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生物防治 協助農民邁向有機農業──章加寶 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秘書
刊登日:98/02/02
5,000
個頭比一般蚊子小、被牠叮咬一個包後就會很癢的小黑蚊(俗稱小金剛、黑金剛),是近來讓大家到郊外就擔心會被叮咬的狠角色。你可曾想過這麼毒的小蚊子為何以前沒有、最近卻越來越多?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秘書章加寶博士,用小黑蚊來舉例說明生態系的問題:小黑蚊是生長在溪頭竹林水窪中的艾氏樹蛙與莫氏樹蛙最喜歡的食物──有竹林、就有樹蛙、而蛙會吃蚊子;但因為人類希望竹林可以生產竹筍、於是噴灑農藥,導致樹蛙數量減少,生態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小黑蚊也就因而增加了。
章加寶是台灣大學昆蟲所的博士,貢獻所學研究植物病蟲害,就像一位植物醫生,不斷探索以生態平衡為前提的害蟲防治,提出的研究論文極多,其中如「葡萄的害蟲生態學」、「果蠅的生態學」等等,都提出了實際而有效的建言。章博士已經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工作了18年,他說:「我的高中同班同學中出了28位醫生,我應該也可以算一個,我是植物的醫生,專門幫它們抓害蟲。」
昆蟲專家章加寶指出,昆蟲生態學在醫學、農學、遺傳學上都應用的到,很多學者一輩子專門研究一種蟲,而章博士一開始是專門研究害蟲,接著轉而研究蜜蜂七、八年,之後便專精於天敵方面的研究。
害蟲防治導致農藥的危害
章加寶說:「在昆蟲種類中真正會對人類、作物或牲畜造成危害的害蟲,約佔千分之五而已。」農業生態系之前是一個自然生態系,地廣人稀的環境中農地面積相對狹小,對自然生態的影響也很小,所以幾乎沒有病蟲害。但隨著人口增加與農業機械化,大批農地被開闢出來,植物生態也變得單純化,使得以農作物為食的少數害蟲遽增。 當害蟲危害農民的收成時,一般多採用藥劑來防治,然而農藥的使用若是不恰當,又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如:農藥殘留、污染環境、害蟲久而久之產生抗藥性以及造成野生動物死亡等副作用,所以現代的農業均不斷研究如何降低農藥的使用,且仍然能在產量上獲取收益,這對於農民來說,像是一場鬥智的比賽。 台灣319鄉跑透透的章加寶說:「台灣耕地面積狹小、氣候條件又使得害蟲幾乎一年四季都可存活,除了利用休耕、輪作、溫室或網室來防治病蟲害,更需要推廣的是生物防治的概念。」我國目前非農藥防治法的技術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加上有機農業與生態保育意識的推動,生物防治將會更受到重視。 說話幽默並且十分博學的章加寶很喜歡以中國歷史來舉例,根據他的考證,西元304年,晉代的稽含就在「南方草木狀」中寫到利用螞蟻防治椿象,是最早利用天敵的實例。而養鴨除蟲在我國也有600餘年歷史,元朝王楨的「農書」上就曾記載:「蝻未能飛時,鴨能食之,如置鴨數百於田中,頃刻可盡。」章博士指出,中國大陸在1978年曾進行過實驗,在9個縣養鴨一萬餘隻,進行4000多畝晚稻放鴨治蟲試驗,後來解剖其中114 隻鴨子,發現牠捕食的生物有稻飛蝨、葉蟬、螟蛾、粟夜盜、稻苞蟲、葉甲蟲、蠅類、蜘蛛、青蛙、蚯蚓及穀粒、雜草根等,其中害蟲占90.4%,每小時每隻鴨子最高捕蟲量達1200餘隻。事實上,臺灣在光復後也有很多養鴨人家在水稻收割後放養鴨隻來捕食害蟲,只是當時農民不知道這就是生物防治而已。以蟲治蟲,生物防治優點多
廣義的生物防治涵蓋抗蟲品種、性費洛蒙誘捕和昆蟲不孕症等等,如大甲的芋頭田設置斜紋夜蛾性費洛蒙緩釋劑來誘捕斜紋夜盜蟲,三星蔥農也採用性費洛蒙誘捕甜菜夜蛾,都有不錯的成效。章加寶專注研究的則是「以蟲治蟲」──以捕食性天敵和寄生性天敵來防治害蟲。他舉例說明,1888年美國引進澳洲瓢蟲防治吹棉介殼蟲是以捕食性天敵防治害蟲最成功的例子,而1905年臺灣也引進澳洲瓢蟲防治介殼蟲,則是亞洲地區生物防治成功的第一例。 捕食性昆蟲就像是自然界的警察,運用像蜻蜓、螳螂、椿象、草蛉、食蟲虻、食蚜蠅、步行蟲、瓢蟲、蟻、胡蜂等昆蟲覓食,目的在於利用天敵來調整害蟲族群密度。例如木瓜最怕的害蟲是紅蜘蛛,使用農藥可以殺死紅蜘蛛的成蟲與幼蟲,而草蛉則會吃掉紅蜘蛛的成蟲、幼蟲及卵(一隻草蛉約可吃10隻紅蜘蛛),農民可以先噴藥減少密度,然後放草蛉在田中,就能有效防治紅蜘蛛了。 民國82年,章博士僅從草蛉就發展出一個推廣單位「天敵繁殖工作站」,現在則擴大成農改場大湖分場的「生物防治分場」。 草蛉會吃蚜蟲和葉蟎,對於防治草莓、木瓜、紅棗、茶等作物的蟲害都有效果,草屯農會的木瓜產銷班便以20公頃的種植規模合資請了一位工作人員來負責草蛉的繁殖。 草蛉在常溫下一個月便可繁殖一代,在田間釋放時可直接釋放卵或幼蟲,國外的使用方式甚至借助飛機或噴霧器來釋放,目前臺灣的推廣方式則以將幼蟲直接釋放於田間為主。運用草蛉等天敵來控制害蟲並不會產生不良後果,因為天敵是存在於自然生態系中的一個生態因子,在生態體系中族群一旦建立,對害蟲的調節可以有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效果。但是各種天敵不一定能將害蟲控制在不發生作物經濟損失的理想狀態,所以有時必須加以人工協助,才能發揮最佳防治效果。 目前飼養草蛉幼蟲的方式是使用改良式飼養盤、用外米綴蛾卵為幼蟲飼料,成蟲的飼養則以紙筒為飼養筒,食物以蜂蜜混合酵母粉,另附給水器給水飼養即可。由於草蛉幼蟲及成蟲的飼育十分簡易,可將技術直接轉移民間,輔導大量飼養草蛉,國外就有天敵公司專門量產販賣。目前花蓮縣推廣無毒農業,農業局便成立復育單位,逐步繁殖天敵讓農民使用。天敵在生態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
