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供應全台甘藷種苗 希望傳統作物也有更好的未來—林建男 水林鄉甘藷產銷班第二班班長
刊登日:98/01/12
19,688
甘藷(俗稱蕃薯、地瓜)對台灣人來說是一種很有感情的作物,老一輩人在生活不富裕的年代,經常用甘藷來取代米飯,在白飯中加入曬乾的甘薯簽,或者有一部分的兒時回憶,是偷偷到甘藷田裡撿人家採收過後剩下的小條甘藷。即使是現代的年輕人,生活裡仍然有古早味的記憶,喜歡在冬夜裡來碗加了薑片的甘藷湯當宵夜,更愛自己動手體驗焢窯烤甘薯的樂趣。
台灣於民國40至60年間是種植甘藷的鼎盛時期,主要作為農村副業、飼料及輔助糧食,生產面積約維持在20~24萬公頃,年產量達200~340餘萬公噸。由於台灣氣候溫暖適合甘藷生長,全年皆可種植,且甘藷繁殖力強、栽培容易,葉子還能用來餵豬,農家幾乎家家都會種一些甘藷,生產和需求量都很大。民國60年以後隨著作物用途改變,甘藷不再用作飼料而被進口玉米所取代,栽培面積也就逐年降低,至民國79年最低時年產量僅1萬公噸。
目前甘藷以食用為主,部分作為食品加工及澱粉原料,因為它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及植物性纖維、維生素A1 、B1 、B2 、C與鐵、鈣等多種營養元素,近年來又加上養生地瓜餐的推波助瀾,使甘藷重新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尤其甘藷葉這個幾十年前專門給豬吃的菜,也因研究發現營養成分不輸給一般葉菜類、並有防癌的功效,更是成為最便宜的保健食品。由於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甘藷的種植又逐漸增加了。葉菜甘藷目前以雲林縣西螺鎮為全國栽培面積最大的產地,而甘藷的主要產地則在雲林縣水林鄉。
靠海地鹹,反而能種出最甜的甘藷
雲林水林鄉栽種甘藷的面積達500公頃以上,是目前全台種植面積最大的。水林鄉農會甘藷產銷班第二班班長林建男說:「水林是位於嘉南平原西北側的平原地形,因為濱海的地質偏鹹,反而能種出最甜的甘藷。」林建男是水林人,家裡三、四代務農,從小就看著父親種甘藷,已經有30年的種植經驗。 甘藷看似沒什麼種植技術,放著就會長,全年都是生長期,那是因為台灣的高溫氣候非常適合它,但事實上有經驗的甘藷達人就知道,甘藷真正的食用部位──塊根是否充實飽滿、採收量又高,才是功夫所在。 一般說來甘藷並不是很挑土壤,但以砂質壤土最有利於塊根的形成和肥大,肥沃的粘土可使莖葉生長旺盛,卻反而對塊根不利。林建男說:「種植前先整地讓土質疏鬆,再培土做畦讓土層深厚,不但可以利於排水,也等於為塊根準備好最佳的生長空間。」 甘藷成長初期為生長發根期、中期為塊根發育肥大期,需要高溫、充分日照和適當的降雨量,如果土壤水份不夠則需要灌溉,否則塊根肉質會過於乾燥。生長後期的甘藷則不需太多水份,因為乾燥可以抑制新的莖葉發育,以免和塊根競爭養分,若土壤過濕塊根會呈細長形、色澤淡,且容易腐爛。而土壤水分如果急劇變化,塊根則容易產生裂藷。當日夜溫差大時,最有利塊根生長與累積有機養分,如果種植環境不盡理想時,則需選擇最能適應環境的品種。供應全台的健康甘藷苗
林建男班長說:早期他種植甘藷都使用扦插法繁殖,但扦插的甘藷品質會遞減、塊根會越來越小、小藷率也會增加,大約用三、四代就要淘汰,他一直用這種方式十幾年後才改用育苗,用育苗繁殖不但品質好產量也能提高。約七、八年前農試所在水林鄉推廣甘藷育苗,林建男就在農會輔導下改為經營育苗場,目前他所屬的產銷班共有15位班員。林建男的「良好甘藷種苗場」共8甲地,目前是台灣僅有的兩家甘藷育苗場之一,種苗供應全臺。 林建男目前種植的甘藷品種以台農57號最多,林班長表示,這種黃皮黃肉的甘藷用烤的最好吃,農民也最喜歡種這種,所以佔種苗的7成;另外則有紅皮紅肉的台農66號、俗稱「芋仔蕃薯」的新品種台農73號、葉菜甘藷(食用蕃薯葉)的台農71號和西蒙1號。林班長說,據說西蒙1號加牛奶一起吃可治大腸癌。總之,農民有需要的品種,他就盡量繁殖提供。 甘藷苗的好壞對插植以後的存活率、生長速度和塊根產量都有很大的影響。林建男說:「甘藷苗第一是不能得病,發根整齊、葉子呈深綠色、無雜色的就是健康的苗;如果比較一定長度的苗,則以節間短、節數多的,種植以後有機會長出較多的塊根,是最好的藷苗。」 由於甘藷育苗是採露天田間種植的方式,需要嚴防病蟲害。林建男指出,甘藷常見的病害如蔓割病是會傳染的,如果是種在溫室裡,得病只要兩三天沒發現,全場就都會傳染到,露天種植則可靠噴藥來預防。派兒子學習試瓶苗技術
一般來說甘藷的採苗方式有兩種:一是本田苗,即直接在本來種植甘藷的田間採苗來插植,但須注意挑選以免影響品質,缺點是必須定時重新育苗更新,否則品質會逐漸下降。第二種則是種下種藷來採苗,又分植藷法與植苗法兩種,植藷法是直接以種藷繁殖,缺點是需要大量種藷,且種苗較為細弱,不利運輸。植苗法則是先將種藷育成藷苗,再定植於育苗田繁殖,長到一定長度後剪下供插植之用,這種方式繁殖的甘藷苗較為強壯、品質也較好,但較為費工,且需在育苗田內栽植,這也就是林建男的育苗場替全臺的藷農做的服務。 林建男指出,最佳的甘藷苗有幾項標準:一、每條苗長度約30公分左右,節間要短,約有7到8節最好。二、剪苗時維持每條苗有6到7片葉子,可以供給生根時需要的養分。三、莖部較粗的苗較為強壯,發根能力較強。四、先端苗最會長、品質最好,基部苗或已發根的苗品質較差,就不宜採收了。 