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炭疽病
                       病原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 Spauld. & Schr.(有性世代)     
                          Colletotrichum muSae     
                      (Berk. & Curt.) Arx (無性世代)     
              
                    病徵   
                        
                       
                      香蕉黃熟後發生,但偶而亦可在綠色果皮擦傷部位出現。初期病斑呈褐色、圓形,約0.3、0.4公分,以後病斑逐漸擴大,表面凹陷,後期病斑銜接,表面轉呈黑色,並生有橘紅色孢子堆。   
                     
                    發病生態與時期
                     
                    
                      本病為貯藏期病害,但病菌於果實生育期即感染,但等果實成熟後才出現病斑之潛伏感染。病斑上橘紅色黏性之小點,即為病原菌之孢子堆,最初生於果實之表皮下。病原菌發育成熟後表皮破裂孢子堆乃裸露於外。 
                      本病多發生在貯藏期及運輸中,因病原菌喜高溫,故於高溫多濕時易罹此病,6~8月中發生普遍。28℃時發育生長最快,在10℃以下生育受阻,5℃以下則生長停止,但並不死亡。 
                      香蕉炭疽病是本省在香蕉貯藏及外銷中的重要病害之一,香蕉裝箱後可能因通風不良,溫度增高,故病斑擴展甚速,裝船後更因無良好冷藏及通風設備,溫度益形增高復經數日之運輸,罹病香蕉逐日增多,嚴重時可使全船腐爛,損失甚大,於水果攤上常見炭疽病發生嚴重之香蕉,後期腐爛為泥狀,無食用價值。
                     
                    防治方法 
                    同香蕉軸腐病
                    
                     
                    
                      
                          
                          果實上中期病斑 
                          (蔡雲鵬、趙治平、蔡碧雲    
                      1995 台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叢書第15頁) |   
                         |  
                          
                          果實上後期病斑 
                          (蔡雲鵬、趙治平、蔡碧雲    
                      1995 台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叢書第1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