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四代葡萄情 歐風酒莊在地浪漫—洪吉倍 后里果樹產銷第七班與葡萄產銷第一班班長
刊登日:97/07/01

洪家葡萄 見證台灣紅酒歷程
葡萄是洪吉倍的家族事業,一家四代都與種植葡萄很有關係,而這46年來的洪家種植葡萄史,也等於是見證了台灣本土葡萄酒由公賣至民營的所有細節與歷程。1953年(民國42年),當時的菸酒公賣局(如今稱為台灣菸酒公司)引進國外釀酒技術,因此極須農民供應釀酒的原料—葡萄,於是由當時農政單位將后里設定為葡萄專業區並鼓勵當地農民栽種。洪吉倍的阿公本來就從事務農,在1957年(民國46年)時決定配合政策轉為種植葡萄。這一年洪吉倍剛好國小畢業、13歲的懵懂年紀,因為自覺沒有唸書天分,遂放棄升學,跟著阿公與阿爸,安分地經營起家裡的葡萄園。 洪吉倍說:「當時葡萄品種來源由公賣局提供、我們只管種植就行,成品都由公賣局收購,交由南投酒廠製酒。」阿公去世時留下的田有6甲,1985年(民國74年)洪吉倍父親過世,於是由他掌管葡萄園。1996年時(民國85年)政府為了因應WTO,決定開放洋酒進口,因此公賣局決定不再收購本土葡萄,與后里果農解除契約,並提議農家將果樹砍掉,以補償金方式由農政單位輔導轉作其他作物。然而,對從小只懂得種葡萄的洪吉倍來說,政策下來雖然農家只有配合的份,但是除了種葡萄,他卻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些什麼?為了領補償金,砍掉了500多棵與自己幾乎同齡的葡萄樹,後來砍不下去,索性算了。接下來的4年,果園只好部分轉作柑桔,但內心對種葡萄還是存在著很深厚的感情。 1999年(民國88年)台灣發生了震驚世界的921大地震,為了提振農業,隔年農委會提出了「農業振興計劃」,仿效日本特色農村方式撥出6000萬的預算輔導全台10大特色酒莊,而洪吉倍因為擁有多年種植釀酒葡萄的技術,因而獲得政府選定為輔導、補助對象,在農委會農村酒莊輔導小組指導,且結合行政院災後重建委員會的專款補助下,由他與兒子一起攜手,將農地轉型成為觀光酒莊,終於在2003年,以洪吉倍阿公的名,成立了「樹生休閒酒莊」。篳路藍縷 創立本土特色酒莊
提起之前轉型的經過,洪吉倍總是直率地說:「是無奈才會將果園變成酒莊的啊!不過話雖是這樣講,既然人家給機會讓我們繼續種葡萄,我們就要更加打拼才行。」 在獲選成為輔導對象當時,洪吉倍覺得很慶幸,好在之前因為不忍心將果園裡的葡萄樹連根拔起,砍時都留著40公分左右的枝幹,後來枝幹雖然贏弱但卻繼續生長。此時,洪吉倍想起阿爸以前總是翻閱著一本日文農業書,趕緊找出來看,雖然不懂半點日文,但憑著書裡的圖片,摸索出「寄接」、「扶植」等新的技巧,終於將新生枝幹和這些原生老樹枝幹嫁接起來,延續著原生品種的強勁生命力,結合新的枝幹蔓延,發展出樹生酒莊的全新命脈。 剛開始農政單位雖然有派人員指導釀酒技術,但對於從沒喝過洋墨水,卻要開始學習西洋釀造技術的洪吉倍來說,非常困難與痛苦。於是,他花錢去大葉大學、屏東科技大學等地上課,也去新竹食品研究所學習,他笑著說:「以前為了不想讀書才來作田,現在卻是為了要能繼續作田,不得不要來唸書。」讀書已經不輕鬆,何況釀造技術的參考資料很多都是英文或法國的原文書,對洪吉倍來說更是艱難,還好兒子願意接下幫忙,才讓他解決難題;葡萄,正式成為洪家四代共有的產業。 除了一方面要學習新的釀造知識,努力考取酒莊執照外,另一方面也要先花錢蓋酒莊與工廠。洪吉倍表示,政府雖然補助每間酒莊約600萬元,然而自己為了讓工廠規模擴大,加上增添釀酒設備等,自己必須都要再投注1000萬元左右才行。經過3年的邊學邊看,終於將酒莊創立。酒的品質取決葡萄好壞
