為探討以全株玉米做為較低水分芻料或調製原料的可行性,本文以四個品系探討青貯適割期前期起至完熟期之後的各部位產量、含水率下降速度及品系間差異,並對完熟期後與青貯適割期性狀進行比較。以四個品系之平均鮮重而言,總鮮重產量逐日下降,吐絲後49 天以前每日約降低0.2 mt/ha,49 天以後每日約降低0.9 mt/ha,主要來自莖葉鮮重的降低;苞穗鮮重則在49 天前微幅上升。乾重產量在49 天以前約每日提高0.19 mt/ha,主要來自苞穗乾重的增加,49 天以後約呈水平,莖葉乾重則小幅下降。苞穗與莖葉乾重在42 天相當,之後苞穗上升、莖葉下降。總乾重在49 - 56 天達高點後並無顯著降低,至70 天僅2% 的乾重損失。含水率方面,吐絲後14 天四個品系的平均含水率為80.5%,吐絲後35 天為70.4%;吐絲後63 天為49.5%,但出現顯著的品系間差異,其差異來自莖葉的水分散失速度;吐絲後70 天平均含水率降至41.2%。部位而言,莖葉的含水率下降前期慢、後期快,後期的下降有顯著的品系間差異;苞穗的含水率下降則前期快、後期慢。吐絲後70 天與35 天比較,含水率降低29%,可減少乾燥的能源成本;雖然鮮重自50.5 mt/ha 降至31.2 mt/ha,但乾重則由15.0 mt/ha 提高至18.1 mt/ha。表示延遲35 天收穫雖有延長農地使用時間及增加風險之缺點,但其總乾物產量的提高及含水率的降低,亦提升了在單位乾物成本上的利基。後期含水率降低速度的品系差異也宜加以考量。
附件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0%
我喜歡:0%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