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育種而努力~宜蘭鴨農吳富信與宜蘭縣肉鴨產銷班第一班
宜蘭人在耳濡目染中學得養鴨技術
「宜蘭縣肉鴨產銷班第一班」便是以育種及肉鴨為主,所有的班員都在鴨群裡長大,對於養鴨這門技術,就在父執輩耳濡目染中習得,班長吳富信就說了:「外行人覺得這是一門技術,可是我們自然而然就會,從來不覺得有什麼難度。」所以,當近幾年來政府因應全球急速變化的經濟環境,推出離牧政策,輔導許多養豬場、養雞場轉型時,並未將養鴨事業羅列其中,因為台灣的養鴨技術仍然具有全球競爭力,即使面對第三世界低工資、養殖業技術提昇,以及飼料自產等優勢,但中國大陸及東南亞部分國家至今尚未脫離禽流感的定期風暴,相對於台灣的養鴨事業便更具優勢,至今仍年年外銷大量高品質的現宰鴨肉,供應全世界各國所需。
鴨子全身都有利用價值
「宜蘭縣肉鴨產銷班第一班」目前有12名班員,除了班長吳富信以育種為職志之外,其他班員雖然兼做鴨子育種的工作,不過仍以肉鴨養殖為主,尤其養殖供應北京烤鴨所選用的北京鴨為主。吳富信出生於養鴨世家,目前除了擔任第一班的班長之外,亦曾擔任過「中華民國養鴨協會」三屆理事,現任則為「宜蘭縣養鴨生產合作社」理事,養鴨經驗十分豐富。
由於宜蘭的養鴨技術冠居全台,深受外銷市場所歡迎,所產的北京鴨外銷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沙巴為主,其中銷往香港的部分,大多轉銷至中國大陸。這些外銷的冷藏或冷凍肉鴨,經過屠宰去毛之後,馬上裝箱冰封保存,迅速銷往各地,每年都佔總產量的六成,其他三成多供應台北肉品市場,剩餘的少部分供應在地市場,或作成鴨排、鴨捲、鴨肉貢丸、鴨肝等加工肉品,淘汰的蛋鴨則拿來做鴨賞,至於鴨絨也能物盡其用,翅膀的羽毛可以做羽毛球,其他部分可製成羽毛衣、羽毛被,鴨糞則賣給花蓮地區的養殖漁業,再放入發酵池中培養綠藻來養當地盛產的文蛤,可謂從頭到尾沒有一絲浪費。
育種蛋鴨與北京鴨是宜蘭鴨的大宗
台灣所養殖的鴨子以北京鴨、土番鴨、正番鴨及產蛋菜鴨為主,由於宜蘭四季都有不虞匱乏的水源,而且水質好、水溫低,非常適合養殖北京鴨,所以至今養鴨人家仍以養殖外銷的北京鴨為大宗。反觀目前養鴨最大宗的台灣南部,因為經常遇上枯水期,所以比較適合養殖土番鴨、正番鴨,只有秋、冬水多的季節才有適當的環境養殖北京鴨。
宜蘭鴨農人家還有一個優勢,便是世世代代的技術傳承,總能將鴨子養的又肥又胖,肉質鮮甜,所以一直以來均受外銷市場所喜愛。至於台灣人一般習慣食用的肉鴨則為土番鴨,進補則用正番鴨,冬令進補時需求量很大,這些肉鴨大多產自花蓮及南部地區。不過,那些地方的小鴨大多仍來自宜蘭的養鴨孵化場,「宜蘭縣肉鴨產銷班第一班」的班長吳富信所養殖的育種蛋鴨,就是專門生產的孵化鴨蛋,以供應來自全台的鴨農。
和許多宜蘭鴨農一樣,吳富信出生於養鴨世家,他目前有六個鴨寮,其中四個位於五結,二個位於冬山,平常都維持八千隻種鴨,以育種生蛋為主,一個月孵出10萬至12萬隻小鴨,年產量120萬隻以上,他所培育的孵化鴨蛋供應全台所需,市場佔有率超過百分之十,產量十分驚人。不過他笑著說,這樣的數量比起三十年前的全盛時期還不及四分之一,過去他的父親吳連桂執掌養鴨場的年代,他們家是真正的養鴨大戶,當時四天就孵化一批小鴨,每批6萬隻,年產量高達500萬隻以上,全台絕大部分的小鴨都來自他父親的養鴨場。
冬山河整治衝擊宜蘭養鴨人家
為何如今數量驟減呢?這還得從冬山河的整治談起。三十年前冬山河尚未整治時,每逢大雨來時,沿海地區便氾濫成災,這樣的環境根本不適合任何農作或家畜,唯獨天性識水的鴨子例外,不但能夠適應水災的環境,同時解決養鴨用水的問題,加上鴨子的抵抗力強,比較不會有疾病問題,也就比較沒有用藥的問題,宜蘭養鴨事業因此應運而生,至今宜蘭養鴨事業仍以傳統畜養方式進行,許多鴨寮都選擇在水源豐富的地區,長年活水源源不絕,提供一處較為乾淨衛生的養殖環境。
