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農會,找回昔日榮光;奉獻鄉土,從年輕到白頭—屏東縣竹田鄉農會總幹事張文信
「I shall return (我將會回來) 」,這是美國名將麥克阿瑟的名言,也是屏東縣竹田鄉農會總幹事張文信在農會信用部被接管後的心情。在歷經「8 年抗戰」後,竹田鄉農會信用部總算於去年 10 月重新開張,當信用部的招牌再度掛上,張文信無限感慨,「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
出身農家 留鄉發展
高屏地區早年河運興盛,六堆客家鄉鎮的稻米、貨物大多從河川輸運出入,竹田鄉境內東港溪、隘寮溪支流密佈,因而成為集散地。日治時代,日人修築潮州線鐵路,在竹田鄉設立驛站,鐵路交通逐漸取代水路,竹田鄉仍是重要的交通樞紐,鄰近萬巒鄉、內埔鄉的旅客及貨物均以竹田驛站為轉運中心,竹田古名「頓物」,客家話的意思便是「屯積穀物」,可以想見當年繁榮的景象。
竹田鄉農會就位於驛站附近,農會前身是竹田信用組合,成立於日治大正 6 年 (1917 年);1925 年及 1944 年先後改組為竹田信用購買利用組合、竹田庄農業會;民國 36 年台灣光復後,43 年改為竹田鄉農會,創立迄今已逾 90 個年頭。
「我是最正港留鄉發展的農村青年」,張文信出身竹田鄉頭崙村,他自豪地說,除了服兵役,他從未離開過家鄉,因為家中務農,更是打從小就體認農會對農家的重要性。「以前家戶幫孩子繳學費都要到農會ㄟ」,他說,農會與農家的生活緊密相關,不論繳學費、繳交稻穀、貸款,農民有任何事都找農會幫忙。
基層做起 歷練豐富
當兵退伍後,張文信於民國 64 年進入竹田鄉農會服務,歷練信用部、供銷部、會務股等部門,從 24 歲的年輕小伙子,一直做到頭髮花白,對農會的情感格外深厚,民國 90 年 3 月接掌農會總幹事,信用部卻在他上任不到半年時間遭接管,由華南銀行接手進駐營運,還沒來得及大展身手,即頓受挫折。
看著農會由盛而衰,張文信心中百感交集,他細數農會過去的發展:50 年代、60 年代主要仰賴供銷部,農會強調服務到家,肥料、稻穀、毛豬運銷都做得有聲有色;70年代配合政府政策,加強推動信用部業務,如 78 年間政府開辦農保,農會就是靠信用部盈餘籌措資金協助辦理;80 年代農會鼎盛時期,除了信用部本部外,另在西勢村、大明村還設有 2 個分部,存款達 21 億元。
採訪.攝影/郭靜慧
詳全文請參考豐年半月刊60 卷第1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