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蘭嶼實驗豬的春天-朱賢斌
刊登日:103/11/10
1,451
來自人類對食用肉類需求不斷地增加豬變成產值龐大的經濟動物,傳統農村的家庭豢養成為老一輩回憶裡的一段故事。30年前一位美國專家的提點,讓台灣開始重視豬的保種,近年配合當前火紅的生技產業,讓蘭嶼豬有了精彩的第二春,但是在開始發展的過程一路上實在並不順利。民國89年來到台東種畜繁殖場的朱賢斌,帶領團隊經歷最關鍵的十年,細細的分享著近十幾年來台東種畜繁殖場從內到外的大改革,為瀕危的本土種原開創時代新契機,台東種畜繁殖場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本土豬種消失-蘭嶼豬保種
民國60年代以前台灣有多元的本土豬種,當時小學課本還可看到桃園種、美濃種、頂雙溪豬及蘭嶼豬…等本土豬種,但因人類經濟生產的變遷,改為集約式專業量產,飼養豬種集中在少數高產量的外國品種,本土豬種逐漸式微。民國68年一位美國專家來台參訪,一句「台灣的小型豬很適合發展實驗動物」的提醒,讓台灣農政單位開始有保種意識,趕緊把僅存的豬種保留下來。蘭嶼是獨立型海島,當時與台灣往來交通不便,加上飼養豬隻在蘭嶼具社經地位的象徵,家家戶戶都養豬,且豬肉只有在祭典時才會跟族人一起分享,因此蘭嶼豬與達悟族的生活文化密不可分。傳統達悟男性從小被教育要養活一頭豬才是成年的象徵,因受到環境及原住民文化的保護,讓蘭嶼豬得以被完整保存。
蘭嶼豬一度成為台東種畜繁殖場尷尬的資產
歐美國家早在1950年代便發展實驗豬,因豬在生理特性與解剖構造與人類接近,也較少在保育與倫理上有爭議,民國69年台灣即從蘭嶼引進4公16母進行保種計畫,但礙於在當時實驗豬的生產品質與知識技術各方面條件不足下,讓蘭嶼豬要成為實驗豬路程艱辛。台東種畜繁殖場原本是繁殖與推廣優良的外國種肉用豬,提供給農民飼養,引進蘭嶼豬保種並不是為一般豬農提昇實際的經濟價值,常被農民笑說不務正業。但反過來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保種不僅是一種遺傳資源的保存,同時也是一種文化價值的傳承,確實有其必要性。
只是,路要怎麼走下去?民國80年代台東種畜繁殖場受限於沒有經費支援的狀況下,推廣實驗豬也是半買半送的方式,執行面上遇到許多問題,包括經濟利基點不明-角色定位不明,無法讓蘭嶼豬成為經濟要角;基礎設備老舊-民國63年建好的豬舍經過多年的洗禮已破舊不堪;供應品質無法提昇-設備與管理不良延伸出養豬品質的限制;專業人員不足-載浮載沉的單位讓人看不到願景,留不住人才;豬隻運輸不便-蘭嶼豬早年一開始嘗試廣實驗動物時是每頭500元試用優惠價格,不過要買豬還需自己開車到台東種畜繁殖場載回,再不,只好藉由火車運輸,過程繁複波折外,對蘭嶼豬也是一大折騰,種種問題讓台東種畜繁殖場陷入事倍功半的窘境。
關鍵97年,生物科技讓蘭嶼豬價值再現
現任場長朱賢斌於民國92~101年擔任畜產科技系主任,民國93年先導入分子遺傳技術為豬群進行遺傳分析,維持保種族群遺傳豐富度,避免近親繁殖影響種原。另外,陸續研究育成不同的品種,為實驗豬的品質默默努力。民國97年剛好遇到國家政策優先推動計畫,決策專家評估生醫研究及生技產業為未來的亮點,需要良好的生物資材,因而讓台東種畜繁殖場的蘭嶼豬有機會進入生醫供應體系的一環。蘭嶼豬核心優勢在於實驗豬需要體型小且體質強健,蘭嶼豬出生約700克、4~5個月齡達性成熟時體重僅約25公斤,相較於一般肉豬出生約1.3公斤,性成熟要6-7個月已超過100公斤的狀態,蘭嶼豬發育成熟時間較短,且體型體重大小適中,更凸顯蘭嶼豬作為實驗豬的價值,也深受生醫專家的喜愛。