由於鴨子的生活環境需要大量的水源,過去宜蘭養鴨人家便就近在冬山河的河床上養起鴨來,不但提供鴨子所需的流水,每逢大水一來,又把河床沖刷的乾乾淨淨,鴨農們無需為家畜髒亂的環境而煩惱,或投注更大的心力來清理鴨寮,因此促進宜蘭養鴨事業的蓬勃發展。不過,這樣的光景到了大約二十年前宜蘭縣開始整治冬山河時,為了河道的通暢與再生,政府不再允許鴨農在河床上養鴨,鴨農們只好另闢蹊徑,在五結等沿海低窪地區找出湧泉豐富的場地,重新闢建養鴨場,可用腹地因此大大縮小,許多找不到場地的鴨農於是轉做其他事業,或者到花蓮或南部另覓適合的場地,宜蘭的養鴨事業因此南移,以延續家族優質的養鴨技術。
禾鴨米來自傳統養鴨及農作技術
從小就在養鴨場裡長大的吳富信,自有記憶以來,就跟在祖父及父親的身後趕鴨子、餵鴨子、撿鴨蛋,長大之後亦理所當然的繼承家業,經營起這個宜蘭最具地方特色的養鴨事業。他回憶起三十年前,一般農民還實行慣行的自然農法時,每當元宵節、中元節過後,便出現一波剛孵化小鴨的購買熱潮,買主大多來自桃園、中壢、新竹的客家農民,因為剛過完重要的年節,鴨子大多宰殺來祭拜了,可是田裡剛插秧,需要放養一群鴨子到田裡除草吃蟲,所以帶來一陣購買熱潮。
當時幾乎所有的農民都養鴨,只要鴨群游過的地方,草就長不起來,牠們一路搖搖擺擺的游來游去,一些攀附在稻子上的昆蟲受要搖動而掉了下來,正好成為鴨子的食物,至於被鴨群壓斷的稻禾,反而能抽出更多的新苗,真是一舉數得,養鴨不但不需供給食物,還可除草、吃蟲、清除福壽螺,加上鴨群的排泄物直接下到田裡,亦可直接為稻作施肥,所以吳富信的養鴨場在過節之後短短四天之內,就可銷售二、 三萬隻小鴨。他回憶起小時候,也常常幫農民趕鴨,從這一畝田到另一畝田,只要鴨子所經之地,除蟲、施肥一次完成。
不過這樣的光景逐漸被農藥、化肥所取代,台灣人傳統慣行的自然農法亦逐漸消失,反而流傳到了日本,直到近年來國內提倡有機農法,國人才又從日本習得這項老祖宗的養鴨及農作技術,所生產的稻米重新取了個「禾鴨米」的名字,大受消費者喜愛。目前這些種植「禾鴨米」的農民每年大多只種一季,每逢中元節過後便是他們採購小鴨子的旺季。
沒有假期的養鴨事業才能打造奇蹟
養鴨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吳富信說,育種蛋鴨必須養殖150多天才能生蛋、肉鴨則需養殖75天方能供應市場所需,他養的成熟種鴨每天大約七成會生蛋,也就是說,一隻母鴨三天之中有二天會生蛋,下蛋的時間通常在凌晨一點到五點,所以每天得一大早起床,四點就要到鴨寮撿蛋,這樣的生活必須風雨無阻,因為鴨子每天都照三餐進食,如果不給吃就無法生蛋,毫無假日可言。
像吳富信這樣的養鴨大戶,這麼多年來是不是經過過養殖危機呢?他回憶起二十餘年前,曾有一位醫生說吃鴨肉容易得鼻咽癌,結果造成市場一陣恐慌,後來冬山河整治也讓宜蘭的養鴨事業轉移陣地,至於前一陣子的瀝青鴨事件,還好很快就證明是烏龍一場,否則又是一場莫名之殃。話說回來,目前遭遇的真正問題其實是成本問題,因為台灣的飼料七成由進口取得,加上近年來原物料不斷漲價,都讓養鴨成本居高不下,但是市場價格卻不易調漲,讓許多鴨農面臨無利潤的窘境,如果遇上風災一場,很可能血本無歸。若要解決這種困境,吳富信再度強調:台灣未來的養鴨事業-,唯有育種一途。
產學合作打造台灣養鴨競爭力
目前吳富信的養鴨場除了持續育種之外,亦與另一家宜蘭養鴨場及雲林台西三戶養鴨場加上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養鴨研究中心)所進行的產學合作計畫,期望未來能培育高品質的新鴨種,以期能與英國及法國的育種研發技術一較高下,朝著長得快、吃得少、抗病率強的品種做研發。他說,若以工資論,國內的養鴨環境很難和東南亞及中國大陸競爭,唯有朝向育種研發一途才有未來,所以他目前以高品質的胚胎蛋作為研發的方向,希望培育出獨具市場競爭力的第一代原種鴨、第二代種鴨,及第三代肉鴨。例如第二代小種鴨,一隻便可賣四百至五百元新台幣,經濟價值非常高,很值得大力投資。他預計2007年底就有強勢的新品種出現,彼時,台灣的養鴨事業將更具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