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目前已發現的水彩蜑螺屬(Smaragdia)物種共有三種,分別是翡翠蜑螺(S. rangiana)、閃電蜑螺(S. paulucciana)和東沙蜑螺(Smaragdia sp.),主要棲息在東沙環礁的海草床中(洪等, 2012)。這些蜑螺主要以食用海草表層組織為生,不會刮取細小藻類或大型海藻,且喜歡在海草葉面產卵,從而使它們的整個生命週期都離不開海草。甚至有研究者利用蜑螺的化石來推測過去海草分布的狀況,足見它們與海草間的緊密聯繫。
物種與海草之間的微妙關係
根據洪等(2012)的研究,東沙海域的三種水彩蜑螺僅在泰來草(Thalassia hemprichii)與圓葉水絲草(Cymodocea rotundata)上被發現,其中翡翠蜑螺和東沙蜑螺特別偏好泰來草,而閃電蜑螺則沒有明顯的食用偏好。此外,在澎湖虎井及鎮海灣的海草復育區中,翡翠蜑螺多數棲息在單脈二藥草(Halodule uninervis)上,而東沙蜑螺則常見於卵葉鹽草(Halophila ovalis)。這些觀察顯示,雖然水彩蜑螺對棲息的海草床有一定的專一性,但不同區域中,它們依附的海草種類也會有所變化。
復育行動帶來的驚喜
2022年,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在澎湖虎井的一處低度利用碼頭進行海草混植復育,選用了單脈二藥草、卵葉鹽草及甘草等三種海草,覆蓋約100平方米的面積。令人振奮的是,僅僅一年後,這片海草床便由100平方米擴展到了900平方米,初具規模。在2023年的海草移植作業中,我們竟意外地在復育海草床內發現了以往只在東沙海草床記錄的東沙蜑螺(見下圖);而在2024年初,我們又在鎮海灣的海草床中再次找到了它們的蹤跡。這是繼2021年在通梁海草復育區首次記錄到翡翠蜑螺後,澎湖復育區內再度出現的第二種水彩蜑螺物種。
海草床復育的重要意義
這些令人興奮的紀錄不僅證明了我們水試所復育工作的成效,更顯示出澎湖復育的海草床正逐步成為臺灣水彩蜑螺的重要棲地。隨著海草床規模的擴大與生態環境的穩定,未來在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保護棲地上,這些復育海草床將發揮更加顯著的作用。
透過這一系列的研究與實際行動,我們得以更深入地了解海草與水彩蜑螺之間的密切互動,也讓更多人看見海洋生態系統中那些不為人知卻充滿魅力的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