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71
文/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系 沈瑞鴻教授
- 傳染性漿膜炎(Infectious Serositis)
傳染性漿膜炎是發生在幼齡鴨、鵝、火雞和多種禽類的一種接觸性傳染性疾病,本病呈現急性或慢性敗血症,並以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包炎、氣囊炎及腦膜炎為特徵。由於本病的高死亡率、高淘汰率及生長遲緩,換肉率不佳,是本病造成主要的經濟損失。因多發生於鴨,因此本病又稱新鴨病(New Duck Diseasese)。
病因:本病病原由於在生長特性及其DNA鹼基組成不一,曾在不同時期被歸類在巴氏桿菌(Pasteurella anatipestifier)及moraxella anatipestifer中,但目前則改歸屬在里梅拉桿菌(Riemeralla anatipestifier),本菌為革蘭氏陰性菌,不形成芽胞不具運動性,一般培養時最好選用含血液或血清的培養基,在5-10% CO2中以37℃培養48-72小時,可獲得最好的生長狀況。本菌的血清型較複雜,到目前為止有12種血清型。
流行病學:本病主要為水禽的疾病一年四季皆會發生,幼齡鴨、鵝更具感受性,本菌的感染途徑係多經由皮膚的傷口及呼吸道感染所致,而介蛋傳播亦可能成立,五週齡以下的幼雛常在出現症狀後1-2天死亡,年齡較大者則可延至一週以上。死亡率則變化大約5-75﹪可依菌株毒力,緊迫和飼養環境而異,所造成的損失不僅是直接的死亡,尚包括生長遲緩及淘汰率高。
臨床症狀:幼齡鴨、鵝感染後常無臨床症狀即死亡,或出現症狀後數小時死亡,病程初其病禽精神差,嗜眠不願走動,鼻孔流出漿液性分泌物並沾有飼料粉屑,食慾減退,糞便成綠色或黃色下痢便,眼窩下竇呈單側或雙側性腫脹,並有趾及跗關節腫脹等症狀。瀕死時腳麻痺,有些病禽出現神經症狀,如震顫或斜頸。病禽很快就消瘦,耐過恢復者亦呈現發育不良。
解剖病變:病禽剖檢可見纖維素性心包膜炎,肝包炎外覆一層薄薄纖維素性滲出物,氣囊增厚及混濁,尤以後胸及腹氣囊部,腹腔臟器漿膜面常見乾酪樣物附著,在腦及脊髓軟膜可見充血及腦脊髓液之增加。診斷:可依據臨床症狀和解剖病變作初步診斷,但確診必需根據病原菌之分離自各臟器的炎症滲出液中。
治療與處置:抗生素及磺胺劑利用在本病的治療效果不一,乃因藥物的普遍使用下常有抗藥性菌株的產生,因此建議最好將分離菌株進行藥物感受性試驗,找出幾種有效藥物,在場裡輪替使用,以減少抗藥性的產生,治療時應施以飲水投藥為宜。預防與控制:本病的預防應有良好的衛生管理,尤其是要避免飼養環境的污染及緊迫。不活化菌苗的使用可預防或減少本病所引起的死亡,但由於血清型多且複雜其間並無交叉保護性,因此製備菌苗必須選用臺灣所流行菌株的血清型才有效果,目前本菌苗正由家畜衛生試驗所進行研製中。
- 葡萄球菌症staphylococcosis
葡萄球症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鴨、鵝急性或慢性傳染病,臨床上依年齡飼養管理等因素而呈現不同病徵如急性敗血症,雛鴨、鵝臍炎、關節炎和趾瘤症等,雛鴨、鵝感染後多為急性敗血症所以死亡率高,成鴨、鵝則呈慢性經過,本病在臺灣常發生於炎熱潮濕季節。
病因:葡萄球症屬約有20種,它是微球菌科中最重要的一屬,通常由家禽體內分離到的葡萄球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表皮性葡萄球菌(S.epidermidis),而在葡萄球菌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唯一對家禽有致病力,典型的致病性金黃色葡萄球是革蘭氏陽性球菌,染色時呈葡萄串排列其大小為直徑0.5-1.5μm,本菌在含5%血液培養基經18-24小時培養可呈現β溶血。