從天而降的國家政策優先推動計畫有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除了蘭嶼豬的核心優勢外,在其他各方面條件不佳的前提下,台東種畜繁殖場團隊只能用「態度」打拼,提前規劃、執行關注目標。經過兩年腳踏實地的為台東種畜繁殖場整備,生醫專家群看見團隊的用心,民國99年進而鼓勵台東種畜繁殖場申請AAALAC[1]國際認證,其中強調AC-animal care動物照護,與場長朱賢斌的想法不謀而合,民國101年8月被任命為場長,帶領台東種畜繁殖場團隊用有限資源逐步調整,團隊也慢慢調整心態,更積極提高實驗豬的福祉與照顧,動物保護在此並非束之高閣的空話。台東種畜繁殖場一連串的改造計畫,利用團隊合作讓有限的經費發揮最大的價值,築夢踏實讓這群為醫學研究犧牲的豬得到最好的照顧。
積極提高實驗豬的福祉與照顧
如何開始?場長朱賢斌認真的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經費必須用在刀口上,台東種畜繁殖場內為老舊豬舍興建於民國63年,經過近40年已不堪使用,便從最重要的基礎建設下手。以改善各房舍為目標,為了與團隊夥伴討論出更好的改善方案,朱場長索性就自己學3D繪圖軟體。先把基礎構想用圖像建構起來,再邀集第一線人員一同討論,每天接觸的使用者最清楚現場需求,讓所有人都參與討論並馬上修改。慶幸一路走來,都不曾聽到工作人員的抱怨,一年一棟慢慢將老舊設施修建改善,不只讓豬生活更舒適,工作人員也有良好的工作環境,場長朱賢斌帶領台東種畜繁殖場團隊進行六大改造如下:
改造一:飼養管理-把每個階段的生產作業標準化,遵照「生醫用小型豬標準作業程序書」與「實驗用畜禽生產標準化-生產供應作業指南」進行小型豬飼養管理。
改造二:豬隻運輸改善-既然單位內自己無法負擔一台運輸車及司機,便積極尋求其他可行的方案,團隊先思考豬隻運輸需要的條件與設備,包括內建發電機與空調系統…等條件,決定運送貨櫃的最適尺寸,畫圖與團隊討論內裝配置,再上網尋找冷凍車改裝廠,訂製動物運送貨櫃,再找民營運送業者配合運送動物,不僅讓豬隻運輸更加舒適與安全,也達到運送到府的便利服務。
改造三:生產履歷-起因來自一位研究學者在發表論文中把蘭嶼豬的來源及品種寫錯,而讓團隊思考建置資訊管理系統的重要性,「資訊不清楚,才會讓人寫錯」朱場長認真的反省著。現在,出貨時都有附上詳細的文件說明,只要依照步驟上網輸入「個體履歷號碼」,就可以直接在資訊服務網頁上獲得豬隻的生長紀錄及品種簡介,不只方便動物中心的管理,也讓研究單位搜尋更準確及便利。
改造四:電子身份識別-傳統豬隻編號就像在耳朵剪車票一樣,上下左右各劃分為個十百千依號剪耳,慘的是小豬若遇到編號8888兩個小耳朵就等著被剪成花耳朵了。以保護動物與精準管理的角度出發,導入RFID電子耳標,一次只要打一個洞,就像人打耳洞一樣,打完再細心消毒,降低傷口感染機率,也讓工作人員能精確辨識豬隻,不會再發生誤判的情形。
改造五:麻醉去勢手術-傳統的肉豬生產中去勢是不用麻醉的,動物也經常在嘶吼聲中被閹割,在劇烈掙扎中操作人員容易失手,造成豬隻的二度傷害,也會造成工作人員的心理負擔。朱場長堅持引入麻醉去勢手術,讓慘烈的閹割行動成為一場寧靜的革命,把整個去勢過程整合成一場正式的手術,不但提昇手術品質及人員的心理價值,也讓去勢的小豬有良好的術後傷口處理與照護。
改造六:音樂與環境-為了尋找適合豬聽的音樂,朱場長找到一位有八年寵物豬飼養經驗的愛心飼主,實際分享豬聽到不同的音樂會有的不同反應,如:聽到快節奏的流行音樂會讓豬暴躁抗議、聽到古典清音樂則會讓豬平靜喜悅…等,也讓台東種畜繁殖場現在全天都可以聽到療癒系的輕音樂,夥伴們跟豬一起培養優雅的氣質。
台東種畜繁殖場團隊經歷上述大大小小的提昇,終於在2013年2月通過AAALAC國際認證,台東實驗豬照護受到國際認證的認可,讓繁殖場團隊增添自信外,生醫使用的單位也更有保障,研究成果更易被國際間所接受。台東種畜繁殖場從保種出發,推廣實驗動物作為改善人類的健康福祉,回到源頭仍要感謝當時的保種計畫,因為有保種,才能讓蘭嶼實驗豬有了第二春。
