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博萬象
擬態 Mimicry
5,199
名詞釋義
在演化過程中,某些生物的外表和其他物種或環境十分相似,以爭取更佳的生存機會,這種情形稱為「擬態」。
補充解釋
3 則
達人
小魚 發表於 102/03/29
擬態(Mimicry)
生物的形態擬似另一種生物或非生物,使個體能夠爭取到更佳的生存機會,這種情形稱為「擬態」。有些擬態是讓生物個體溶入周遭的環境中,使擬態的生物不易被發現,這種擬態的情形,廣意的說,也屬於保護色的一種,稱為具隱蔽效果的擬態,如隱蔽式擬態、攻擊性擬態和韋斯曼氏擬態。有些生物的擬態則具有較積極的嚇阻作用,警告獵食者不要輕易捕捉牠們,否則可能會嚐到苦果,如貝茲氏擬態和米勒氏擬態,此類擬態稱為昭顯式的擬態。
(一)具隱蔽效果的擬態
1.隱蔽式擬態(Mimesis):
生物讓自己和生活的背景很相像,進而躲避敵人的捕食,此種擬態行為,屬於隱蔽式擬態,例如:枯葉蝶模擬枯葉,竹節蟲模擬樹枝等,都有助於逃避敵害。
2.攻擊性擬態(Aggressive mimicry):
捕食者可藉由擬態的方式增加捕獲獵物的機會,例如有些魚類長得很像珊瑚,躲藏在珊瑚礁中,等待獵物上門。在花叢間的小昆蟲們,一不小心就會被長像酷似花朵的花螳螂給捕食了,。此類擬態很有名的例子就是一種土螢(Photuris sp.)的雌蟲模仿另一種土螢(Photunus sp.)的雌蟲發光方式,藉此吸引並捕食後者的雄蟲。
3.韋斯曼氏擬態(Wasmannian mimicry):
韋斯曼氏擬態是指擬態者模仿寄主的體型或動作的情形,進而達到與寄主共同生活的目的。此種擬態常發生在社會性昆蟲的群聚中,例如分布在歐洲的黑隱翅蟲( Atemeles pubicollis),其幼蟲有擬似螞蟻幼蟲的肢體動作,並且會分泌出類似的化學分泌物,使螞蟻接納並照顧牠們。寄育性的杜鵑鳥,,會將卵產在柳鶯等多種鳥的巢中,由於杜鵑鳥的卵和寄主的卵顏色很相似,且小杜鵑鳥孵出後也擬似寄主的雛鳥,使寄主無法分辨,進而撫養這些冒牌的幼鳥。
(二)具昭顯效果的擬態
1.貝茲氏擬態(Batesian mimicry):
一種缺乏防衛能力的動物,擬似有毒或味道不佳的動物之警戒特徵,因此得以躲過捕食者之攻擊,此種擬態型式是由英國的昆蟲學家貝茲所提出,故稱為貝茲氏擬態。以瓢蟲和泡沫蟲為例,因獵食者不喜歡吃顏色亮麗的瓢蟲,使得外型擬似此種瓢蟲的泡沫蟲,也降低了被捕的機會。為了保障這種擬態的成功機率,通常擬態者的數量不會太多,以免被獵食者識破。
2.米勒氏擬態(Mullerian mimicry):
兩種或兩種以上有毒或味道不佳的動物,彼此之間有擬似的情形,使得捕食者不敢捕食,藉此達到防衛的目的,此種擬態型式,是由另一位德國學者米勒所提出的,因此稱之為米勒氏擬態。例如外型擬似的樺斑蝶和黑脈樺斑蝶二者,均為味道不佳的蝶類。具有毒針的很多種蜂類之間也很相似,如人類飼養的義大利蜂、中國蜂、非洲蜂和大蜜蜂等,由於這些蜂類具有類似的警戒特徵,可加強捕食的印象,因此也減少了他們被捕食的危機。
以參考文獻如下:
參考文獻:
◎ 徐爾烈(民 80),擬態和保護色。臺北市:圖文出版社。
◎ 石正人(民 90),臺灣昆蟲博覽會特展專輯。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
◎ Cecie Starr/Ralph Taggart(民 80)。生物學。台北市:藝軒
◎ http://140.130.177.203/jgtsay/jg4-11p-90101.html
◎ http://www.contest.edu.tw/85/endshow/1 /insect/6-1.htm
◎ http://insect.cc.ntu.edu.tw/cls/cls-03/cls-03-05.htm
生物的形態擬似另一種生物或非生物,使個體能夠爭取到更佳的生存機會,這種情形稱為「擬態」。有些擬態是讓生物個體溶入周遭的環境中,使擬態的生物不易被發現,這種擬態的情形,廣意的說,也屬於保護色的一種,稱為具隱蔽效果的擬態,如隱蔽式擬態、攻擊性擬態和韋斯曼氏擬態。有些生物的擬態則具有較積極的嚇阻作用,警告獵食者不要輕易捕捉牠們,否則可能會嚐到苦果,如貝茲氏擬態和米勒氏擬態,此類擬態稱為昭顯式的擬態。
