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更新與二氧化碳減量效果
竹子快速生長、用途極廣,自古以來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是極具東方文化特色的植物,其減碳功能及特殊防幅機能等,日益受到重視。台灣因地理位置及海拔分布,全球主要竹種都有分布,故成為溫帶散生型及熱帶叢生型等竹類的研究中心。目前台灣竹林面積估計約有20萬公頃以上,佔台灣人工造林面積之一半,是具有經濟生產規模的可再生性資源。
依據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的研究,竹子生長模式不同於一般林木,竹類胸徑大小通常在1~3個月內,即告生長完成,之後稈徑不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再繼續肥大生長。同時,竹林皆為不同年生的異齡林組成,竹材利用大多伐採3~4年生以上成熟竹稈利用,因竹稈地上部重量輕,竹林擇伐作業對林地傷害極小,而留存在林地之1~2年生新生竹稈,因其生長空間獲得舒緩,新生竹的光合作用效應則大為增加,故竹林擇伐利用對二氧化碳減量效益也值得重視。
林業試驗所陳財輝研究員表示,因樹木行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將炭素貯留在林木樹體上,國際上多以林木的現存量加以換算出其留存量,以台灣孟宗竹竹林的現存量推估,大概每公頃70~100 噸,換算為炭素貯存量則為每公頃35~50 噸炭素,亦即每公頃吸收128~183噸二氧化碳,所以孟宗竹林碳吸存效果極大。
林試所陳財輝博士又說,台灣分布面積最多的散生型桂竹林,其單位面積現存量約為孟宗竹林的6成,其他叢生型麻竹林與孟宗竹林相距不遠,莿竹林則為孟宗竹林的兩倍多,而與27年生的台灣杉林相近。雖然桂竹林的現存量不見得較其他造林樹種高,但由於竹林的生長較一般林木為快,單位時間之林分現存量則明顯較高。
近年來,竹林伐採量顯著偏低,大多數竹林皆呈現荒廢放棄狀態。尤其是散生型竹林面積逐年擴大,在桃園石門水庫集水區等地之大面積桂竹純林,不僅竹林的生物多樣性低,而且竹林邊坡崩塌防止機能也逐漸衰退。因此,竹林必須適度進行伐採利用,藉以保持竹林的高生產力,使新生竹能有較佳的生長空間。
林業試驗所黃裕星所長表示,雖然竹林更新伐採利用相關的研究不多,但因竹林快速生長的特性,短時間內可累積比一般林木更多的生物量。因此,若能協同各界執行竹林的伐採更新作業、間伐面積認證等,並加強研發竹材利用新途徑,不但能降低環境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也能作為將來企業購買碳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