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優先,樂當產業推手;芒果教父,振興地方經濟-屏東縣枋山地區農會總幹事楊春輝
枋山,原是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窮鄉僻壤,前往墾丁的遊客總是過門不入,15 年前,枋山地區農會總幹事楊春輝大力發展芒果產業,枋山從此鹹魚翻身,成為「芒果的故鄉」,目前每年產值已達 4 億元,成為國內愛文芒果生產重鎮,不僅改寫枋山鄉的命運,更為他贏得「芒果教父」美譽。
無人能比 7 屆同額競選
65 歲的楊春輝是農家子弟,不到 30歲就進入農會服務,從倉管做起,會計、信用、供銷與推廣等業務都做過,26 年前擔任農會總幹事至今,今年底將屆齡退休。楊春輝將全部精神放在農會,贏得地方讚賞,沒人出馬與他角逐總幹事,創下 7 屆同額競選的傲人紀錄,是屏東縣最資深的農會總幹事,36 年的職場生涯,形同農會發展的縮影。
楊春輝說,枋山是個資源貧瘠的鄉鎮,人口近 7,000 人,是屏東縣人口最少的平地鄉鎮,農會會員數僅約 1,700 人,居民以務農及漁業居多,過去以種植稻米、洋蔥與養殖業為主,但稻米收成不佳,洋蔥又滯銷,養殖業則面臨病害問題,農民連吃飽都有困難,與農民共生的農會自然受到拖累,因逾期放款太高,一度瀕臨破產邊緣,他苦思如何突破困境,終於找到回命良方,正是愛文芒果。
楊春輝發現,芒果天生需要充沛的陽光與高溫,才能長得紅豔漂亮,枋山日照時間長,太陽從早上 5 點就升起,白天平均氣溫達 30℃,早晚溫差大,非常適合芒果生長,於是他引進推廣,高品質的枋山芒果很快在市場竄起,聞名全臺,成為支撐枋山經濟的作物。
多元通路 打開日韓市場
枋山芒果還有個優勢,即產期早,甚至比鄰近的枋寮鄉提早 15 到 30 天,早生芒果價格自然較高,因此枋山鄉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芒果,栽種面積廣達 1,700 公頃,品種則絕大多數是愛文,其中,頂級品牌「太陽果」果肉色澤紅潤、果實扁小,甜度達14°Brix 度以上,採套袋方式,在樹上自然熟成,成為「在欉黃」,待果實成熟度達 9至 10 分時才採收,口感香甜細緻,精品級每顆重量達 400 公克以上,平均每 100 顆只有 5 顆達到此一標準。
每年一到夏天,進入芒果產期,農會的訂購電話就響個不停,農會指出,今年銷售暢旺,來自全臺各地的訂單,3 天的訂購量達 1,500 箱、每箱 3 公斤。為確保品質及競爭力,農會除研發芒果乾與芒果冰淇淋外,最近幾年並連續舉辦芒果競賽,除提高果農的栽培技術,並打響枋山芒果的知名度。
2010 年 5 月間,枋山鄉農會通過認證,成為高屏地區第 1 個通過果園產銷履歷及吉園圃認證的芒果品牌;2011 年 1 月更向智慧財產局提出「產地團體商標」申請,藉由農會把關,讓消費者吃出健康。楊春輝認為,打開多元通路,對農民最有利,因此農會採分散市場策略,目前共同運銷占 3 成多,宅配、行口或旅遊散客占 6 成多,剩下的外銷,但要穩定國內愛文芒果的價格,就得打進海外市場,他積極到韓國等國行銷,成功打開韓、日等地市場,成為臺灣愛文芒果的推手。
照顧農民 賠錢也沒關係
