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王宗敬 天生的「做田仔子」
刊登日:97/02/01

【傾聽人與土地的對話—新農民報導系列】採訪‧攝影/春樹
洄流農村,難捨土地有情天
面對真相,樂當農夫無怨悔
「如果絕望了,日子要怎麼過下去?」 在周遭七嘴八舌地討論農業困境後,王宗敬淡淡的丟下這句話,相處數十個年頭的老夥伴們,個個都說「對啦!對啦!」,話鋒隨即轉往誰家小孩又怎麼了─這是典型的台灣鄉間場景。守著家園的老農們,扯著嗓門罵政府、罵環境,可就是不敢罵賞口飯吃的老天爺,轉個身又照常過日子。農村社會的可愛之處,就在於仰賴土地過活的心靈,直接、坦白,像晴空萬里的天空,清澈得很。世代務農.農家子弟
一輩子住在高雄縣內門鄉的王宗敬,家中世代務農。身為農家子弟,國小畢業後,他就留在家裡幫忙,像那個年代的農村社會絕大多數的長子一樣,快快長大、早早投入生產行列,減輕家中負擔,也作為弟妹的榜樣。 對於這種安排,王宗敬甘之如飴。民國70年間,遇上台灣經濟起飛的黃金年代,建築業蓬勃發展,扮演火車頭的房地產業帶領台灣經濟一路往前衝,鄉村子弟紛紛前往都市發展,王宗敬也趕上這一波潮流,到都市當起出賣勞力的水泥工,雖然捨下家裡的農地,但王宗敬並未離開故鄉;雖然經常往返於不同地點的工地,卻每天通勤、日日回到家中。 沒有南二高的時代,位於偏遠山區的內門鄉溝坪社區,不論是往旗山或是往關廟,都是一個「遠」字,更別提其他大都市,但因對家庭的眷戀與放不下祖傳的土地,王宗敬總是風塵僕僕地通勤,奔波於工地與家宅之間,假日時還幫忙下田從事農作,這段「藕斷絲連」的農耕歲月,埋下了他日後洄流農村的因緣。回歸田園.全職農夫
民國88年,台灣產業逐漸外移,建築業也步入不景氣的循環,王宗敬發覺景氣轉變,於是放棄水泥工的工作,留在家鄉當起全職農夫,那一年他剛滿50歲。揮別田地十多年,王宗敬笑著說,別人50歲時,已經盤算著退休生涯,但對他而言,卻是職場生涯的轉型關卡,天生的「做田仔子」,心態與技術,難不倒他,反而是重新投入農作的資本,讓他花光了先前全部的積蓄。 只聽過投資經商,極少聽到花錢投資農作,傳統的務農觀念裡,擁有一處田地、灑上種子,只要老天爺賞臉,農村生活便是這麼安穩妥當,花光積蓄經營農作,把從農當成大事一般,王宗敬自我解嘲,大雞慢啼總是比較「憨慢」。 所幸,子女皆已長大成人,不必讓他操心,篤信基督的他,將猶疑的心交給上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盡本分地當起農夫。提起宗教信仰,王家三代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王宗敬更是長老教會長老,除了農事外,上教堂以及投入教會事務,是王宗敬的另一個生活重心。 王宗敬居住的溝坪社區,永興教會成立於清光緒3年,迄今超過百年,與位於木柵村的木柵基督長老教會中心,同是全臺歷史最悠久的教會之一,也因為歷史悠久,基督徒人數約占全鄉人口的1/4。下田耕作.夫唱婦隨