除了草蛉,椿象、螳螂、瓢蟲等也是廣為利用的天敵昆蟲。如黃斑粗喙椿象(Eocanthecona furcellata)是肉食性昆蟲,主要以鱗翅目幼蟲為食,全年約可繁殖5~6世代。牠的幼蟲可釋放到田間防治斜紋夜盜蛾、紋白蝶等。椿象的飼育成本很低,可用家蠶、紋白蝶、斜紋夜盜等鱗翅類幼蟲或大頭金蠅幼蟲來飼育,目前已開發完善的量產技術。 瓢蟲有植食性及肉食性之分,在生物防治上是利用肉食性瓢蟲來捕食害蟲,可捕食蚜蟲、介殼蟲、薊馬、葉蟎等。由於瓢蟲的幼蟲捕食能力強且具速效性,目前大量飼養作為防治資材,在國外有多家天敵公司都以販賣瓢蟲為主要產品。 螳螂則是大型的捕食性天敵,捕食力強,捕食對象包括蝗蟲、蠅、蚊、蛾類等,可利用釣魚店所販賣的蒼蠅來飼養螳螂。目前最常飼育的螳螂為闊腹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牠在食物充足下能大量繁殖,主要應用於田間蝗蟲及蛾類的防治。螳螂除了吃害蟲,可愛的造型和瓢蟲一樣,都能在生態教育解說時扮演著最受歡迎的實例。章加寶補充說,要判別有機農場是不是真正有機,找找看有沒有螳螂、蜻蜓、青蛙或螢火蟲,就是最好的判斷指標。 天敵除了捕食性昆蟲,寄生性天敵也很厲害,用寄生在害蟲身上的方式,來幫我們除掉害蟲。如1950年代臺糖曾用赤眼卵寄生蜂來防治甘蔗螟蟲。寄生性天敵多半寄生於單一寄主,且多是小型或微小型昆蟲,如荷蘭的天敵應用研究發現:恩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這種寄生蜂對於防治溫室粉蝨效果優良,防治方式是每4棵溫室番茄或辣椒每週釋放一隻寄生蜂、連續釋放8-10週即可。每隻寄生蜂可產卵200粒,每個卵孵化後可防治一隻粉蝨幼蟲、並在粉蝨幼蟲體內取食,20天後羽化為成蟲,所以以這種釋放比率就能形成適當的族群。生物防治 降低成本維持生態平衡
以天敵來代替農藥是提高農產品品質的良好策略。生物防治不僅能降低農民的防治成本、避免農藥殘留及環境污染,還能積極增加蜂類授粉機會、,提高產量與品質,對生產者與消費者來說,都提供了更安全的保障。章加寶認為,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生物防治在生態平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發展永續農業的同時,這項策略也兼顧了生態保育及保有生物多樣性的功能。想要加速農業升級、推廣有機農業,生物防治法的研發將是重要的推手。 章加寶認為,生物防治是現今與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而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天敵的大量飼養技術,如果能成功克服量產及操作技術的困難,生物防治將能更進一步地應用推廣。章博士說:「希望它有一天能取代化學防治成為害蟲防治的主力,因為多一分有機農業,人間就多一分淨土。」 文/宋祖慈 攝影/戴卓玫、宋祖慈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39%
我喜歡:47%
很實用:12%
夠新奇:1%
普普啦:2%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21
棒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21
好
三三(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21
讚
油膩(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3/17
喜歡
羅*珍(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1/31
非常好
陳*智(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1/30
喜歡
陳*雅(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1/29
很好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2/21
很好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02/22
good
皮諾可(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01/07
很棒
安仔(進階級會員)發表於 101/06/08
讚~
BBIOU(進階級會員)發表於 101/06/08
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