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隱徵型病毒 (Lily symptomless virus)
簡稱:LSV
病徵:
顧名思義,LSV
感染百合後於正常情況下並不產生可辨識之明顯病徵,但是有報告指出 LSV 感染鐵炮百合 (Lilium
longiflorum),於溫度低於 15.5℃ 下會出現嚴重捲葉型病徵,而且葉片上會產生白化條斑 (white
stripe),另外近年來我國所栽培之香水百合也發生單獨感染 LSV
之病株,於寒流來襲後植株頂端葉片出現黃化條紋型病徵,嚴重時黃化條紋部位呈現壞疽現象,甚至造成葉部凋萎。雖然單獨感染
LSV
之百合在正常情況下不產生病徵,然而當此種植株遭受第二種病毒同時感染時,通常會產生較單獨感染時更為嚴重之病徵。此現象在
LSV 與 CMV 或 LiMV 複合感染之百合上均可發現,較常見之例子包括 LSV 與 CMV
複合感染鐵炮百合,會造成葉部產生系統性壞疽斑 (necrotic flecks),與 LiMV 或 TBV
複合感染則造成葉部嚴重型嵌紋、植株矮化或花部畸形。
病原菌:
分 類: |
LSV
乃
Carlavirus 屬病毒之一種。自
1944 即由
Brierley & Smith 所發現。但直至1966
才由
Allen & McWhorter
詳細報告其各項特性。根據報告 LSV
至少與
Chrysanthemum B、Potato
virus M、Potato
virus S、Carnation
latent virus 及
Passiflora latent virus 等四種
Carlavirus 具有血清類緣關係。 |
分 佈: |
LSV
乃感染百合最普遍之病毒,因此在全球任何百合栽培地區,包括美國、智利、荷蘭、德國、義大利、法國、日本、韓國及臺灣,均可能發生。 |
寄 主: |
LSV
之寄主範圍僅限於百合科植物,不管野生種或栽培種百合均可被此病毒感染。另外
LSV 也可感染鬱金香。 |
形 態: |
病毒形態為絲狀,稍可彎曲之顆粒體,長度約
640μm
,直徑
17-18μm
(Allen, 1972)。 |
傳播方式: |
LSV
可藉感病植物汁液經傷口傳染至健株,亦可由蚜蟲以非永續方式
(non-persistent) 傳播,已知可傳播
LSV 之蚜蟲種類包括棉蚜
(Aphis gossypii)、A.
fabae、Macrosiphum
euphorbiae、Aulacorthum
solani 及桃蚜
(Myzus persicae)。LSV
無法經由百合種子帶毒傳播。 |
理化性質: |
已知之
LSV 理化性質包括病毒顆粒之沉降係數為
172S;A260
/ 280: 1.20-1.43;RNA
含量為8.3%
,病毒基因體大小為
8kb。 |
診斷技術: |
由於 LSV
感染百合大部份情況下並不產生病徵,因此利用病徵作為診斷 LSV
感染之依據並不可行。此外至今尚未發現可作為檢定 LSV
感染之指示植物,故利用機械接種作為診斷依據亦不可行。現階段診斷 LSV
感染之最常用技術為血清檢定法如 ELISA,
tissue blotting 或
SDS-immunodiffusion test。根據Derks
(1995) 之意見,檢定 LSV
結果最穩定之技術應屬 ELISA
,而且以植株開花後之三星期內採樣檢測較佳。但是對於初感染之植株檢測葉片常有漏檢之情形,因此檢測對象以百合球根鱗片較佳,而且根據
Van Schadewijk (1986) 之結果發現球根採收後應儲藏於
0℃ 下至少
3 星期再行檢測才會獲得正確結果。另外
LSV 也可以利用核酸探針或
PCR加以檢測。 |
發生生態:
本病毒之發生生態與 LiMV
相同,田間感染源來自帶病毒之種球,再經由機械性傷口及蚜蟲媒介傳播。紀錄上可以傳播 LSV
之蚜蟲種類有五種,臺灣地區則以棉蚜及桃蚜最普遍。秋冬乾燥季節為蚜蟲發生高峰期,期間病毒傳播最為明顯。自然界 LSV
寄主範圍僅限於百合及鬱金香,故人工栽培或野生之此類植物均可能成為 LSV 之傳染源。
防治方法:
防治 LSV 所使用之方法與對策同
LiMV 者。
|
|
|
LSV與CMV複合感染東方型百合,造成花部畸形壞疽 |
|
LSV與CMV複合感染鐵炮百合,於葉部產生系統性黃化條紋 |
|
|
|
感染 LSV之香水百合植株於寒流來襲後,頂端葉片出現白化條紋 |
|
|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000,植物保護圖鑑系列5,第64-6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