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國人生活消費習性的改變及對食肉品質的要求,肉質較佳的台灣土雞,頗受國人喜愛(李與黃,1988),然而土雞品系之生長速度及採食量均異於白肉雞(表1),其營養需要量應與白肉雞不同;且臺灣地屬亞熱帶,其飼料配方不能完全依靠童子雞的營養需要量來配製,有另訂其營養需要量之必要。本所及中興大學畜產系自民國72年開始研究土雞之營養需要量(徐,1989),並配合本所推廣臺灣土雞而提供土雞之營養需要與飼養,編印於「台灣土雞推廣手冊」(台灣省畜產試驗所,1995)。
在肉種雞之營養需要量因品種、季節、平飼或籠飼、體重、產蛋階段、胺基酸攝取量及年代等不同而有差異。在商用肉種雞之育種場如快肥(Cobb)、哈巴(Hubbard)與愛拔益加(Arbor Acres)等均有完整之飼養手冊指南,提供飼養者參考,且每隔幾年更新一次。台灣種用土雞的飼養方式與營養需要量,則尚未完全建立,不過其飼養要點與一般之商用肉種雞相似,育成期著重在雞群整齊性及體增重的控制,使其在適當日齡及體重進入初產。產蛋期之飼養著重在點燈管理與體增重控制,提高產蛋率,並兼顧蛋重、蛋殼品質、受精率及孵化率,以提高產雛數與雛雞品質。本章土雞營養需要量就肉用土雞及種用土雞分別敘述之。
雞所需要之營養分包括能量、蛋白質或胺基酸、礦物質、維生素及水分五大類,除了水分以外,大都需由飼料來提供。雞隻之營養分需要量受遺傳、生理狀況、飼養管理及環境因素等之影響,土雞的体型較小,生長較慢,與白肉雞比較,攝食量只有白色肉雞的 45%,生長速度為白色肉雞的 42% (表1-1),一般土雞上市週齡為 13~16 週,但白色肉雞只需6~8 週。因土雞生長期間較長,故飼糧的能量與蛋白質等營養濃度可較白色肉雞為低。
在調配飼糧配方時,必需考慮 (1) 動物的營養需要量 (2) 飼料原料的營養組成分(3) 飼料價格及來源 (4) 飼料原料的特性。一般微量礦物質及維生素均買現有預拌好之礦物質補助飼料及維生素補助飼料,故計算飼料配方的重點在於能量、蛋白質、胺基酸、食鹽、鈣及磷,而食鹽均定量添加約 0.3%,故在土雞營養需要量之研究資料 ,亦以能量、蛋白質與蛋白質組成之必需胺基酸及鈣、磷為主。其他營養成分可參考童子雞的資料。在一般的實用土雞飼糧之含硫胺基酸較易缺乏,故要注意補充甲硫胺酸之不足(徐,1995)。
一、能量與蛋白質
能量是維持動物生命、生長及生殖等所需,能量的需要量隨雞之品種、日齡、生產目的及氣候等因素而異。雞隻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來自穀物,而纖維素雖屬碳水化合物,但雞隻無法利用,甚至會導致能量攝取減少及降低蛋白質消化率,故雞對纖維並無能量利用價值;脂肪類的熱能含量為澱粉的 2.2 倍,在動物体內的熱增值較低,添加油脂於營養均衡的飼糧中,可降低飼料攝食量,改進蛋白質及飼料利用率,雖然蛋白質也可供給能量,但不經濟。
飼糧中代謝能濃度影響飼料效率及屠體品質,當飼糧代謝能含量提高,而蛋白質及胺基酸不作適當調整,會導致屠體脂肪量增加。一般肉雞於出售前 2~3 週齡施行肥育,則可改進屠體品質。在適溫帶地區,動物對熱能的需要隨氣溫的提高而降低,雞隻在高環境溫度下, 生長會受抑制,而提高飼糧中脂肪能量比率或營養濃度,因降低食餘熱及提供必需脂肪酸或增加其他營養分的攝取,可改進肉雞生長性狀,惟屠體脂肪含量因而增加(郭,1994)。
土雞增重速率緩慢,營養需要量應與白肉雞不同,但土雞飼糧蛋白質及能量含量在一範圍之內並不會影響其體增重,但較高蛋白質含量對飼料效率有改善之趨勢,熱能含量則對土雞之飼料利用效率則無顯著影響。于與徐(1989)指出小體型有色肉雞之蛋白質及能量需要量,在0~4週齡階段就體增重而言,為粗蛋白質19%、代謝能2800 kcal/kg,熱能/蛋白比14.7,但達到最佳飼料效率則需粗蛋白質23%、代謝能3200 kcal/kg,熱能/蛋白比13.9。在5-8週齡土雞,就生長及飼料利用效率而言,至少需要蛋白質17 %、代謝能2800 kcal/kg。而9-14週齡土雞提高代謝能可顯著改進飼料利用效率,推薦代謝能需3000kcal/kg,蛋白質需17%;詹(1994)彙集台灣地區有關土雞營養需要量研究報告,推薦臺灣土雞日糧蛋白質之需要量分別為:0~4週齡22~23%、5~8週齡20%、9~12週齡為18~19%,能量含量則三期之推薦量皆為ME 3100~3150 kcal/kg。綜合整理台灣肉用土雞能量與蛋白質需要量與飼糧推薦用量如表1。