剛投入農作時,光是祖傳的2公頃田地,就讓王宗敬忙碌不已,但在老伴的幫助下,越做越順手,近年來,王宗敬還承租了國有財產局的土地,將近6公頃的農地,種滿「內門三寶」鳳梨、荔枝、番石榴,夫妻倆依時序下田耕作、採收,日子雖然平淡,卻有著滿滿的溫馨。 雖然歲歲年年與粗野的農作活兒為伍,但王宗敬對待妻子卻有細心的一面,不似台灣老一輩的大男人,在家庭裡總是唯我獨尊,即使只是吃碗麵,王宗敬也會先問老婆「餓不餓」,人前總把發言權交給丈夫的老伴,在提及農業慘澹的現況時,連珠砲般、激動的發牢騷,王宗敬總是微笑地聆聽老婆的話語,直到老婆說完,他才補充個幾句。 有人說,經營婚姻要像跳華爾滋,一人前進、另一人就得退後,不然就等著踩痛彼此,在王宗敬夫妻身上,正讓人看到了美麗的農村夫妻華爾滋。不擅言語的王太太,也在訪客稱羨的言語中,低低地說了聲「他很照顧我」。簡單的一句話,不僅是傳統婚姻的牽手扶持,也是對於生活的感恩與知足。子女離家.夫妻為伴
子女成家立業後,均遠赴外地打拼,家裡就剩條老狗陪著夫妻倆。果樹成熟時,一大清早4點不到,夫妻倆就摸黑到離家百公尺外的果園裡採收,果園位於山坡一隅,面對著山谷,隨著四季更迭,空氣裡瀰漫著不同的果香。 別小看了老人工,王宗敬笑著說,2個小時可以採收1,000公斤的鳳梨,滿滿一卡車的鳳梨都是兩人的傑作,訪客驚訝地稱讚兩人手腳俐落,絲毫不輸給年輕小伙子,王宗敬嘴裡說著「普普啦!」,眼角的魚尾紋卻不禁上揚。 王家的農地位於山坡地上,坡度不大,面對著遠山耕作,山裡人家雞犬相聞,跟前跟後的老狗,懂人性似的幫忙訪客看路,在訪客即將走錯路的前一刻奔到車前狂吠,原來鄉間不只有濃濃的人情,還有貼心的狗兒。集貨場裡.擺龍門陣
採收後的水果得趁著新鮮送到集貨場分級包裝,約莫清早8點多,集貨場裡陸續湧進班員,不同於西部鄉鎮的集貨場,偏遠的內門鄉溝坪社區,農民年齡偏高,目前並擔任內門鄉農會果樹產銷班第8班班長的王宗敬,還算是年輕呢。 集貨場裡的老夥伴相熟一輩子,並肩守著田園、守著祖產,偌大的場地裡,你幫我裝箱、我幫你封釘;你眼睛不好、我手腳較慢,彼此全別嫌棄,互相幫襯、早早裝完了箱,聚集在一旁的茶桌,泡上一壺熱騰騰的烏龍,談天說地,務農除了是生計,也是鄉間老農晚年的樂趣所在。 老朋友們你一言、我一語,對話也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卻是最貼近生活的脈動,在這裡,追求的不是效率,卻多了一點舊式社會緩慢步調的趣味。王宗敬夫婦分工合作,你折紙箱、我來封裝,熟稔的動作間,不忘閒話家常,對話很簡單,卻很幸福。發展有機.提高品質
8年前,王宗敬響應農委會推動的「有機農業」政策,嘗試減少化學肥料,以半有機的方式種植果樹,不僅品質提高,且產量增加3成,市場反應也比預期還好,接連在高雄縣的鳳荔節及民國91年的傑出農民等多項比賽中獲獎,去年旗美社區大學創辦假日農市,王宗敬更在內門鄉農會的推薦下,擔任有機農業講師,並不定期前往假日農市展售。 種了一輩子的水果,頭一遭親自上火線面對消費者,王宗敬內心的緊張不在話下。一年多來,王宗敬發現消費者希望買到高品質的水果,並且吃的安心,價格倒是其次,這樣的發現,打破越便宜越好賣的刻板觀念,讓他更有信心,堅定腳步朝有機農業發展。 因為假日農市的經驗,王宗敬也發現台灣農民的瓶頸,他以自身為例指出,雖然6年前就想推動網路行銷,但礙於自己年紀已大,不會打電腦,也無力再投資,網路行銷的夢想終究無疾而終。王宗敬指出,台灣老農面臨最大的問題,不是無情年歲的增長,或是體力的衰退,而是缺乏銷售的能力,才是農民心裡最為著急的問題。 不諳銷售帶來的恐慌,隨著知識管理浪潮來臨,感覺愈是強烈,尤其是今年的農產價格,受到石油價格攀升帶動的物價上漲影響,讓王宗敬更明顯感受到農業寒冬冷颼颼的氛圍。物價飆漲.成本上揚
