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完整志工制度,推動植物園導覽解說 范義彬—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副研究員
刊登日:99/03/01
2,338
完整志工制度,推動植物園導覽解說
范義彬—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副研究員
在車水馬龍繁華熱鬧的台北市中心,存在一個綠意盎然脫離塵世喧囂的世外桃源--台北植物園,與旁邊的博物館以及科學教育館組成南海學園,人文薈萃、環境優雅、交通方便與教育資源豐富。台北植物園成立的時間很早,在日據時代就有,最初設有殖育、施業,以及利用三課,專門研究調查全臺林業。台灣光復以後,由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經營,從世界各地收集樹苗種植在園內,目前蒐集之植物已經多達約兩千種。
植物園有四大功能:研究、保育、休憩與教育,而台北植物園目前有世界各地琳瑯滿目的植物可以供研究與保育,也提供了忙忙碌碌的都市人有個放鬆心情喘口氣的偷閒地點,但在教育功能上面,以往都稍嫌不足。直到近幾年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副研究員范義彬博士,成立生態保育志工服務團,培訓種子教師,依每個月不同的主題為遊客解說,並設計活動學習單、遊戲活動,規劃教學展示區,提昇教學品質後,終於使得台北植物園蛻變成為一個理想的環境教育園地。
研究員變身解說專家,推廣自然教育解說
目前為台北植物園志工解說團隊負責人的范義彬博士,說起當初會開始從事自然教育與植物園導覽解說應該算是一種機緣巧合。從小對昆蟲就有深厚的興趣,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森林系與台灣大學植病研究所昆蟲組,當完兵後即投入林業試驗所研究林木害蟲及台灣蛾類,直到民國86年才轉到森林生物系(現在的植物園組),接手植物園解說教育的工作。范博士說當時在解說這項服務還屬於草創時期,一般人也不知道有提供這樣的服務,若有團體預約需要導覽解說,則由兩位所內同仁負責,但這並不是一個主要的業務,礙於人力資源少,有時同仁過於忙碌,分身乏術無法做導覽解說時,身為負責人憑著一股對工作負責任的態度,即使沒有相關解說的經驗,更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也必須硬著頭皮趕來幫忙。也許因此讓他快速累積教育解說的實戰經歷,慢慢的從門外漢化身為專業人士。 面對日漸龐大的解說業務,訓練志工來協助解說有其必要性。第一批志工約有40人,以國小教師佔大多數,這些老師原本就具備豐富之教學經驗,加上對植物和自然教育的興趣及熱誠,經過短期的訓練,便投入台北植物園活動解說的行列,得到不錯的評價,此後志工團逐漸扮演台北植物園解說教育重要的角色。 最初的解說模式屬於傳統式解說,就是採取隨機導覽並任意介紹園區內的植物,以認識植物為主要目的。辦理數年之後,范博士認為隨機導覽無法讓遊客對植物的生長狀態有完整的認識,因此著手訂立主題,在91年開始主題式的導覽活動,每個月的主題都不相同,可以讓民眾在不同的時段參觀植物園,都能獲得不一樣的樂趣與收穫,配合集點活動讓民眾對活動的參與度更高。這樣的模式一直持續到96年,在近兩年演變成一次訂定整個年度的主題,例如97年的主題為「植物與人生」,每月的主題就會配合年度主題來做發揮,讓整年的導覽活動內容更連貫。 主題式導覽解說一直有著非常不錯的成果,但范義彬在參觀完英國的植物園與自然教育之後,深深覺得僅僅是『導覽解說』是不夠的,如果是要讓參觀民眾對看到的植物有深刻的了解與認識,且不會一走出植物園便把所聽的知識拋之腦後,最好的方法是讓民眾有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因此,在導覽的架構不變的情形之下,又加入一些遊戲與活動,甚至是分組對抗賽,讓解說教育變得更活潑生動。舉例來說,在做木材介紹時,為了要讓民眾知道哪種木材強度最強,便設計了有趣的實驗:在不同的木材下綁個載重的沙包,看看哪一個木材能夠承受最重的沙包而不致於斷裂,由此便能知道哪種木材強度最佳,效果絕對比口頭上述說要來的使人印象深刻!教育解說成績斐然,歸功於專業志工團隊
