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鳶尾,英文名"Walking Iris",因其花莖經常抽長後垂下,花朵好像走在地面上一樣。多年生宿根草本,株高30-40公分,叢生狀,葉自基部根莖處抽出,花莖葉狀,扁平,花從花莖頂端鞘狀苞片內開出,具有觀賞價值看似花瓣者有6瓣,外翻者3瓣為白色,是苞片特化成花瓣的造型,基部有紅褐色斑塊,內3瓣藍色,為真正的花瓣,有白色條紋,直立而內捲。花朵通常上午開放,至下午3-4點就內捲枯萎,單朵花花期雖短,但盛花期時花朵可是接力不間斷。
栽培方式
栽培土質以肥沃之壤土或腐植質土為佳,排水需良好,全日照、半日照或明亮散光處均能成長,土壤常保溼潤,生育更旺盛,夏季水分補給需充足,土壤乾旱或空氣乾燥易致葉尖枯焦或葉色轉淡,春至秋季每月施用花肥一次,冬季需溫暖避風,10℃以下會有寒害。栽培多年後應加以分株疏植。生育適溫20-28℃,花期春季,花後能著生幼株,垂地後可發根成長成新株。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基隆嶼、龜山島、小琉球、澎湖、金門、馬祖、綠島和蘭嶼也有分佈。成蟲的棲地選擇非常多樣,差不多涵蓋所有環境,喜歡陽光充足的場所活動,成蟲飛行活潑,會訪花吸蜜,雄蝶常群聚於濕地吸水。在臺灣的黃蝶屬共有七種,只有本種在前翅腹面的中室,具有三枚黑褐色細紋,不過部份有個體差異,再加上季節型的變化,在辨識上必須有經驗者,才能準確辨別。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豆科,不管是野外生長或人工栽植的,都可被其利用,雌蝶將卵聚產於寄主植物的新芽或葉片下,卵呈白色梭狀,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為深綠色,於寄主植物的枝條上集體化蛹,偶有單獨化蛹,蛹為縊蛹,蛹外觀有褐、綠色兩型,兩側扁平,頭頂有一尖狀突起。
體長約 20cm。雌雄鳥同型。全身黑綠色,在陽光下帶有明顯墨綠色閃亮光澤。尾方形略短。幼鳥背面黑褐色。腹面淺米色。 頰及喉有細黑縱紋。胸腹部具粗縱斑。眼血紅色。喙黑色略粗。腳黑色。
棲地與習性
完全適應人類環境,多數棲息於都市內,少數在郊區農地出現。群居性,成數隻至數十隻的小群停棲在較高建築物的屋頂,成群覓食於都市內的公園或行道樹上。在高雄市經常棲息的樹種包括阿勃勒、洋紫荊、大王椰子、火焰木、吉貝棉、黃槐、印度紫檀、蒲葵、菩提、鐵刀木等(梁世雄等2000)。 有頗固定的夜棲地及日作息模式,清晨自夜棲地成10隻以下的小群分批各自外出覓食,黃昏前會群聚於固定的高處停棲點,通常是某建築物的屋頂,常見規模約二、三十隻,集體喧鬧,各自理羽,天黑前分批飛至固定的大樹上夜棲。 樹棲性,總是在高處活動,幾乎不落至地面。飛行鼓翼快、速度迅捷,在大都市的行道樹與高樓之間穿梭自如,逐漸在都市上層找到屬於牠們的生態棲位。
體型修長流線並略呈側扁;幼魚階段具橫向紋路,但隨成長逐漸轉淡,體長超過15公分者,則具銀灰或銀白體色。口裂明顯,具明顯掠食性與食魚性,尾鰭下緣顏色較深。
分布區域
印度與緬甸境內之依洛瓦底江及其相關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