王宗敬表示,由於石油價格不斷飆高,物價漲聲不斷,連帶使得農業所需的肥料、農藥或各種資材價格攀升至歷史新高,從去年迄今,保守估計農業資材已經漲了近5成,但因經濟不景氣,消費者看緊荷包,農產品呈現滯銷現象,今年高峰期平均售價比去年下降5成,一來一往之間,收入銳減近一倍,以鳳梨為例,去年交易價最高一公斤45元,今年最好也不過30元,更多時候,每公斤拍賣價只有個位數。 提及現實的生存問題,集貨場裡的老農民全聚集過來,你一言、我一語,王宗敬說,如果不算運費,鳳梨1公斤成本最少需10元,雖然不敷成本,卻不能不賣,多少貼補家計,「不然全家要喝西北風了」,提及農業困境,氣氛不免陷入凝重與嚴肅,「叫政府多重視一點啦!」有人丟出這樣的結論,立刻引起眾人附和,進一步追問,應該重視哪些呢?「補助啊!」農民直率地回答,對農民而言,政府最實際的作法,除了補助,還是補助。 農業今非昔比,其間落差究竟多大呢?王宗敬舉了最簡單的例子,他說,農村有句俗語「歹吃氣」,意思是說,以往非當季時令的水果,雖然口感稍遜一籌,但因為稀少,物稀為貴,價格及買氣反而較好,但如今則不一樣,即使農業研發改良技術升級,透過產季調節、打破當令限制,一年到頭都可以吃到品質不錯的水果,但買氣仍舊沒有起色。 王宗敬表示,對農民而言,日日是好日,已經是遙遠的夢想。平淡的語氣中,透露出無奈,讓人辛酸。生產履歷.創造雙贏
王宗敬不是沒想過賣掉田地、過著含飴弄孫、享享清福的日子,但位居水源保護區內的溝坪社區,滿山遍野的田地都在嚴格的環保法規規範之下,不僅買賣受限,土地利用也難以施展,對於世居當地的農民而言,田地是老本,也是珍貴的家傳之寶,但放在社會價值的天秤上,卻是一文不值,這樣的真相更是殘忍與不堪,於是農民們只能用更多的汗水與努力種出甘甜鮮美的水果,用實力證明這塊田地的寶藏。 不斷自我挑戰的王宗敬語重心長地說,農業不能無規劃栽種,必須認真而用心地投入,過去傳統種植方式已經不符合時代需求,尤其政府對於農藥殘留問題愈來愈重視,使用有機肥料、保持品質穩定,建立消費者的信心,已是必然的趨勢。另外,生產履歷也是時勢所趨,雖然才剛起步,但以前農民其實也有生產紀錄,例如何時灑藥、使用什麼肥料,都有紀錄,如今有了生產履歷,打開電腦,所有過程都攤在陽光下,資訊透明化,對用心的農民及消費者而言,都是權益的保障。 王宗敬採半有機栽種方式,鳳梨吐出小果時稍有用藥,逐漸長大後即不再用藥,長達3、4個月的成長期間,只使用兩次營養劑(氨基酸),讓果實長大,他不鼓勵使用賀爾蒙,除了不耐儲存外,下雨時也容易發酵腐爛。環境惡劣.奮力突圍
內門鄉四周環山、中央是盆地,唯一出口處是二行曾溪流入田寮鄉的交界處,兩岸青灰岩的山地,高聳入雲,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所能栽種的農作物相當有限。山多平原少、青灰岩惡劣地形盤據鄉境,典型的地瘠民貧,地方上流傳著一句俗諺「內門的土粘,內門的水鹹,內門的查某賢慧又勤儉」,一句話道盡開庄以來鄉民面臨的惡劣環境。 內門鄉除了鳳梨、芭樂及荔枝三寶外,還有傳統農村型態的兩大特色,一是外燴業者多,平均每5戶就有一戶從事外燴,讓此地擁有「總鋪師故鄉」的美稱;其次則是民俗技藝陣頭密度居全臺之冠,小小的內門鄉,人口數僅1萬8千多人,卻有43支藝陣隊伍,平均每個家庭都有成員曾是民俗技藝表演者,43支隊伍中,光是武陣如宋江陣、龍陣、跳鼓陣、獅陣等就有27支,王宗敬居住的溝坪社區更是宋江陣的示範社區。善用土地.打造三寶