流行病學:葡萄球菌無所不在,是皮膚和黏膜的正常菌叢,同時也是家禽孵化,飼養以及加工環境中的常在微生物,大多數的葡萄球菌種屬正常菌叢,它們通過細菌間干擾或競爭性排除作用而達到抑制其他可能的致病菌感染。但有些葡萄球菌具有潛在致病性,則利用皮膚或黏膜遭受損傷時即可入侵導致發病。本病多發生於成鵝,尤以種鵝較易發生,亦呈趾蹠的局部性球狀腫脹,本病的發生以散發為主,偶爾也有多發者,其發生亦與墊料的種類飼養型態,衛生狀態都有關連。
臨床症狀:葡萄球菌症的發生與細菌菌株的毒力,日齡,感染部位,及鴨、鵝隻身體狀況而不同且表現出的臨床病型亦有差異。臍炎多指雛鴨、鵝孵化不久由臍部受到本菌感染而發生病雛腹部脹大臍孔發炎成紅黑色,多呈虛弱死亡。趾瘤症罹患鵝除呈現跛行不喜站立外,一般少有症狀。多因採食困難,病鵝逐漸消瘦,最後衰弱死亡。
解剖病變:
臍炎:死亡雛鴨、鵝呈腹部膨脹,臍孔發炎成紅黑色,肝有出血點,卵黃吸收不全呈綠色或黑色卵黃斑。
趾瘤症:趾蹠的腫瘤狀腫脹係被結締(組織)包裹的膿瘍於皮下組織,切開後可見有黃色膿汁或乾酪樣凝塊在內,病灶從皮下組織波及周圍的趾節間關節覆蓋病灶的表皮有時也變為潰瘍。
診斷:依據發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及臨床症狀,在現場可做暫時診斷,進一步則由不同病型採樣做細菌學檢查,分離病原予以確診。
治療:對於本病之治療可使用抗生素,如能分離細菌後經藥物敏感性試驗而選擇抗生素給予治療,通常均可獲得良好療效。
預防與控制:本病是一環境性疾病,為預防本病的發生,在飼養管理上應避免密飼,擁擠,互啄及緊迫等因素,並保持良好通風及乾燥條件。如有發現病鴨、鵝,應盡快予以淘汰以避免疾病的散播。由於本病在鴨、鵝場呈常在菌,所以實施統進統出後,必須徹底清洗乾淨並配合消毒劑充分消毒。
- 念珠菌症( Candidiasis )
本病由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所引起的家禽上消化道的一種黴菌病,尤好發在嗉囊又俗稱鵝口瘡。
病因:白色念珠菌主要感染人及家畜而禽類以火雞、雞、鴿及鵝較多發生,自然界中本菌在宿主消化道為常在菌。
流行病學:本病易發生於幼齡期的鵝群,並與鵝舍環境衛生不良,曾感染其他疾病後或經抗生素等藥物長期使用者較易發生,本病好發在高溫多濕的夏季,病禽和帶菌禽是主要的傳播來源,本菌對外界環境及消毒劑有強的抵抗耐性。
臨床症狀:幼禽比成禽容易發生隨日齡增加病禽往往可耐過感染,本病並無特殊的臨床症狀,僅可見生長不良、發育受阻精神差、羽毛蓬鬆、食慾減退甚至消瘦。
解剖病變:在食道粘膜或嗉囊可見粘膜增厚,粘膜上有白色圓形隆起的潰瘍灶,嚴重時粘膜上出現偽膜狀,嗉囊內容物有明顯酸臭味。少部份病變可波及到腺胃及肺。
診斷:以嗉囊的特徵性肉眼及組織病理變化可以初步診斷,如要確診則進一步配合實驗室進行念珠菌的分離及鑑定。
治療:當發現有本病時,其治療效果往往不理想,最好能與畜舍環境衛生,飼養管理等條件一起改善,另外需注意vitamin的補充,因嗉囊中的本菌會消耗Vit B群或阻礙宿主的吸收。
預防與控制:以生物安全的準則為防治措施並可適時添加mycostatin等防霉劑於飼料中以預防本病之發生。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5%
我喜歡:11%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1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2/05
很好
皮諾可(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01/11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