備註:AAALAC-Association for 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of Laboratory Animal Care, International-是國際間唯一的實驗動物認證團體。強調實驗動物的品質對於醫學研究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藉由AAALAC的認證,幫助實驗機構保有高水準的實驗動物管理與使用,進而使實驗機構提供值得信賴的研究成果。
台東種畜繁殖場
網址:http://minipigs.angrin.tlri.gov.tw/
電話:08-9224634
徐于婷/圖文
本土豬種消失-蘭嶼豬保種
民國60年代以前台灣有多元的本土豬種,當時小學課本還可看到桃園種、美濃種、頂雙溪豬及蘭嶼豬…等本土豬種,但因人類經濟生產的變遷,改為集約式專業量產,飼養豬種集中在少數高產量的外國品種,本土豬種逐漸式微。民國68年一位美國專家來台參訪,一句「台灣的小型豬很適合發展實驗動物」的提醒,讓台灣農政單位開始有保種意識,趕緊把僅存的豬種保留下來。蘭嶼是獨立型海島,當時與台灣往來交通不便,加上飼養豬隻在蘭嶼具社經地位的象徵,家家戶戶都養豬,且豬肉只有在祭典時才會跟族人一起分享,因此蘭嶼豬與達悟族的生活文化密不可分。傳統達悟男性從小被教育要養活一頭豬才是成年的象徵,因受到環境及原住民文化的保護,讓蘭嶼豬得以被完整保存。
蘭嶼豬一度成為台東種畜繁殖場尷尬的資產
歐美國家早在1950年代便發展實驗豬,因豬在生理特性與解剖構造與人類接近,也較少在保育與倫理上有爭議,民國69年台灣即從蘭嶼引進4公16母進行保種計畫,但礙於在當時實驗豬的生產品質與知識技術各方面條件不足下,讓蘭嶼豬要成為實驗豬路程艱辛。台東種畜繁殖場原本是繁殖與推廣優良的外國種肉用豬,提供給農民飼養,引進蘭嶼豬保種並不是為一般豬農提昇實際的經濟價值,常被農民笑說不務正業。但反過來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保種不僅是一種遺傳資源的保存,同時也是一種文化價值的傳承,確實有其必要性。
只是,路要怎麼走下去?民國80年代台東種畜繁殖場受限於沒有經費支援的狀況下,推廣實驗豬也是半買半送的方式,執行面上遇到許多問題,包括經濟利基點不明-角色定位不明,無法讓蘭嶼豬成為經濟要角;基礎設備老舊-民國63年建好的豬舍經過多年的洗禮已破舊不堪;供應品質無法提昇-設備與管理不良延伸出養豬品質的限制;專業人員不足-載浮載沉的單位讓人看不到願景,留不住人才;豬隻運輸不便-蘭嶼豬早年一開始嘗試廣實驗動物時是每頭500元試用優惠價格,不過要買豬還需自己開車到台東種畜繁殖場載回,再不,只好藉由火車運輸,過程繁複波折外,對蘭嶼豬也是一大折騰,種種問題讓台東種畜繁殖場陷入事倍功半的窘境。
關鍵97年,生物科技讓蘭嶼豬價值再現
現任場長朱賢斌於民國92~101年擔任畜產科技系主任,民國93年先導入分子遺傳技術為豬群進行遺傳分析,維持保種族群遺傳豐富度,避免近親繁殖影響種原。另外,陸續研究育成不同的品種,為實驗豬的品質默默努力。民國97年剛好遇到國家政策優先推動計畫,決策專家評估生醫研究及生技產業為未來的亮點,需要良好的生物資材,因而讓台東種畜繁殖場的蘭嶼豬有機會進入生醫供應體系的一環。蘭嶼豬核心優勢在於實驗豬需要體型小且體質強健,蘭嶼豬出生約700克、4~5個月齡達性成熟時體重僅約25公斤,相較於一般肉豬出生約1.3公斤,性成熟要6-7個月已超過100公斤的狀態,蘭嶼豬發育成熟時間較短,且體型體重大小適中,更凸顯蘭嶼豬作為實驗豬的價值,也深受生醫專家的喜愛。
