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染上秋末的一抹紅胡昭青 台東縣新興洛神花產銷班班長
刊登日:99/03/30
4,755
染上秋末的一抹紅
胡昭青-台東縣新興洛神花產銷班班長
「洛神花是紅色的」這句話只對了一半,其實真正的洛神花花朵在即將熟成時才會開放,花瓣狀似山芙蓉,盛開時滿山遍野的白色花朵象徵著即將到來的豐收。而我們常見的加工製品則是使用洛神花火紅的萼片所製成。洛神花(Hibiscus sabdariffa)是屬錦葵科(Malvaceae)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萼葵。高約2公尺,莖呈暗紅色。萼片及花苞多肉且呈酒紅色。
洛神花原產於熱帶地區,自第十三世紀起亞洲即有栽培,至十六世紀始傳入英國,經百餘年由英國傳入牙買加,於十九世紀由牙買加傳至美國。台灣的洛神花首由農試所所長藤根吉春自新加坡引進,後來又陸續自夏威夷和菲律賓輸入。洛神葵大別分為二種,一為為枝幹、葉柄及萼片等皆呈暗紅偏紫的色;一種為缺乏紅色色素的綠色種。一般紅色種酸味強,栽培為多。最近於太麻里金峰一帶研發出白色花萼的新品種,目前種植主要為裝飾用,仍無經濟效益的研究。
世代種植 經驗傳承
胡昭青女士畢生致力於原住民文化的推廣與農業社區再造,現職為金峰鄉鄉民代表的她,平日為民喉舌不在話下,積極推動社區再造,在繁忙的公務之下,也不辭辛勞為維護農民權益四處奔走。胡女士表示,金峰鄉及太麻里鄉為全台灣種植洛神花的指標性地區,因地形的關係,山風與海風交會形成適宜栽種的氣候,也使得在這裡種植的洛神花品質較其它地區優良,花萼肥厚多汁、口感輕脆,酸度沈穩紮實,萼片更是比一般地形種植下的鮮紅閃耀。 也正因為老天爺賜予如此的環境,讓洛神花成為太麻里鄉及金峰鄉原住民的主要經濟作物,每年三、四月是種植洛神花的季節,於十一、二月採收完洛神花後,為延續土壤的效用,於是接著種植短期作物的小米。農會輔導有機種植 農民收益日增
「種洛神花是唯一不用看老天爺臉色吃飯的農作」,有人在搜集網路上資料後對洛神花下了這樣的一個註解,甚至有網友開玩笑地說,種植洛神花跟玩Facebook(社群網站)裡的遊戲”開心農場”一樣,種下去放著不管,等時間到再收成就好了。胡女士笑著搖搖頭,「再怎麼好種的作物都有困難的地方,洛神花並非隨便種隨便就會長的。」早期農民種植作物皆只能憑老一輩的經驗傳承,加上南北交通不便,許多在農業上的發展科技及知識,幾乎無法傳到台東來。 洛神花的種植雖無困難,但在技術無突破的狀況下,無法增加農民的收入,生的枝、發的葵根本不足以養活一家老小。洛神花是韌性很強的作物,原本的栽種就不太需要施藥殺草,但若氣候變化太快農民未做適當處置,容易產生常見的粉介殼蟲害(Pseudococcidae)。粉介殼蟲害下的植株外表看不出什麼特別的缺陷,只會呈現生長遲緩的症狀,但傳染性強、不易根除,讓原本收成不多的農民生活更艱苦。 太麻里鄉農會尚未介入輔導農民之前,洛神花的價格被商人壓得很低,甚至到一斤只能賣九元的窘境,讓花農苦不堪言。近十年來農會開始輔導農民種植方法,規劃產銷班機制讓農民更有群聚力互相幫忙學習,並開出保證收購價格三十元,才讓農民不被私人廠商剝削,花農辛苦栽種有了回饋。太麻里鄉農會並在三年前開始教授有機栽培的技術,力行不施肥、不撒藥殺草,提供農民有機栽培土壤,大大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指導農民的摘心分枝方法能讓洛神花多生枝芽,也讓農民的收入日益增多。成立產銷班的目的除了技術教授與傳承外,也有簡易食品加工的課程,讓農民在課程當中學習製作副產品進而開發新的經營之路,但由於取得加工認證程序也太繁瑣,農民主要都還是提供原料給農會,讓農業改良廠來進行生產。凝聚部落力量 互助合作慶豐收
一般農作地區絕對看不到的景象「換工」,是原住民特有的農耕方式。洛神花的採收無法使用現代農耕機具大批收成,只能靠人工將花萼剪下,但一個家族的人丁再旺再多,也沒辦法將動輒幾噸的洛神花在一定時間內採收完畢,於是部落居民互相幫助,無論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全員出動,大家今天先收成王家的田,明天再去收李家的地,年邁行動不便的老人家及年幼的孩童無法幫忙採收,則留在院子裡幫摘採下來的洛神花去籽,如此富有人情味的換工方式,不但讓農民省去收成請工的花費,更可以凝聚部落的力量,讓彼此的心互相連接。因為懂得分享,所以工作後的疲累帶來的是充實的幸福感。 收成的主人家會事先準備一些原鄉菜餚、茶點,慰勞大家幫忙的辛勞,不時可看見三、五十人群聚在誰家的院子裡,喝點小米酒唱歌解悶,農忙裡偷點閒情逸致聯絡感情好不快活。技術無法突破的困境
