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農民爭權益 捍衛台灣農業的先鋒-農糧署糧食供銷科科長林傳琦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在林傳琦身上,這句形容再貼切不過。
在中央農業主管機關任職,他深切體認任何一個決策影響的層面既深且廣,
因此,他不斷提醒自己,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前提下,以確保農民權益及維護農民收益為優先考量,他說,這不僅是他個人奉行的準則,也是農業機關共同的核心價值。
「態度決定一個人的高度。」簡單的信念,卻是林傳琦樂在工作的源泉。他廣蒐國內外糧情及國際農政資訊,不斷折衝、分析、辯論,在困境中求突破、找契機,促使停滯十數年的稻米保價收購政策向前邁進,用心為 20 萬稻農力爭收益,不僅協助推動稻米政策,更扮演捍衛台灣農業政策的角色。
廣蒐輿情 研析公糧價
民國 63 年,台灣推行稻米「保價收購」政策,收購價格依當時情況調整,但從 82 至 96 年,長達 14 年的時間,價格卻紋風不動,而這段期間稻作生產成本增加1成、躉售物價指數調高近3成,尤其受糧食危機及肥料價格激增等因素影響,更加重農民的負擔。
當時服務於農糧署糧食收購科的林傳琦,希望為農民解套,但除了顧及不能牴觸國際經貿規範,還得考慮是否對消費市場機制造成影響。種種的桎梏與限制並未令他退縮,反而從各個層面研究、分析,提供精準研析資料給長官當作政策興革後盾。
在他詳盡分析利害得失下,長官們終於放心地在不違反 WTO 補貼上限規範的前提下,參酌稻作生產成本增加的幅度,在97 年第 1期作提高各項稻穀收購價格,舉凡計畫收購、輔導收購到餘糧收購部分,每公斤均調升 2 元,大大減輕農民的負擔。
推動整合 統一折算率
國內稻米收購係以乾榖計價,但實務運作上,農民收成的卻是濕穀,必須換算為乾穀的重量才予收購,不過各地區濕乾穀折算率不同,可能不同縣市或鄉鎮,甚至同鄉鎮、不同業者,收購折算率都不同,計價方式也有差異,因此農民誤解遭糧商苛扣的糾紛層出不窮。
20 多年前,農政機關曾嚐試統一稻米收購折算率,惟因牽涉各地栽培模式、稻作品種差異及烘乾程度不一等,難有進展,林傳琦決定推動整合,他奔走各地邀請農民、業者及專家學者參與座談,了解農民期望的合理範圍、業者計價標準,再依各地區條件訂出參考基準,至少力求同一縣市折算率一致,避免「差別待遇」,並要求業者公告折算率及烘乾等計價方式,讓農民事先掌握,使制度走向公開、透明化,消弭存在多時的爭議,達到業者及農民雙贏的局面。
這項濕乾穀折算率透明化自 97 年第 2 期作起實施,迄今整合工作已見成效,不僅各縣市內幾乎全面統一,花東地區甚至採用同樣的換算標準,僅極少數地區因幅員廣大、山區與海邊仍有些許差異,但至少不像過去十家業者有十個標準,有效確保稻農的收益。
稻米談判 任諮商幕僚
林傳琦長年關注稻米政策,多次肩負我國對外雙邊、多邊談判的諮商幕僚重任。擔任農委會 WTO農業談判幕僚小組成員時,他對各階段談判情勢對國內稻米產業的影響,適時深入分析,提供第一線談判人員即時資訊。98年中,陸續舉行的 5 次台美稻米諮商視訊會議,他充分提供研析資料給主談人,令美方對雙方諮商結果深表肯定,降低台美稻米貿易的緊張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加入 WTO 後,原應每年進口 9 萬多公噸等量糙米,但因國際糧價高漲,部分進口米標案遲遲未能決標,引起美方高度關切。為解決爭議,林傳琦縝密規劃採購時程、數量,創新實施「進口米產地訪價」措施,蒐集美國南部州產銷資訊及國際糧情,提供合理的參考底價,順利達成 98 年度採購作業。依當年度一般採購決標數量約 6 萬公噸等量糙米估算,約為政府節省 2.08 億元公帑。
在他的周詳規劃下,98 年首度有加州以外的美國中粒米參與競標,引起國際權威市場分析週刊 Creed Rice Market Report 大篇幅報導。
管控存量 備糧食危機
「民以食為天」,「吃」更位居食衣住行的民生需求之首,由此可見,糧食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林傳琦指出,雖然現階段台灣稻米產量足以自給自足,但面對全球性的糧荒危機仍不能置身事外,如何做好糧食安全管控,以確保國內不致因糧食短缺造成糧價飛漲引發時局動盪,兼顧迎接國際稻米市場的變局,已成為重要課題。
目前擔任農糧署糧食供銷科科長的林傳琦,負責掌控國內稻米安全存糧,他透過採購進口米、停撥飼料米、減撥加工用米及援外米等公糧開源節流措施,讓國內的公糧庫存數,截至 99 年11 月上旬,公糧庫存已超過40萬公噸糙米量,遠超過國內稻米安全存量標準 30 萬公噸,藉由確保國內稻米供應無虞,穩定社會民心。
而過去他擔任農糧署倉儲管理科科長期間,督辦興建大里低溫倉庫,不僅推動稻米倉儲作業自動化,輔導設置穀物乾燥中心,並開發運用鑽探多段分層取樣技術及儲穀量估算與監測系統,健全公糧倉儲作業管理體系,確保公糧品質及安全存量。
核心價值 以農民為念
對於獲選優秀農業人員,林傳琦將榮耀歸功於多位長官的提攜。他謙虛地說,與那些動輒「致力研究長達數十年」的前輩相較,他這短短的資歷,實在微不足道,更遑論什麼成就。
「有一句話,確實影響我的待人處事,即『態度決定一個人的高度』,所謂態度,除了樂觀進取、工作積極、負責盡職外,還必須虛心求教及勇於創新改革。」林傳琦緩緩訴說著這些年來推動自己不斷前進的動力。
他說,在政府機關做事是難得的機緣,尤其在中央農業主管機關,任何一個決策影響的層面既深且廣,直接、間接影響很多人,因此這些年來,他不斷提醒自己,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前提下,無時無刻以確保農民權益及維護農民收益為優先考量,這不僅是他個人奉行的準則,也是農業機關共同的核心價值。
確實,「人在公門好修行」,林傳琦從 86 年經高考錄取分發至前省府糧食處服務,後因機關改制、借調,先後任職於前農委會第二辦公室、農糧處及現今農糧署等單位,雖然在每個單位的時間都不長,卻有多項卓著貢獻,足證其認真與努力付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在他身上,這句形容再貼切不過。
文/豐年社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