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潛泥蛤 (Panopea generosa)俗稱象拔蚌 屬於雙殼綱 (Bivalvia) 貧齒蛤目 (Adapedonta)縫棲蛤科 (Hiatellidae) 海神蛤屬 (Panopea)。因其所伸出的虹吸管 (siphon) 形似象鼻,肥大多肉,因此俗稱象拔蚌。一般外殼可長至約20公分,其虹吸管最長可延展達1公尺,最大可達4公斤左右。主要分布在北美洲西海岸、韓國、日本、中國沿海至臺灣,喜棲息於淺水或潮間帶的泥沙底質水域。
其外殼小且薄,前緣有鋸齒狀,在幼貝時期虹吸管尚可收回殼內,逐漸成長後,虹吸管就無法完全收入殼中。當外殼成長至15公分之前,會找到一處合適的地點,以斧足向下運動將殼身拉引至泥灘深處,之後斧足會慢慢退化,從此就不再移動,而形成穴居生活。穴居的象拔蚌會伸出長長的虹吸管,使管口微微露出泥沙表層,會將海水從進水管吸進,再從出水管排出,由此過程進行濾食行為和呼吸作用,主要以單細胞藻類、沉積物和有機碎屑為食。象拔蚌天敵少,幼貝時期尚會受到螃蟹、海星與比目魚的攻擊,在成貝後躲藏於泥沙深處,幾乎沒有天敵,使象拔蚌能成為自然界最長壽的物種之一。從外殼的生長輪推算年紀,通常壽命可達100歲以上。


象拔蚌通常以爪耙器具挖掘或以高壓水柱將泥沙沖散的方式捕撈,富含蛋白質、鈣、鐵等營養物質,具高經濟價值。除虹吸管頸部因外皮粗糙,質地似橡皮筋,口感不佳需剝除外,全身幾乎都可以食用,其肉質鮮甜、脆彈爽口,內臟甘甜綿密,以切成薄片生食或烹煮蒸烤均適合。近年來東亞飲食文化遍及全球,象拔蚌是華人海鮮料理與日本握壽司的高級食材,因而造成人為的大量捕撈,使其生存受到很大的威脅,其人工繁養殖技術的建立將是未來努力的目標。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0%
											
											
												我喜歡:13%
											
											
												很實用:38%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Leo(入門級會員)發表於 114/07/24
											原來台灣潮間帶也可以採集到象牙蚌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