除了有機栽種的技術突破進步外,洛神花的採收及去籽至今仍以土法煉鋼的方式處理。胡女士家族世代務農,雖然大家皆有正職工作,但一到假日又恢復農民的身分,用心照顧田地,所以她更能苦農民所苦。原住民目前的換工方式在人口外流嚴重的情況下日漸稀微,留在部落裡的人們老的老、小的小,年壯的青年學子皆到西部唸書工作,以換工做為主要採收、去籽的人工方式並非長久之計。胡女士密切與台東區農業改良廠聯繫,並關心研發縮短流程的新機具,但新機具實地操作後並無法有效改善原本的手工方式。這是洛神花處理技術現階段尚需努力的部分。洛神紅焰豔 酸甜好滋味
洛神花為少數從種子、花萼到根、莖都能充份利用的作物,但較廣為人們所食用的還是花萼的部分。洛神花富含果膠、花青素、維生素C、蘋果酸等成份,未經加工的洛神花酸味濃郁,幾乎無法直接食用。胡女士建議想自己製作洛神花蜜餞或想入菜調味的朋友,可以將鮮採下的洛神花去籽後先洗淨風乾,再加入適量的糖進行搓揉,可以去掉洛神花原有的酸澀感,更可以提高其口感及脆度。 胡女士更推薦洛神醋給體質偏酸的民眾,購買現成的洛神醋加水調和取代糖份偏高的飲料,可以調解體內酸鹼值達到基礎保健效果。樂活新觀念 發展農業深度遊
緊張又忙碌的現代人,在近年推行樂活新生活的影響下,開始重視身邊的環境問題及假日休閒活動的品質,紛紛放下繁忙的工作,從都市走到鄉村。 有鑑於新生活運動的盛行,每年十一月金峰鄉會舉辦為期一周的洛神花季,讓大家更深度了解洛神花對人們的影響與有機栽培的技術。許多農民在配合鄉公所的活動下紛紛轉型為觀光果園,提供遊客品嚐洛神花的好風味,讓遊客親身體驗採果樂。如此作法不僅能活化改善現有農村社區品質,更能讓農村文化資產藉由這樣的活動永續保存與傳承。將洛神花意象化 表現在精巧的紡織上
胡女士在太麻里鄉開設了一間原住民工藝坊-「櫻谷坊」,店內擺設了其它工坊少有的原住民傳統婚紗服飾,這一針一線皆是由胡女士親自完成,因在耳濡目染之下讓她在設計上有別一般人的想法。她大膽的將黃色、紅色、綠色運用在禮服上,這三種原色代表了新嫁娘炫麗虹彩的未來,亦可表現為排灣族傳達生命不朽的精神。黃色是冬作春收的小米,表現得是太陽給予的力量,紅色是春作秋收的洛神花,一如吹不熄的豔紅火炬盡情釋放熱力,綠色是種植技術的進步,有機栽培讓農民的生活及環境更加美好。藉由這樣意象的結合,胡女士衷心期粉世人能由此感受洛神花不同美麗的表現。 三國時期流傳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的《洛神賦》,寫得是曹植在洛水河畔邂逅一位佇立在河岸似人似神美若幻仙的女子,剎那間的眼神接觸讓他突萌出情愫寫下了這首歌賦,讚嘆女子脫俗清麗的氣質以及愛慕的戀語。 有許多人將《洛神賦》的動人傳說視為洛神花取名的由來,其實洛神花名不過是傳入台灣時將其英文Roselle音譯而來。 雖然兩者並無歷史考證的關聯,但曹植筆下的女子確實與洛神花的氣質不謀而合。不妨放鬆心情,抱著有如詞賦中的浪漫情懷來欣賞洛神花的搖曳風姿,也許能為您的旅程帶來不同層次的心靈饗宴哦!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5%
我喜歡:41%
很實用:9%
夠新奇:2%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秀瓊(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01
好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01
棒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6/07
好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03/05
good
小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2/10/23
我喜歡吃洛神花
Tony(進階級會員)發表於 101/06/08
厲害~
BBIOU(進階級會員)發表於 101/06/07
推~
美惠(進階級會員)發表於 101/06/06
讚~
ㄚ君(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1/06/04
加油
柏宏(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1/06/04
讚
ㄚ元(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1/06/04
讚
小琳(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1/06/04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