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讓桃大郎也服氣的葡萄外銷達人—張國興 新社葡萄產銷第三班班長
刊登日:97/02/12

傳承外銷傳統並發揚光大
張國興表示,白毛台的巨峰葡萄種植,起源於60年代初期,當時由商人帶回了日本的巨峰葡萄品種來台試種,新社鄉的白毛台就是產區之一。此地瀕臨大甲溪畔,是一處海拔700公尺的山坡台地,日夜溫差大,正是適合葡萄生長的?佳環境,所種出來的葡萄不但甜度濃、果色深,香氣也夠,品質相當優越,因此大約在1977年(民國66年)左右,在當地的農業研究班的主導經營下,已經開始外銷日本了。 1980年(民國69年)張國興甫從軍中退伍回到老家,發現當時的葡萄經營者多為父親那一輩、年紀較大的老人家,為了分擔父親辛勞,於是決定接續成為葡萄果農。他很明白做農夫的擔憂,農家最害怕的就是營收不穩,當產品生產出來後卻不知道要銷售到哪裡,他說:「農夫成功的因素是在於懂得怎麼賣,產銷一定要合一,掌握照顧葡萄的技巧只是基本,知道如何賣才真的叫做技術。」所以他相當重視外銷通路的經營。1983年(民國72年)國峰葡萄產銷班成立,有著新的行銷觀念的張國興被班員們推派成為班長,不僅引進了許多新設備增加外銷優勢,並輔以現代化的果園管理精神,後來產銷班改名為新社葡萄產銷第三班,張國興依舊是班長,如此一做就是27年,班員維持在30人左右。葡萄裡的嬌嬌女—巨峰葡萄
巨峰是日本的品種,許多日本農夫都因為培育過程辛苦而放棄,但張國興卻認為,巨峰葡萄是食用葡萄種類裡最難栽培的品種,如果能種植成功同時又兼顧得了品質,門檻自然更高,別的國家技術不夠,難以取代,將更具優勢。當時新社鄉其實很多地方都有種植,然而也只有白毛台地區的巨峰葡萄品質優越,才得以成功取得外銷訂單。 張國興強調,因為巨峰葡萄口感上乘,所以顯得脆弱,往往只要一有病蟲害就損失慘重,唯有「勤勞」才是讓葡萄確保品質的唯一方法。葡萄栽種過程包含了剪枝、插枝栽種、等待發芽成株、移植栽種,以及開花結果後的疏果、套袋、採收等等,固定的工作從開始剪枝至採收大約需要130~150日的工作天,中間還需要固定的澆水、施藥、施肥等,而照顧巨峰葡萄則必須更為勤勞,農夫必須常常來果園巡視觀察,在未得病前就勤於做預防的動作。果農最辛苦的地方,就是必須要在炙熱的陽光裡剪枝採收,面對著似乎是要將人給蒸發掉的天氣,張國興總笑著說:「這就是所謂的「對日抗戰」啦!」 就像一般農家一樣,葡萄園的收成也得仰仗著老天爺的幫忙。佔地利之便,白毛台東邊有著中央山脈屏障避風,遭遇颱風的機會並不多;但在葡萄栽培期時期,也怕下雨,只要雨一多,葡萄在吸收水氣後,品質和甜度都會立刻下降,此時,農夫們也只能望之興嘆了。他最記得桃芝颱風來的那一年,產銷班的果園裡所有的葡萄全部掉光光,損失非常慘重。重質不重量的嚴格管控法
會當班長那麼多年,張國興當然有其服人之處。產銷班成立初期,他鼓吹著農家一定要將葡萄品質提昇,因為唯有品質經得起考驗,才能接著擴展通路。因此,他不僅自己常常參加農業專業訓練班,也鼓勵班員一起參與,藉以提昇彼此的農業知識與技術,更不吝嗇地互相交流分享;另外,張國興更倡導產銷班裡共同作業,像肥料、紙箱、套袋及農藥等資材共同採購,讓大家能降低生產成本,因此很受班員尊重。 白毛台的巨峰葡萄一年兩收,分為季節性的夏果與冬果兩種,夏果採收的時節在每年的7月底~9月,冬果則在每年12月~2月間。一般而言,冬果的硬度好、著色度夠(果色夠深)、肉質也較Q,但唯一缺點是口感比較酸(因為日照時間較少);而夏果的成品特色則正好與冬果相反。 張國興表示,控制品質的方式就是產量不能太高,這樣才可以讓所有的葡萄全數轉色(轉黑)轉甜。一般果農為了讓產量增加,對於疏果部分做得不夠徹底,因而葡萄在分散了甜度後,常常無法全數著色,色澤上就輸了一截。張國興說:「有經驗的果農要懂得做產期調節,要知道如何克服冬果的酸與夏果軟、著色差的問題,憑經驗依據當時天候狀況做好年度規劃。」例如冬果若雨水不夠時,他會用手一棵棵地慢慢澆水,讓果實攝取足夠的需要;他強調,品質好的葡萄不是最大串的,主要在葡萄的養分,為了讓甜度與色澤足夠,他寧願將80顆的果疏成40顆,讓每顆都營養飽滿。富含健康滋味的果粉