林建男覺得經營育苗場比單純種植甘藷來得辛苦,因為種苗不能得病、不能感染,得小心照顧,另外甘藷或甘藷葉的採收目前都有機械化設備輔助,但甘藷苗的定植與採苗卻完全得靠人力,而農村人力老化是很大的隱憂。林建男說他請的工人裡還有80歲的阿嬤呢。其實這位阿嬤的家人也會勸她不要做了,但阿嬤已經做習慣了,還是常常偷跑出來幫忙剪苗。林建男說:「請不到工人的困擾,一方面也反應了目前台灣農村的人力問題。」他認為甘藷育苗是利潤很薄的行業,扣掉成本如地租、工人、肥料、管理等,每條苗約賺0.1元,但他又有著農民樂天知命的個性,覺得工作就是顧三頓而已,如果可以有外勞來補足人力,他覺得問題就可以解決。 甘藷全年可種植,南部地區最適合的插植期分春作3 ~4 月和秋作7 ~8 月,中部、北部和東部的最佳插植期是春作3~5 月、秋作6 ~8 月。以水林來說,大規模種植約在6月,但林建男說明以水林為例,甘藷多半與水稻輪作,插植的日期需要配合稻米的採收時間,所以並不是很固定。尤其農民也會選擇天氣比較適宜的時候插植,往往臨時打電話來訂購甘藷苗,林建男說,有時客戶明天就要種,打電話來買,但甘藷苗採下來是不能冷藏需要現採,讓他經常為臨時找採收工人傷腦筋。如果能聘請外勞有固定的人力可運用,應該能為藷農提供更好的服務,也不用再讓水林的老人家們幫忙剪藷苗了。 林建男的兒子林國廉現在是育苗場最好的幫手,他從退伍之後就在家裡幫忙,年輕人雖然會喃喃自語說:「其實我不喜歡吃甘藷。」卻仍然認真地到農試所上課,學習最新的試瓶苗技術。林國廉說明試瓶苗的作法,是從種藷採下頂芽放在試瓶中成長半年,再定植為穴盤苗,經過兩個月約長成一尺到一尺二時便可採收。試瓶苗育苗最佳的生長溫度是25℃~30℃,夏初和秋初是最好的時節,雖然一年四季都可種,成長速度還是有所差別。林國廉認為新的育苗技術很值得發展,因為苗的品質越好,品種的優點就越明顯,能種出品質與產值都優良的甘藷。可以養生保健的傳統作物,未來仍會繼續發展
林班長表示,大家都聽過金山產甘藷,其實台北縣金山和三芝地區的種植面積才100多甲,水林超過金山七、八倍之多,應該更努力推銷水林甘藷這個品牌才對。目前水林鄉每年都舉辦「水林甘藷節--產業文化嘉年華」,在田間舉辦大規模的焢窯,讓民眾品嚐甘藷的系列食品如:蕃薯餅、烤地瓜、地瓜酥等等,能吸引上千人來體驗焢窯的樂趣,推銷水林鄉甘藷並促進農業觀光發展。林建男介紹說,冬天的甘藷是最好吃的,歡迎大家一起來參加今年的甘藷節活動。 另外,三代都種甘藷的甘藷達人特別教導讀者選購甘藷的要訣:挑選外表不破皮、不長芽、不發黴的才行,如果買回家以後不馬上吃,則可攤開放在通風的地方,或用報紙包好放進冰箱冷藏;甘藷葉的選購則挑莖嫩、葉片肥厚的最好,如果有蟲咬的小洞也沒關係喔,因為許多農民種甘藷葉都不太噴農藥了。 甘藷是高纖及能調節身體酸鹼度的鹼性食品,林建男父子都認為它將會在精緻農業中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就在這個冬天,享受一下這溫暖的古早味吧。 文/宋祖慈 攝影/宋祖慈、戴卓玫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1%
我喜歡:50%
很實用:7%
夠新奇:0%
普普啦:2%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4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2
讚
小老媽(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2
好棒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2
GOOD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2
好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12
GOOD
李奇(入門級會員)發表於 106/02/25
請問如何買台農57號與台農73號種苗? 有連絡方式嗎??謝謝
趴趴瓜(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16
http://tour.ieco.tw/TravelPlan/AttDetail/4563 有水林第二產銷班的電話及地址
呂*資(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1/13
請問聯絡方式 ?
Sophie(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5/05/16
讚!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3/18
喜歡
ㄚ元(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1/06/09
加油
安仔(進階級會員)發表於 101/06/08
讚~
Tony(進階級會員)發表於 101/05/25
真辛苦~
lijung(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98/01/12
只要用心,真的行行出狀元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