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大蟋蟀(Formosan   
                      giant cricker)      
            
                     學名: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生態習性: 
                      台灣大蟋蟀一年發生一代,成蟲於5~7月間羽化,7~9月間產卵在巢穴底部的卵室,卵呈塊狀,並以土覆蓋,一隻雌蟲產卵數為100~200粒,卵期約30天,若蟲孵化後第4~5天由母巢穴爬出,另築巢穴。以若蟲越冬,若蟲期約10個月,成蟲期約2~3個月。 
                      成蟲、若蟲白天隱藏在巢穴深處,夜間出來尋找食物,把葉片及嫩枝切下,並搬到巢穴內,也自土壤表面處切斷幼小葡萄樹的嫩枝,在土中掘洞時,亦將阻擋其洞穴的葡萄幼枝根部切斷。其巢穴成垂直或傾斜狀其長度隨土質而不同,一般在    
                    50~100公分左右,通常一穴住一隻。  
                     
                    危害狀: 
                      是葡萄樹幼苗期的主要害蟲,成蟲、若蟲白天隱藏在巢穴深處,夜間出來尋找食物,把葉片及嫩枝切下,並搬到巢穴內。也自土壤表面處切斷幼小葡萄樹的嫩枝,在土中掘洞時,亦將阻擋其洞穴的葡萄幼枝根部切斷。 
                    
                    形態:
                     
                    
                      成蟲:體暗褐色,頭部比前胸寬。觸角鞭狀,較身體長,前胸背板寬大,其前緣較後緣寬,呈弓狀。背面中央有一條縱溝,兩側各有一個彎曲楔狀的小紋。後足發達,腿節肥大,脛節有刺狀突起二列,體長40mm。 
                      若蟲:頭及前胸背板暗黃褐色,觸角淡褐色,中胸及後背板黃白色,腹部灰黃色,體長4    
                    mm左右,老熟若蟲體與成蟲相似,但體色淡褐,僅具翅芽,體長約38mm。卵淡黃色,圓筒形而略彎,長約4.5    
                    公厘。  
                      稚蟲:初孵化時呈白色,一日後,頭部及前胸背變為暗黃褐色,觸角、中、後胸及腳為黃白色,腹部灰黃色。體長約    
                    4公厘。成熟稚蟲,與成蟲極類似,惟色淡褐,翅之發育不完全,體長38公厘內外。  
                     
                    發生時期: 
                       全年均會為害。
                    防治方法: 
                    
                      
                        | 一、 | 
                        滴石油數滴於巢孔內,再注水於孔中,即可見該蟲自孔內爬出,但在砂質地較困難,且費工,不經濟。 | 
                       
                      
                        | 二、 | 
                        在砂質土上,以鋤頭自巢孔內掘出捕殺。 | 
                       
                      
                        | 三、 | 
                        取鐵絲一根,將末端約3公分處彎曲成螺旋狀,下方留適當之長度,使用時將螺旋部通入巢孔,將蟲拖出孔外。 | 
                       
                      
                        | 四、 | 
                        將甘藷切成1公分見方的小片,加少許花生油,粘以農藥,置於巢孔,毒斃之。 | 
                       
                      
                        | 五、 | 
                        以二硫化碳(CS2)注入巢孔內毒斃之。 | 
                       
                      
                        | 六、 | 
                        冬季以枯草或殘枝堆於田圃各處,該蟲即潛匿其間,可聚滅之。另以米糠、麥粉、農藥混合成丸子,置於田圃內,可誘殺之。 | 
                       
                      
                        | 七、 | 
                        在苗圃周圍作明溝遮斷,或以3%加保扶粒劑撒布於苗圃周圍約一、二公尺之寬度,亦可阻其進入。 | 
                       
                      
                         | 
                        (章加寶    
                    1990    
                    台灣葡萄害蟲及其他有害動物生態與管理技術75頁) 
                         | 
                       
                     
                    
                  
                    
                      2.jpg)  
                        成蟲 
                        (章加寶,1990,台灣葡萄害蟲及其他有害動物生態與管理技術74頁) | 
                       | 
                      3.jpg)  
                        卵 
                        (章加寶,1990,台灣葡萄害蟲及其他有害動物生態與管理技術7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