從每天絡繹不絕的學童來台北植物園從事戶外教學,以及一部部穿梭不絕的遊覽車,可以了解台北植物園解說教育的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且做此戶外教學的已經不僅是台北週遭的學校,更擴及外縣市的學校;台北植物園已經和木柵動物園一樣,是全台各縣市國小、幼稚園戶外教學必遊之地。現今台北植物園解說教育能有如此豐盛的成果,要歸功於這一批熱誠奉獻又努力求知的專業志工夥伴。 目前台北植物園的志工編制分成4組,由於假日人潮遠比平常要多,因此有兩組人力在輪值,第1-2組為假日組,由組長負責當天人力的安排與調度;第3組為非假日組,大多由退休的志工組成;而為了讓不善於言語表達的志工也有發揮的空間,第4組則為服務志工,主要是協助苗圃育苗、標本館製作標本及各植物展示區的整理維護。有志為植物園盡一份心力者,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來選擇服務的項目。 另外志工團每個月都會召開幹部會議與范博士共同討論活動的主題與內容,一個主題從開始討論到呈現出最後的活動學習單,至少要經歷三次會議才能完成。多年下來已經建構出一套模式,由彼此拋出問題討論達到共識,接著再一步步縮小問題的範圍,到最後確定內容設計活動單。在解說當天的狀況也有服勤工作日誌可供檢討,內容包含當天志工與遊客的參與人數,活動的簡要介紹以及可改進地方,搭配照片做為記錄。范博士說寫這些工作日誌是志工們自發性的行為,而非制度上的規定,由此可看出志工團對於解說活動的重視。目前整個志工團的運作都已上軌道,林試所現在所扮演的就是課程訓練與支援的角色,提供志工所需要的援助。特殊訓練認證制度,教導出獨當一面的導覽『志工』
一般大眾可能都會認為,既然是『志工』人員,那麼對自然教育或是植物生態有興趣與熱誠的人士,就會自動自發的來參加,但事實卻是正好相反。台灣有不少的植物園或動物園都有徵求志工,倘若沒有特別吸引人的地方,願意來當志工的人可說是非常少,不然就是待不久!范義彬博士說台北植物園的志工來源主要是靠口耳相傳,一個拉一個來的,至於如何留住人才靠的則是專業豐富有趣的培訓課程。他說現在每個星期六植物園沒有提供導覽解說的服務,因為這一天是志工進行導覽教育解說的訓練日;且每個月會有兩次專門課程的介紹,安排在單數周每個星期六的下午,內容包羅萬象,涵蓋動植物生態知識的詳細介紹。 植物園的訓練課程與一般機關的課程有很大的差異。一般的課程通常都是重複的內容不斷的再複習,這會讓志工上過幾次之後,便開始感到無趣。而植物園的訓練課程在范博士的規劃下,課程有分為初級班與進階班,更有志工合格的專業認證制度。初級班的每周課程都配合每個月的導覽主題作變動,大多是活動教學示範與主題簡介,讓每次上課都有不同的收穫,初級班不限制參加的資格,只要有趣的人士都相當歡迎,但上完初級班的人員必須要經過考試與認證合格後,才能成為植物園裡負責對遊客做導覽解說的志工。至於進階的課程,內容就真的是五花八門都有,已不光光是植物的介紹而已,甚至連動物到整個生態環境的介紹都有,全台灣可能找不如此完善的訓練課程。進階班總共分成四個年級,每過一個年級也都需要認證考試,就好像大學的課程一般。進階班課程必須要合格的志工才能參加,范義彬笑笑的說,這是保留給志工的福利,這樣才會吸引人來加入植物園的志工行列阿!從解說到自然環境教育,跳脫傳統的包袱
范博士曾經想過是否要與小學自然教育做結合,也實際嘗試過設計相關的主題,但由於課本的內容太過制式化,難以引起小朋友的興趣,因此最後還是決定將植物園的解說教育定位在輔助學校的不足,強化孩子對自然教育的興趣,從遊戲中獲得知識。這也是在英國參訪中得到的啟發,堅信教育的環境要讓孩子快樂學習,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目前在植物園推動的自然教育不再局限於物種的介紹,在主題上也不限於植物,在今年的主題中就出現野鳥,水中生物等,多元化的教育內容不但不會與其他解說課程相衝突,更提升植物園在自然教育推廣上的範圍。在植物園的角色定位上,范博士將其定位為終身教育的場所。對志工朋友來說可以學得一套完整專業的自然教育課程,畢業後更進階成種子講師,可教導更多人關於自然教育的知識。對一般民眾而言,每周不同主題的活動設計也讓民眾不會感到厭倦,甚至已經出現忠實學習者,每星期都固定到植物園報到呢!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3%
我喜歡:41%
很實用:10%
夠新奇:0%
普普啦:6%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8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03/05
good
Tony(進階級會員)發表於 101/06/08
厲害~
美惠(進階級會員)發表於 101/06/06
讚~
ㄚ元(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1/06/05
good
柏宏(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1/06/05
讚
ㄚ君(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1/06/05
讚
小琳(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1/06/05
讚
BBIOU(進階級會員)發表於 101/05/28
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