枋山鄉楓港地區主要作物為洋蔥,年產量約 3,600 公噸,楊春輝說,在恆春半島強勁的落山風吹拂下,氣候乾冷,洋蔥品質優良,過去以外銷日本為主,近年開始拓展內銷市場。農會員工透露,一旦洋蔥生產過剩,即使農會已達到收購的合約數量,總幹事仍指示盡力收購;若冷藏空間爆滿,則四處推廣行銷,他對農民的好,讓員工都吃醋,總是半開玩笑抱怨他對農民太偏心。
楊春輝苦笑地說,他確實將農民放在農會前面,因為農民太辛苦,即使再怎麼
努力,只能做好 5 成,剩下 5 成要交給老天,所以只要農民吃得飽,就算農會賠點錢也沒關係,雖然對員工感到抱歉,但員工知道一切都是為了農民,也願意和他站在同一陣線。
枋山地區農會還有個特色,即轄區包括比鄰的獅子鄉,楊春輝說,民國 64 年合併獅子鄉農會,改名枋山地區農會,不過獅子鄉地處偏遠山區,地形狹長,為避免農民長途跋涉,方便農民與會員辦理業務,農會分設枋山、加祿 2 處辦事處,兼辦信用、保險、供銷等業務。農會也積極輔導當地農民栽種高經濟作物,並提供資金、技術與產銷管道,幫助部落發展產業,目前愛文有 6 個產消班,山蘇則是另一項秘密武器,有 5 個產銷班。
生鮮超市 業績蒸蒸日上
山蘇原是森林樹幹上的野生蕨類,以坡地樹蔭下為主要種植區,由於嫩葉青翠口感佳,病蟲害抗力強,極受國人喜愛,近幾年來栽培面積逐漸擴大,約 350 公頃,是全國最大產地,山蘇與芒果互相輝映,已成為該鄉二大明星作物。
農會超市則是另一個開源管道,民國75 年從購物中心做起,逐步擴充為生鮮超市,各種食材或民生用品一應具全,成為枋山及獅子鄉民的生活補給站。
近年國內農會超市在量販店與便利超商瓜分市場下,業績不斷下滑,但位於臺一線的枋山農會生鮮超市,卻因大型量販店不願進駐,加上前往墾丁的遊客多,營業額不減反增,每日營業額從 6 萬增為 10 萬元,楊春輝說,超市營運除了讓農會有收入,最重要的是充分發揮照顧農民的原旨。此外,枋山鄉僅有 4 個村,農會卻不惜投入高昂的人事與管銷成本,在幅員不大的枋山鄉設了 3 個辦事處,只為體恤老農往返奔波之苦。多年來,楊春輝靠著穩紮穩打發展枋山與獅子兩鄉的農特產,找到新契機,運銷成績優異的獎狀掛滿辦公室,但老舊房舍卻嗅不到業績長紅的味道。
服務農民 把農會當橋樑
楊春輝說,這正是他心裡的痛,在未引進芒果產業前,農民過得苦哈哈,農會狀況自然不佳,經營作為量入為出,吃不飽也餓不死,無法像其他農會有炒作空間,當然,危急之際,風險也相對減低。民國 90年的金融整頓行動,枋山農會業績雖然不佳,體質卻也不像其他農會那麼糟,因此未被接管,先後累積了 8,000 萬元呆帳,只能自行設法墊還。但對一個窮鄉的農會來說,這個金額可是一筆天文數字,在農會員工齊心努力下,花了 10 年才填平這個缺口,去年終於打平,今年開始轉虧為盈,楊春輝說,在他即將卸下總幹事職務前,總算放下心中大石,可以安心交棒。行事低調,總是不出聲、不爭功的楊春輝,有一套自己的中庸哲學,回首 26 年的總幹事生涯,他認為,農會成立的目的是服務農民,當農民遭遇困難,農會就得做為農民與政府之間的平臺,設法結合政府的力量,協助農民添購設備或解決產銷困境。
「農民優先」始終是支持楊春輝走下去的核心理念,他不願一味追求農會的成
長或業績,只要看到農民豎起姆指、聽到農民說一句「這是咱的農會」,一切都值得,楊春輝說,即使無法大富大貴,但一路走來能一本初衷、照顧故鄉的農民,是他這輩子最大的成就與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