(一)具隱蔽效果的擬態
1.隱蔽式擬態(Mimesis):
生物讓自己和生活的背景很相像,進而躲避敵人的捕食,此種擬態行為,屬於隱蔽式擬態,例如:枯葉蝶模擬枯葉,竹節蟲模擬樹枝等,都有助於逃避敵害。
2.攻擊性擬態(Aggressive mimicry):
捕食者可藉由擬態的方式增加捕獲獵物的機會,例如有些魚類長得很像珊瑚,躲藏在珊瑚礁中,等待獵物上門。在花叢間的小昆蟲們,一不小心就會被長像酷似花朵的花螳螂給捕食了,。此類擬態很有名的例子就是一種土螢(Photuris sp.)的雌蟲模仿另一種土螢(Photunus sp.)的雌蟲發光方式,藉此吸引並捕食後者的雄蟲。
3.韋斯曼氏擬態(Wasmannian mimicry):
韋斯曼氏擬態是指擬態者模仿寄主的體型或動作的情形,進而達到與寄主共同生活的目的。此種擬態常發生在社會性昆蟲的群聚中,例如分布在歐洲的黑隱翅蟲( Atemeles pubicollis),其幼蟲有擬似螞蟻幼蟲的肢體動作,並且會分泌出類似的化學分泌物,使螞蟻接納並照顧牠們。寄育性的杜鵑鳥,,會將卵產在柳鶯等多種鳥的巢中,由於杜鵑鳥的卵和寄主的卵顏色很相似,且小杜鵑鳥孵出後也擬似寄主的雛鳥,使寄主無法分辨,進而撫養這些冒牌的幼鳥。
(二)具昭顯效果的擬態
1.貝茲氏擬態(Batesian mimicry):
一種缺乏防衛能力的動物,擬似有毒或味道不佳的動物之警戒特徵,因此得以躲過捕食者之攻擊,此種擬態型式是由英國的昆蟲學家貝茲所提出,故稱為貝茲氏擬態。以瓢蟲和泡沫蟲為例,因獵食者不喜歡吃顏色亮麗的瓢蟲,使得外型擬似此種瓢蟲的泡沫蟲,也降低了被捕的機會。為了保障這種擬態的成功機率,通常擬態者的數量不會太多,以免被獵食者識破。
2.米勒氏擬態(Mullerian mimicry):
兩種或兩種以上有毒或味道不佳的動物,彼此之間有擬似的情形,使得捕食者不敢捕食,藉此達到防衛的目的,此種擬態型式,是由另一位德國學者米勒所提出的,因此稱之為米勒氏擬態。例如外型擬似的樺斑蝶和黑脈樺斑蝶二者,均為味道不佳的蝶類。具有毒針的很多種蜂類之間也很相似,如人類飼養的義大利蜂、中國蜂、非洲蜂和大蜜蜂等,由於這些蜂類具有類似的警戒特徵,可加強捕食的印象,因此也減少了他們被捕食的危機。
以參考文獻如下:
參考文獻:
◎ 徐爾烈(民 80),擬態和保護色。臺北市:圖文出版社。
◎ 石正人(民 90),臺灣昆蟲博覽會特展專輯。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
◎ Cecie Starr/Ralph Taggart(民 80)。生物學。台北市:藝軒
◎ http://140.130.177.203/jgtsay/jg4-11p-90101.html
◎ http://www.contest.edu.tw/85/endshow/1 /insect/6-1.htm
◎ http://insect.cc.ntu.edu.tw/cls/cls-03/cls-03-05.htm
達人
傳哥 發表於 102/01/29
擬態是動物自衛方式的一種,也就是說有些動物為了保護自己逃避敵害,會模擬環境中景物的樣子,逃避敵害的耳目,或模擬有毒動物的樣子,減少被捕食的機會。另外,除了外型相像之外,有些捕食性動物會模仿獵物的發光頻率、聲音和行為,趁機捕食獵物。這也是擬態的一種方式。
會擬態的動物相當多種,例如雌紅紫蛺蝶模仿樺斑蝶,黃星鳳蝶及斑鳳蝶模仿青斑蝶等。竹節蟲模擬樹枝的樣子。枯葉魚:當牠不動時,就像是一片枯葉海龍:如樹枝分叉般的皮膚和膜瓣,與海藻在一起時,簡直沒有辦法分辨。
(資料來源:臺北市立圖書館網站)
會擬態的動物相當多種,例如雌紅紫蛺蝶模仿樺斑蝶,黃星鳳蝶及斑鳳蝶模仿青斑蝶等。竹節蟲模擬樹枝的樣子。枯葉魚:當牠不動時,就像是一片枯葉海龍:如樹枝分叉般的皮膚和膜瓣,與海藻在一起時,簡直沒有辦法分辨。
(資料來源:臺北市立圖書館網站)
達人
甜八寶 發表於 102/01/28
擬態指的是一個物種在進化過程中,獲得與另一種成功物種相似的外表,以欺瞞捕獵者遠離擬態物種,或者是引誘獵物靠近擬態物種。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