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
(Powdery mildew)
病原菌:Erysiphe
pisi DC.
同物異名:Erysiphe
polygoni DC.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74頁。台中。229頁。)
(林益昇、方敏男。1999。豆菜類-豌豆。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22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病原生態:
本病主要發生於多濕環境下,主要發生於春、秋季,最適發病溫度為20~26℃,尤其在乾熱的白天及冷涼的夜晚條件下,病斑上產生很多分生孢子,到處飛散,極易於短時間內造成流行性病害,病原主要藉分生孢子傳播。
(林益昇、方敏男。1999。豆菜類-豌豆。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22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病徵:
主要病徵乃在葉表面產生白色粉狀物,類似麵粉而得名。感染初期之病斑呈點狀散佈於葉面,慢慢變成灰白色粉狀,爾後病斑逐漸擴大連結,使葉片泛黃,有時造成落葉。在葉柄、莖部及豆莢上,初期亦形成白粉病斑,後期在病斑下面的組織變成褐色斑點,影響產量及品質,嚴重時造成植株死亡。豆莢感染後,內部種子也會被感染成灰白色,菌絲侵入並在種子上存活為重要感染源。使得豌豆白粉病在眾多作物白粉病例子中,成為種子帶菌的少數特殊例子之一。
(林益昇、方敏男。1999。豆菜類-豌豆。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22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防治方法:
一、 |
使用清潔種子,避免在病土播種。
(林益昇、方敏男。1999。豆菜類-豌豆。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22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
二、 |
藥劑防治:藥劑應交替使用,避免抗藥性菌株出現。
植物保護手冊建議用藥:
藥劑名稱 |
每公頃每次施藥量 |
稀釋倍數(倍) |
施藥方法 |
注意事項 |
50%枯草桿菌可濕性粉劑
(Bacillus subtulis) |
1-1.5公斤 |
800 |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以後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四次。 |
避免與銅劑或抗生素混合使用。 |
5%三泰隆可濕性粉劑
(Triadimenol) |
0.6公斤 |
2,000 |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三次。 |
1.豆莢採收前三天停止施藥。
2.豆苗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3.藥劑需交替使用,每週施一次。 |
10.5%平克座乳劑
(Penconazole) |
0.3公升 |
4,000 |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以後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三至四次。 |
1.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2.限豆莢使用。
*平克座為限制登記使用農藥,不接受擴大作物範圍申請。 |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74-75頁。台中。229頁。) |
|
三、 |
採用抗病品種:為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國內推廣之豌豆品種有標明抵抗白粉病者,但在田間的表現不甚良好。
(林益昇、方敏男。1999。豆菜類-豌豆。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22、32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
|
|
|
白粉病病徵 |
|
|
(林益昇、方敏男,1997,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22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