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紋羽病(white root rot)病徵及發生生態:
本病主要危害根部,幼嫩根部首先受害,被白色菌絲纏繞,向上蔓延並侵害至主根,根部表皮腐爛,內層長滿白色索狀菌絲,緻密之構造如同網紋,如接觸空氣,白色菌絲轉為褐色至黑色。菌絲自表皮侵入皮層,致根部死亡,因表皮腐爛而造成木質部露出,當病原菌到達根冠時,白色菌絲塊露出土面而在根之下表皮呈扇狀生長。被害根上長出黑色菌核,最後根部腐爛而整株枯死。被害植株因水分供應失調造成葉片黃化、萎凋,繼之落葉,嚴重時整株枯死。本病可靠根部接觸傳播,被害處呈圓狀,有坡度時呈水滴向下狀,因此發生初期,通常均為一、二株零星發病,而後逐漸向四周蔓延、擴大,嚴重時造成全園廢耕。
本病為土壤傳播性病害,寄主範圍極廣,普遍被害作物包括枇杷、柑桔、梨、蘋果、葡萄、茶樹等。本病病菌可藉菌絲感染寄主根部而感染,菌絲感染寄主時先附著於根部表面,侵入表皮後再深入皮層組織,根部受害時,吸收及輸導功能喪失,以致葉片呈缺水而黃化、下垂。侵入之菌絲除在細根生長外,並沿皮層向主根及主幹基部蔓延,即使在植株死亡後亦不停止,植株罹病後經數月或數年後萎凋枯死。本病病原菌亦可藉菌絲經由根部而傳播至其他根系或其他植株之根部,因此,罹病之根部若殘存於土中,補植時,新根因接觸殘存病根而被害。每年3-5月間根部菌絲層上生出黑色子囊殼,內含子囊孢子另一感染源。
病原菌
本病病原菌為褐座堅殼菌,學名為Rosellinia necatrix Prill,無性世代之菌絲細而無色,寬度為5-8µm,在罹病組織上生長而形成白色菌絲層,後期細胞壁加厚,菌絲變為褐色至深褐色,部份菌絲在隔膜處膨大成洋梨形。厚膜孢子圓形,菌核黑色,大小為1mm,較大者可至5mm。罹病植株之根部於黑暗潮濕情況下,經三週可產生大量之孢子束;孢子束黑色,叢生,有分枝,狀似樹枝,頂端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無色單胞,卵圓形或橢圓形,大小為3.8-5.6×2.8-3.8µm,易脫落。
管理策略
1、徹底清除罹病植株:
徹底清除罹病植株,尤以根部需完全清除,並立即加以燒燬,如欲補植,需以燻蒸劑處理罹病株種植處及周圍的土壤後,再行補植。
2、加強肥培管理:
補植前可適量施用有機肥料,發病輕微之病株及其附近之健株,亦可加強肥培管理,以增強植株之生長勢而增加抗病力。
3、開溝阻隔:
可採用挖溝的方法以減少病原菌擴散,即以病株為中心,與鄰近健株間挖溝,溝寬約30公分,溝深約1公尺,切斷根部之接觸。挖溝後可配合施用有機肥、藥劑及隔絕物質舖設而增加阻隔作用。然需徹底清除病株殘根,方可發揮隔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