由於日本人吃葡萄都是連皮一起吃,外銷時的檢驗得更加嚴格,這也讓張國興格外重視施藥與施肥的部分。在農改場與農會的協助之下,首先建立了「葡萄病蟲害防治曆」,幫助班員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率,並減少農藥施用量。同時,為提高葡萄品質,張國興以套袋方式,減低病蟲危害的可能性。接著他運用合理化施肥的方式,鼓勵班員一同將施肥成本降低,並加入台北「?公農業產銷基金會」 輔導的安心蔬果供應體系,運用比政府吉園圃標準更嚴格的農藥施用方式,確保到消費者手中的水果絕對沒有農藥殘留。已連續3年得過績優吉園圃表揚,2006年通過ISO認證,2007年則是榮獲全國績優產銷班的殊榮。 張國興說:「我生產的巨峰葡萄絕對著色完整,每顆都像是黑珍珠一般,擁有綿密的果粉附著在果實上。」他進一步分析著,一般消費者難以辨別的葡萄果粉與農藥殘粉(藥斑)的差別,果粉是均勻分布在果實上的,而藥斑則是點狀或圓圈狀的,比較不均勻。他強調,如果分不出來也沒關係,記得要選白毛台的「果然好禮」系列就沒錯了。外銷穩定 內銷也開展
由於外銷的訂單源源不絕,每年外銷總量在150噸以上,光是產銷班裡的產量早已不足夠。為了確保一年四季都有貨源的情況,除了產銷班裡的固定產量外,張國興與台北的貿易商配合,收集全台各地的巨峰葡萄,包含南投信義以及卓蘭一帶均是收購的範圍。雖是收購,但品質管控還是在張國興的手中,他精選著各地有信譽、品質在水準之上的果農為合作對象,堅持著只要是產品不好,就絕不出貨的信念。所以每年總可以看見他在全台四處奔走採購著,而班員們也常常在產銷班裡負責包裝與送貨。 在產品外銷部分,張國興認為最艱難的就是在葡萄的保鮮上,由於葡萄不耐久放 所以在輸送上更需要注意與小心,因此他大手筆地購買了冷藏車與冷藏設備,就是要確保消費者在拿到產品時,有最鮮甜的葡萄可以品味。很少有葡萄果農願意投資成本在週邊設備上,但張國興卻很堅持,他認為外銷出去的水果就是代表台灣形象,任何能讓形象提昇的環節都要注重。 除了外銷,從1998年開始,張國興也逐漸將觸角延伸至國內市場,採取直銷的方式,將他自己的果園產品推薦給國內的消費者。張國興除了有0.5畝的葡萄園之外,還有0.7畝的梨園,生產著巨峰葡萄與高接梨等水果。除了網路行銷外,內銷最大的通路就是便利商店。他認為,便利商店的合約通常以季為主,為了要延續合約,不但重視客戶意見且對產品品質更為要求,所以交出去的葡萄自然得更優秀才行。張國興以白毛台的品牌打出名號,目的就是要讓白毛台與頂極品畫上等號,目前,在他的努力下,國內的市場知名度也漸漸打開了,每年產量在50噸左右。 「堅持品質、讓客人吃不到時會想念。」是張國興對自己葡萄的自信。突然覺得,閃耀深色光芒的巨峰葡萄不再只是水果而已,而是一個用心經營的果農,用近30年的歲月累積淬鍊出的完美結晶。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0%
我喜歡:48%
很實用:10%
夠新奇:0%
普普啦:2%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03/09
good
安仔(進階級會員)發表於 101/06/10
讚~
Tony(進階級會員)發表於 101/05/25
到底那家的才好吃呢~
美麗夜(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97/11/15
葡萄種植很好,堅持品質卻要面對量不能太多,才會甜美,難怪搶手。
陳*宜(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97/11/01
葡萄超好吃, 不過媽媽說洗葡萄很麻煩, 除了種植技術外, 能不能也發明一下怎麼吃葡萄最方便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