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絹病
灰黴病
疫病
根腐病
病毒病
細菌性軟腐病
貯藏病害
葉蚜線蟲
栽培時期非傳染性病害
萎凋病
百合斑紋病毒
百合隱徵型病毒
胡瓜嵌紋病毒 |
百合斑紋病毒 (Lily mottle virus)
簡稱:LiMV
病徵:
百合感染 LiMV
所產生之主要病徵為葉部系統性斑紋 (mottling) 或嵌紋 (mosaic) ,單獨感染 LiMV
之病株葉片通常僅出現上述病徵而不會出現畸形,但若同時感染 LiMV 及百合隱徵型病毒 (Lily
symptomless virus, LSV)
時,則會出現較明顯之嵌紋及不同程度之畸形病徵。除葉部病徵外感病植株通常較正常者矮小,生長速度也較緩慢。部份較敏感之深色花品種花部會出現退色、條斑或畸形病徵。
病原菌:
分 類: |
LiMV乃馬鈴薯Y屬病毒 (Potyvirus) 之一種。由1970年代至今百合上所發現之馬鈴薯 Y
屬病毒均被通稱為 Tulip breaking virus (TBV) 或 lily strain of
TBV (TBV-lily),事實上最早有關百合病毒之報告是在 1944 年由 Brierley and Smith
所提出,當時他們曾經將此類造成百合產生斑紋病徵之長絲狀病毒稱為百合斑紋病毒 (lily mottle
virus)。但是由於早期之科技無法將此類病毒與當時已知由鬱金香所發現的 TBV
區分,因此後來的報告均一致認定此類病毒即為 TBV 或其相關系統。一直到 1993 年 Dekker
等人依據核酸序列分析結果確認百合上之馬鈴薯Y屬病毒分離株應與 TBV 不同,而建議將源自百合者稱為 LiMV
,而來自鬱金香者則仍保留 TBV 之名稱。筆者於臺灣地區鐵炮百合上亦獲得類似之分離株
(LiMV-TP1),經比對鞘蛋白血清類源關係,證實與 TBV 分離株間雖然極為接近然確有部份差異存在,而與其他 25
種不同 potyviruses 並無任何血緣關係。另外分析其鞘蛋白及 3' 端非轉譯區 (Non-translated
region, NTR) 之核酸序列,亦證實我國TP-1分離株與荷蘭所發表之 LiMV 在核酸層次上無所差異,而與
TBV 則差異顯著而得以視為不同之病毒。 |
分 佈: |
根據 Derks 之報告,LiMV
在任何百合栽培地區均有發生。有關此病毒記載較多之地區包括美國、荷蘭、德國、義大利、法國、日本及臺灣,近年來荷蘭將百合球根生產外移至南美及南非等地區,相信病毒之分佈也會因而擴大。 |
寄 主: |
LiMV 之寄主範圍十分狹小,但比 TBV 略大,除百合外,部份LiMV分離株尚可感染煙草 (Nicotiana
benthamiana)、藜科植物 (Chenopodium spp.)、及番杏 (Tetragonia
expensa),此乃區分 LiMV 與 TBV 之有力依據。筆者之試驗結果亦發現, LiMV 之分離株較
TBV 者容易經機械接種感染百合類植物,如臺灣高砂百合 (Lilium formosanum) 及鐵炮百合
(L. longiflorum)。 |
形 態: |
病毒形態為長絲狀易彎曲顆粒體,長度界於 750-770μm 之間。 |
傳播方式: |
LiMV
可藉由機械性傷口傳染,亦可由蚜虫以非永續方式
(non-persistent) 傳播,已知可傳播
LiMV 之蚜蟲種類包括棉蚜
(Aphis gossypii) ,桃蚜
(Myzus persicae),及馬鈴薯蚜
(Macrosiphum solanifolii)
。
LiMV 並不會種子帶毒傳播。 |
理化性質: |
確知之
LiMV 之理化性質只有鞘蛋白單位分子量
30.9 kilo-dalton 及沉降係數
