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農業,台灣農業政策改革的鬥士-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林國慶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林國慶>
笑說自己是標準理想主義者的林國慶,灰白的髮絲難掩追求更美好未來的嚮往與熱情。不論參與海外民主運動,或革新台灣農業政策,他總是懷抱著熱情與信念,艱辛地探索,為大眾利益努力不懈。即使付出與收穫未必對等,但他說:「只要我們堅持與努力,社會的黑暗面將被慢慢地照亮。」
「沒有理想,人類將永遠在黑暗中徘徊、在平庸中沈淪…而理想之精神,可以使我們在黑暗中保持一種永恆不息的熱情…。」
滯留國外 為理想奮鬥
一項政策的推動,需要多久的奮鬥與堅持?研擬未來的方向,得投入多少心血研究才看得見?一生為理想奮鬥的林國慶,對於台灣農業政策的改革亦不改鬥士本色,他說:「農業有本質上重要之處,我會一直努力下去!」
林國慶畢業於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並取得美國康州大學農業經濟學碩士及北卡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由於參與海外民主運動,一度無法返台,曾於新加坡大學任教 5 年。離台 10 年後,始有機會於 1986 年回台一周,處理父親的喪事。隔年解嚴,終於得以返台;然而離台 11 年,時過境遷、離久情疏,林國慶帶著在專業領域研究多年的成果,毛遂自薦,努力尋求服務的機會,目前擔任台大農經系教授。
在新加坡大學任教期間,林國慶主要研究領域為區域經濟及土地政策;回台後,林國慶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與思索,發現台灣農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農地問題,自此展開台灣農地相關政策研究,開啟人生另一新頁。
研究不輟 促農地改革
林國慶從事農業、農地、林業及節能減碳等相關政策研究,迄目前為止,已在學術期刊與國內外研討會發表 150 篇以上論文,以及主持 50 個以上的研究計畫,曾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優等研究獎,對於台灣農業有著深入的研究。他認為,台灣的農業發展有其特殊性,絕非仿效美日紐澳等國即可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台灣農業的優勢與劣勢是什麼?」、「台灣農業的問題是什麼?」,「政府施政應了解問題的核心,才能規劃出妥適的因應對策,並針對問題的根源做整體規劃。」
他表示,台灣為世界主要的糧食輸入國,自給率僅約 32%,在已開發國家中屬於「後段班」,在高糧價時代,政府應提升糧食安全準備率,降低國際糧價波動的衝擊,因此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農地,值得政府重視。「以增加休耕面積達到減產目的的政策,將延緩農業結構調整、造成資源浪費。台灣的天然資源稀少、農地價格昂貴,卻未妥善利用這些資源,殊為可惜。」
林國慶分析,台灣農業主要分為土地利用型農業與資本及技術密集型農業,前者因環境限制,國際競爭力偏低,但具有多功能效益,除了生產農產品外,也具有提供非市場財的功能,如營造閒適的農村景觀、維護自然生態與資源等,雖對全民有益、但農民卻無法從中獲得回報。因此,政府應結合農產與多功能效益,建立直接給付制度,同時透過農地政策的改革,以提升土地利用型農業的競爭力。
此外,對於農地農有與自耕能力證明書、農地價格、農業結構僵化、最適農業區劃分、農地變更使用、世界貿易自由化下的農地政策調適等重要課題,林國慶皆有深入研究並提出精闢建言,作為政府擬定政策的參考。
整合資源 產官學合作
至於資本及技術密集型農業,環境受限較小,則應結合科技、開發產品,拓展國際市場。林國慶表示,台灣農業已由生產演進為以三生或四生為目標的農業,唯有強化生物與天然資源的科技研發,開發優質安全的農產品,才能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競爭力,台灣農業科技研發成果雖然豐碩,但缺乏整體整合,難以發揮綜合效益。
「農業科技規劃有助於整合科技資源,提升科技研發的效益,同時透過組織再造,建立產官學溝通平台,才能提升研發成果產業化的效益。」基於農業政策革新對於農業發展的重要性,林國慶積極推動成立國家農業研究院,以及農業部與農業政策暨鄉村發展研究院,「在新的環境下,必須有新的組織架構,才能迎接新的任務與挑戰!」
林國慶在農業科技的研究、規劃與推動方面貢獻卓越。多年來,他參與國科會科技革新計畫,提升科技研發效率;擔任國科會領域策略規劃農林漁牧領域召集人、群組策略規劃生命科技群組召集人,以及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畫委員,規劃並評估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畫等。近年,也參與由日本主導的四國 (瑞士、台灣、韓國與日本) 農業政策研究計畫,探討並研擬東北亞農業共同面臨的挑戰與因應對策,對台灣農業政策改革極具參考價值。
出任公職 謀大眾福利
2000 年,林國慶出任行政院農委會副主委,在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舉辦的歡送會中,他描繪心目中理想的農村藍圖:「希望有一天,我站在廣大的農業區,向四面八方望去,都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在使命感驅使下,林國慶負責督導九二一災區重建、水土保持、農田水利、林業政策、小三通、農業金融與農會改革等重要政策,並規劃及推動平地景觀造林新政、增加農地利用效率,提升鄉村環境品質與碳吸存效益。「每一項都是艱鉅的工作。有記者問我,為什麼都負責處理這些隨時可能下台的任務?而我認為,只要是有意義的工作,即使艱難,我也要完成!」
卸下農委會副主委一職,林國慶再度回到台大任教,並擔任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副院長,期間,負責籌辦農業政策研究中心,推動產官學合作之政策研究,舉辦多場重要農業政策研討會。「只要有機會,我願意為台灣農業與農民付出。」
「就像種樹一樣,我很 enjoy 那樣的過程,或許結果未能盡如人意,但我認為,重要的是盡人事。」林國慶將「無常」比擬為統計學上的殘差項,為模型中所設定變數無法解釋的部分。對於殘差的「無常」,林國慶心存感恩。付出與收穫未必對等,但他說:「只要我們堅持與努力,社會的黑暗面將被慢慢地照亮。」一如數十年前、還是熱血青年時,他突破當時不允許學生組織團隊的禁忌、組團下鄉所追求的信念。笑說自己是標準理想主義者的他,灰白的髮絲難掩追求更美好未來的嚮往與熱情,儘管可以預見磨難與犧牲,他仍艱辛地探索,為大眾利益努力不懈。
文圖/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