番石榴、荔枝與鳳梨是內門鄉最重要的3項農產,2,000年時,並獲得「國產優良品牌水果蔬菜品質認證委員會」的肯定,而贏得「三劍客」之稱,也因此擁有共同的品牌─羅漢門。三劍客共同的特色就是「甜」,且是與眾不同的甜,甜得讓人愛吃而不膩,也讓長年乾旱缺水、不適農作的內門鄉的經濟嘗到甜蜜蜜的滋味。 民國75年後,內門鄉農會積極尋找適合當地栽種的果樹,經過多次嘗試後,沒想到原先不利於作物生長的青灰岩土壤,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可以栽種出與其他產地不同風味的番石榴,雖然只是平凡的水果,但王宗敬信心十足地說,內門鄉種的就是不一樣,「不信你吃吃看」。 如今的內門鄉農民,善用不同的地形種植不同的農產,例如在河谷平原種植稻米及番石榴、荔枝、香蕉、木瓜等熱帶水果,也有少許畜牧業;崎嶇的丘陵地種植刺竹,較緩和之處則種植龍眼、荔枝、芒果。 王宗敬說,一般番石榴甜度約10度左右已算很甜,內門的羅漢門番石榴最基本的及格標準卻高達12度,同時經過嚴格篩選後,完整豐滿的番石榴,每顆重達300公克以上,不僅如此,還通過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保證沒有農藥殘留,希望消費者吃得開心也安心。鳳梨荔枝.甜度超高
近幾年來,內門鄉也開始栽種鳳梨,原本種植的品種有蘋果鳳梨及冬蜜(俗稱甘蔗鳳梨),近期則以甜蜜蜜及春蜜(又稱金鑽)為主。吃過內門鳳梨,會對它從頭甜到尾的印象深刻,王宗敬表示,一般普通等級的鳳梨,頭尾甜度大約差6~8度左右,但內門的鳳梨從頭到尾的甜度相差不超過3度,整顆平均甜度也比一般鳳梨為高,超過16度都是正常的,甚至高達23度,不只甜度高,而且肉質纖細、口感極佳。 同樣又水又甜的還有荔枝,內門種植的荔枝有黑葉及竹葉黑兩個品種,外觀都呈鮮紅色,果型飽滿,甜度達18~20度左右,王宗敬表示,荔枝開花時,需要晴朗的氣候配合,才能結出優良的果實,內門的氣侯條件正好符合,夏天時,別忘了找機會嘗試這水果天后的美味。 話匣子打開就停不了,王宗敬說,農村有很多可愛之處,既不愁吃、更不會餓死,季節到了,有竹筍、野菜可以滿足口腹之慾,輪換下一個季節,大地自然孕育出另一種食物;農村的空氣也好,啥米都免驚,而在城市,眼睛張開就得花錢,除了太陽較大之外,實在想不出農村哪裡不好。幽默的結語,逗得集貨場裡大夥兒開懷大笑,笑聲迴盪在鄉間,那聲音,真是好聽!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38%
我喜歡:53%
很實用:6%
夠新奇: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05
good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05
好
莊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05
GOOD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8/31
很好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03/09
good
Tony(進階級會員)發表於 101/05/25
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