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技術可提升森林景觀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透過森林美學的調查與研究,發現森林景觀的操作原則,針葉林著重於統一性與層次性,而闊葉林則著重於統一性與自然度。運用這些專業美學技術,將可提高森林的景觀品質。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在六龜鳳崗山,進行台灣杉人工林與闊葉林的美學研究,證明了美學原理可以運用在樹木個體之美,也可以運用在森林景觀整體之美,並指出森林之美,在針葉林或闊葉林等不同的林相下,可以運用林木密度、主幹、胸徑、枝下高、林木間距、地被密度、透視距離等技術,營造出美麗的森林意象。
在這項研究中發現,台灣杉人工林的密度若每公頃為500株以上,則能維持美麗的森林景觀;枝下高度若超過人們的視線高度,即可顯出主幹的特色;主幹胸徑大小若能均質化,沒有粗細不一的大對比,則較受人們喜愛;主幹若能保持垂直性,則足以彰顯針葉林的特性;株與株之間若能盡量保持等距,則可維持林木的序列性與統一性;地被密度高且勻整,則有利於景觀美質;下層植栽無論是群生或散生,若為勻整與漸層,則有助於景觀美質的提昇;林內空間的層次感若能分明,則可明辨林下的立體空間景觀形象;林下透視距離較遠則較受一般大眾歡迎;而大量的枯木、枯枝、枯葉與裸地則不利於景觀美質。
在闊葉林方面,若林木密度每公頃為700株以上,則可維持美麗的森林景觀;林相若為單純林或具有優勢樹種,則容易產生統一感,較為人所接受;主幹若清晰明顯,則可展示闊葉樹的特色;透視距離遠,有助於視野開闊,而透視距離近,會產生封閉景觀;地被密度高且勻整,有利於景觀美質;而倒木、枯木、枯枝、枯葉與裸地則不利於景觀美質。
林業試驗所表示,傳統上,台灣森林多以林產及生態環境保育為主要訴求,而台灣因缺少明顯的四季變化,森林植被雖然豐富,景觀品質卻嫌單調。隨著美學經濟時代的來臨,尋求環境生態與美學的平衡益受重視,森林的美感營造,可提高優質景觀的美感體驗,以及多元化的複合利用機會等附加價值。由於一般大眾對於森林美感的看法大致相同,因此未來森林美學還可以運用在各種公園綠地、休閒農場、森林遊樂區、平地林、行道樹景觀等環境,作為改善視覺環境美觀的參考。
連絡人:林業試驗所森林經營組研究員汪大雄
電 話:02-23039978#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