二、胺基酸
蛋白質是由各種胺基酸所組成,蛋白質來源可分為動物性和植物性蛋白質兩類,兩者在胺基酸組成及利用價值略有不同,常用蛋白質飼料中以大豆粕、魚粉等為主,但大豆粕的含硫胺基酸稍有不足,應補充甲硫胺酸。飼糧蛋白質不但需提供足量的必需胺基酸,而且必需有足夠的有機氮以合成非必需胺基酸,家禽必需胺基酸包括甲硫胺酸、離胺酸、色胺酸、羥丁胺酸、精胺酸、白胺酸、苯丙胺酸、組胺酸、纈胺酸及異白胺酸等,飼糧中必需胺基酸不但量要足夠,而且需要適當平衡。因雞隻採食量會隨飼糧代謝能的改變而調整,故雞隻蛋白質需要量應隨飼糧的能量濃度而調整。
徐與林(1989)報告指稱0~4週齡台灣土雞在飼糧代謝能3200 kcal/kg、粗蛋白質含量19.3%時,含硫胺基酸需要量為0.83%,粗蛋白質含量為22.2%時,含硫胺基酸需求量為0.94%;5~8週齡土雞含硫胺基酸需要量為0.66%;而9~13週齡含硫胺基酸需要量為0.56%即已足夠。0~4週齡飼糧粗蛋白質含量22.6%時,飼糧中離胺酸由0.90%提高至1.00%時,可改進體增重9%,當飼糧中離胺酸由0.90%提高至1.10%時,可改進飼料利用效率16.2%,利用飼料利用效率對飼糧離胺酸進行線性迴歸分析,求得離胺酸需要量為1.08%,為蛋白質的4.7%(徐,1989;Hsu and Lin,1990)。
土雞色胺酸需要量方面,0~4週齡土雞飼糧之色胺酸含量由0.10%提高至0.18%時,可改善飼料利用效率19.7%,雞飼糧之色胺酸含量為蛋白質之0.80%時有最佳之體增重與飼料利用效率。以雛土雞之平均增重或飼料利用效率對飼糧色胺酸含量進行二次迴歸分析,求得色胺酸需要量均為0.21%,佔蛋白質的0.93%(林與徐,1994),此結果與NRC(1994)推薦之白肉雞前期色胺酸需要量為0.20%相近,中興大學陳與許(1996)探討土雞色胺酸需要量,結果顯示色胺酸需要量為0.16-0.21%。綜合台灣肉用土雞胺基酸需要量與飼糧推薦用量如表2。
三、礦物質
礦物質之功能為形成雞隻骨骼、體液內離子和電解質,以維持體液平衡、滲透壓、酸鹼平衡,並形成輔?銗H致活體內之酵素系統。飼糧中必須考慮的礦物質元素,包括鈣、磷、鉀、鈉、氯、鎂、鐵、銅、錳、鋅、碘、硒、鈷等。以玉米-大豆粕為主的實用飼糧,通常要補充鈣、磷、鈉、氯、鐵、銅、錳、鋅、碘和硒。一般使用石灰石粉及磷酸鹽以補充鈣與磷,而其他微量元素均以預拌好的礦物質補助飼料添加之。
于等(1990)之研究,顯示對0~4週齡肉用土雞之增重而言,鈣及有效磷之需要量為0.79%及0.39%,若以飼料效率而言,則分別為0.79%及0.46%。 5~8週齡肉用土雞鈣之需要量為0.70%、有效磷0.32%,另外9~14週齡之土雞飼糧鈣含量0.80%、有效磷含量0.25%或鈣含量1.0%、有效磷0.30%,可有較佳之生長(徐,1989)。茲將台灣土雞礦物質需要量與推薦用量如表4所示。
四、維生素
維生素可分為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脂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 A、D、E 和K,其單位以 IU 或 ICU表示;水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 B 群和維生素C 等。由於飼料原料中維生素含量變異大,不易掌握,故一般以預拌劑之維生素補助飼料添加於飼料中。在台灣以玉米-大豆粕為主之肉用土雞實用飼糧,較易缺乏維生素 A、D3、E、K、B2、B12、泛酸、菸?B酸和膽?B,應特別注意補充。而有關土雞飼糧維生素需要量研究甚少,故沿用NRC(1994)之營養標準(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