洪吉倍說:「轉型過程很辛苦,但想到能夠再種葡萄,就開心許多。」他表示,阿爸之前就一直是果樹產銷班的班長,後來由叔叔擔任,一直到輔導轉型其他作物時產銷班才解散。後來1999年(民國88年),洪吉倍再度與其他班員一起成立后里果樹產銷第七班,並開始當上班長,2005年(民國94年)農業改良場為了管理方面,再度成立「后里葡萄產銷第一班」,洪吉倍還是班長,目前班員共20人。現在整個產銷班12公頃的葡萄,都拿來「樹生」釀酒了。 洪吉倍種的釀酒葡萄,與一般鮮食葡萄有著不同的品種與特性。他說:「食用葡萄以甜味強為主;釀酒葡萄則有酸味,但甜度高、味道好,具備有果肉不易與果皮及種子分開的特性。」最早阿公種的品種是奈加拉(Niagara),後來再陸續增加金香(Golden Muscat)和黑后(Black Queen)兩種品種。其中奈加拉的甜度雖然不錯,但香氣比較不足,所以目前樹生酒莊裡使用另外兩種;金香釀造白葡萄酒,黑后則是紅葡萄酒原料。 為了提昇釀酒技術,樹生在2005年時經由農糧署建議,成為全台首家產學合作的民間酒莊,由農糧署請來曾經留學過法國勃根地大學鑽研葡萄釀製技術的高雄餐旅學院酒類知識講師陳千浩教授,進行釀酒技術轉移計畫。陳千浩表示,酒莊要能成功,最重要的是做出來的酒要好喝;而酒要好喝,重點就在於葡萄的品質。傳統農民都懂私釀酒,不過,他們的做法都是將種不好的葡萄才拿來釀酒,認為所有水果只要加入糖後自然發酵就行,絲毫無風味可言。為了改變這個觀念,陳千浩首先說服洪吉倍要從限制苞芽數量、產量控制下手,以葡萄的產量來提昇品質,釀酒葡萄必須選用糖分累積夠、轉色完全的才行。以前阿公那一代,1公頃果樹產出約在2500公斤,現在則控制在1500公斤左右。 不過,酒莊剛成立的前兩年,「樹生」還是遇到些許瓶頸。葡萄採收在7~12月間,這時候剛好是颱風旺季,只要颱風一來就很影響到採收,品質一直無法達到最滿意的階段,像這幾年天候都不佳、颱風又多,果樹損害都很慘重。對於這點,洪吉倍只能期望來年老天可以多幫忙了。加快腳步 努力成為台灣No1
開幕4年,「樹生」目前生產的酒共有9種,年產量約10萬公升(約6、7萬瓶的葡萄酒),去年年營業額在800~900萬元左右;在全台10大酒莊裡成績算是名列前茅的資優生,但洪吉倍總認為,有再進步的空間與必要,因而他參與的產學合作計劃,希望藉由專家技術,可以提昇「樹生」形象。他想起自己製造的第一批酒,當時是由農委會召集所有酒莊與農友,來到樹生進行培訓,當時他準備了5,000公斤的葡萄作為原料,沒想到因為技術不純熟,這些酒苦澀難入口,現在還擺放在倉庫裡。陳千浩嚐了一口之後,立刻點出酒的問題所在,讓洪吉倍大感佩服。2006年產學合作後首度推出的「舞月天」金香天然甜酒,因為採用中斷發酵方式,讓酒的甜度提高,市場反應相當不錯,也讓洪吉倍充滿信心。 洪吉倍強調,外國酒莊經營歷史已有千百年,自然有一定的技術與水準;后里的土地只有一塊,能夠朝著保存在地的自然風味,才是酒莊最想釀造的美酒。在葡萄藤下,啜飲一口流淌著濃濃故鄉情的甘美紅液,感受到農家用生命灌注的對土地的執著,台灣葡萄紅酒的美麗與滋味,令人陶醉。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5%
我喜歡:43%
很實用:7%
夠新奇:2%
普普啦:2%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03/09
good

安仔(進階級會員)發表於 101/06/02
加油~

黃*傑(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0/11/15
感覺還不錯

美麗夜(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97/11/23
沒想到台灣有釀酒的酒莊,期待能生產出和否媲美法國的國際級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