155S;至於其他理化性質可參考特性極接近之
TBV 者。 |
診斷技術: |
判斷百合病株是否感染
LiMV,可依葉片及花上所表現之病徵作為依據,因為百合常見之病毒中,唯有
LiMV 可產生葉片斑紋或嵌紋及花部畸形病徵。但是若以病徵表現做為有否病毒感染之依據則不可行,因為
LiMV 在百合體內繁殖之濃度高低會影響病徵之表現,且受栽培環境尤其氣溫之影響極鉅。氣溫在
20℃ 下帶毒之百合較易表現病徵,高溫 (28℃以上)
則不適合病毒繁殖,而使病徵趨於不明顯。利用血清檢定法如 ELISA
或 SDS-immunodiffusion test
可以將 LiMV 與其他百合病毒加以區別。以直接式
ELISA (direct ELISA) 檢定 LiMV
之專一性較間接式 ELISA (indirect ELISA)
為高,此乃基於利用 indirect ELISA
檢定時,LiMV 血清仍可與部份
potyviruses 如 Bean yellow
mosaic virus (BYMV)、Clover
yellow vein virus (CYVV)、Turnip
mosaic virus (TuMV) 及
Tulip chlorotic blotch virus (TCBV) 反應,而使用direct
ELISA 時只能與同源病毒或 TBV 反應。另外,LiMV
與一株 Potyvirus-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y (Agdia Co.) 會發生反應,但是大多數
TBV 分離株卻不與此抗體反應,此一特性亦可作為區別 LiMV
與 TBV 之依據。
利用已知之病毒核酸序列設計專一性引子對
(primer pair) 進行反轉錄聚合酵素複製連鎖反應
(RT-PCR),將特定之核酸片段大量增幅複製,再以電泳法將其檢出,亦可作為診斷
LiMV 感染之依據。 |
發生生態 :
LiMV
在百合上之蔓延,主要經帶病毒種球之鱗片繁殖或組織培養方式,快速增加後代植株之感染比率。至於田間病毒之傳染,則可經由人員農事操作所造成之機械性傷口及蚜蟲以非永續型方式
(non-persistent)
媒介傳播。我國百合田中蚜蟲種類以棉蚜最為普遍,桃蚜次之。秋冬乾燥季節乃蚜蟲蟲口高峰期,此期間正是百合栽培旺季,故病毒傳播難以避免。自然界中
LiMV 寄主範圍僅限於百合及鬱金香,故人工栽培或野生之此類植物均可能成為 LiMV 之傳染源。
防治方法:
一、 |
栽培帶病毒率低之種球或由信用度佳之種苗商購買種球。 |
二、 |
避免種植於已發病嚴重田附近。 |
三、 |
田區附近避免有病毒寄主,若發現則必須加以剷除,以降低感染機會。 |
四、 |
種球定植發芽後應及早巡視,發現病株應立即拔除,但必須避免拔除時造成傷口傳染。 |
五、 |
避免過度密植,以降低經由根部接觸傳染之機會。 |
六、 |
避免農事操作時隨意造成植株傷口之機會。 |
七、 |
自行繁殖開花用種球時,應購買無病毒感染或低感染率之種球,並最好在防蟲網室內或選擇隔離地區種植。栽培過程中應經常巡視,隨時拔除出現可疑病徵之植株,並防治蚜蟲以降低開花種球之帶毒率。 |
八、 |
切花生產者於冬季低溫季節應妥善應用防風設施,以避免栽培環境氣溫偏低,而造成病毒病徵趨於嚴重。 |
|
|
|
|
|
感染LiMV
之百合植株生長緩慢,故常較正常者矮小 |
|
部份較敏感之深色花品種感染LiMV
時,花部出現退色斑甚至造成畸形 |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000,植物保護圖鑑系列5,第59-6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