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枯病與葉斑病
(Ascochyta blight、Mycosphaerella
bight)
病原菌:
1. |
Mycosphaerella pinodes
(無性世代為Ascochyta
pinodes)引起的葉斑及莖腐病 |
2. |
A. pisi
引起的葉斑和果莢黑斑病 |
3. |
Phoma medicaginis var. pinodella
所引起的莖腐病 |
|
後兩者尚未發現有性世代,目前在台灣從田間分離的葉枯病菌皆以
M. pinodes (Berk. &
Blox.) Petrak 為主 |
(林益昇、方敏男。1999。豆菜類-豌豆。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25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病原生態:
病原菌可由種子攜帶或棲息於罹病殘株越冬,於初春釋出無性孢子,夏季期間噴出子囊孢子有風吹散傳播。高溫多溼最易發病,尤其在濕度足夠時,即使溫度稍微低一點仍可發病。
(林益昇、方敏男。1999。豆菜類-豌豆。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26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病徵:
主要病徵在葉片上呈現棕褐色輪形病斑,嚴重時佈滿許多淡紫色小點,致使葉片扭曲變形、焦枯;在葉柄及枝條上出現紫褐色不規則條斑,莖基部呈黑褐色腐爛;種莢受感染後,在病斑的中央凹陷,病原菌藉此侵入種子內部,種子顯現淡褐色的圓形至不定形之壞疽病徵。
(林益昇、方敏男。1999。豆菜類-豌豆。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26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防治方法:
一、 |
由於豌豆葉枯病菌可藉由種子傳播,故避免在病田裡採種,使用用清潔種子或行種子消毒。 |
二、 |
由於病原菌可在植株殘體存活,須拔除並燒燬罹病殘桿,勿散留於田間,以減少低感染源,重視田間衛生。 |
三、 |
實施三年以上輪作。 |
(林益昇、方敏男。1999。豆菜類-豌豆。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33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
四、 |
藥劑防治:
藥劑名稱 |
每公頃
使用量 |
稀釋倍數(倍) |
施藥方法 |
注意事項 |
33%鋅錳乃浦水懸劑
(Mancozeb) |
|
400 |
|
採收前12天停止施藥,須注意噴藥時期,病原菌之子囊孢殼及柄子器都於夜晚或遇水潮濕之後迅速釋放孢子成為感染源,因此,必須於清晨或雨剛停的時候施藥,最為有效。
*鋅錳乃浦為限制登記使用農藥。
1.申請者應做ETU檢驗。
2.標示加註「致腫瘤」及「同一作物僅使用一種大生類產品」等注意事項。 |
(林益昇、方敏男。1999。豆菜類-豌豆。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25-26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
|
|
|
|
葉枯病危害莖部 |
|
豌豆葉枯病 |
(林益昇、方敏男,1997,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
豆25) |
|
(林益昇、方敏男,1997,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
豆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