從天而降的國家政策優先推動計畫有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除了蘭嶼豬的核心優勢外,在其他各方面條件不佳的前提下,台東種畜繁殖場團隊只能用「態度」打拼,提前規劃、執行關注目標。經過兩年腳踏實地的為台東種畜繁殖場整備,生醫專家群看見團隊的用心,民國99年進而鼓勵台東種畜繁殖場申請AAALAC[1]國際認證,其中強調AC-animal care動物照護,與場長朱賢斌的想法不謀而合,民國101年8月被任命為場長,帶領台東種畜繁殖場團隊用有限資源逐步調整,團隊也慢慢調整心態,更積極提高實驗豬的福祉與照顧,動物保護在此並非束之高閣的空話。台東種畜繁殖場一連串的改造計畫,利用團隊合作讓有限的經費發揮最大的價值,築夢踏實讓這群為醫學研究犧牲的豬得到最好的照顧。
積極提高實驗豬的福祉與照顧
如何開始?場長朱賢斌認真的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經費必須用在刀口上,台東種畜繁殖場內為老舊豬舍興建於民國63年,經過近40年已不堪使用,便從最重要的基礎建設下手。以改善各房舍為目標,為了與團隊夥伴討論出更好的改善方案,朱場長索性就自己學3D繪圖軟體。先把基礎構想用圖像建構起來,再邀集第一線人員一同討論,每天接觸的使用者最清楚現場需求,讓所有人都參與討論並馬上修改。慶幸一路走來,都不曾聽到工作人員的抱怨,一年一棟慢慢將老舊設施修建改善,不只讓豬生活更舒適,工作人員也有良好的工作環境,場長朱賢斌帶領台東種畜繁殖場團隊進行六大改造如下:
改造一:飼養管理-把每個階段的生產作業標準化,遵照「生醫用小型豬標準作業程序書」與「實驗用畜禽生產標準化-生產供應作業指南」進行小型豬飼養管理。
改造二:豬隻運輸改善-既然單位內自己無法負擔一台運輸車及司機,便積極尋求其他可行的方案,團隊先思考豬隻運輸需要的條件與設備,包括內建發電機與空調系統…等條件,決定運送貨櫃的最適尺寸,畫圖與團隊討論內裝配置,再上網尋找冷凍車改裝廠,訂製動物運送貨櫃,再找民營運送業者配合運送動物,不僅讓豬隻運輸更加舒適與安全,也達到運送到府的便利服務。
改造三:生產履歷-起因來自一位研究學者在發表論文中把蘭嶼豬的來源及品種寫錯,而讓團隊思考建置資訊管理系統的重要性,「資訊不清楚,才會讓人寫錯」朱場長認真的反省著。現在,出貨時都有附上詳細的文件說明,只要依照步驟上網輸入「個體履歷號碼」,就可以直接在資訊服務網頁上獲得豬隻的生長紀錄及品種簡介,不只方便動物中心的管理,也讓研究單位搜尋更準確及便利。
改造四:電子身份識別-傳統豬隻編號就像在耳朵剪車票一樣,上下左右各劃分為個十百千依號剪耳,慘的是小豬若遇到編號8888兩個小耳朵就等著被剪成花耳朵了。以保護動物與精準管理的角度出發,導入RFID電子耳標,一次只要打一個洞,就像人打耳洞一樣,打完再細心消毒,降低傷口感染機率,也讓工作人員能精確辨識豬隻,不會再發生誤判的情形。
改造五:麻醉去勢手術-傳統的肉豬生產中去勢是不用麻醉的,動物也經常在嘶吼聲中被閹割,在劇烈掙扎中操作人員容易失手,造成豬隻的二度傷害,也會造成工作人員的心理負擔。朱場長堅持引入麻醉去勢手術,讓慘烈的閹割行動成為一場寧靜的革命,把整個去勢過程整合成一場正式的手術,不但提昇手術品質及人員的心理價值,也讓去勢的小豬有良好的術後傷口處理與照護。
改造六:音樂與環境-為了尋找適合豬聽的音樂,朱場長找到一位有八年寵物豬飼養經驗的愛心飼主,實際分享豬聽到不同的音樂會有的不同反應,如:聽到快節奏的流行音樂會讓豬暴躁抗議、聽到古典清音樂則會讓豬平靜喜悅…等,也讓台東種畜繁殖場現在全天都可以聽到療癒系的輕音樂,夥伴們跟豬一起培養優雅的氣質。
台東種畜繁殖場團隊經歷上述大大小小的提昇,終於在2013年2月通過AAALAC國際認證,台東實驗豬照護受到國際認證的認可,讓繁殖場團隊增添自信外,生醫使用的單位也更有保障,研究成果更易被國際間所接受。台東種畜繁殖場從保種出發,推廣實驗動物作為改善人類的健康福祉,回到源頭仍要感謝當時的保種計畫,因為有保種,才能讓蘭嶼實驗豬有了第二春。
備註:AAALAC-Association for 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of Laboratory Animal Care, International-是國際間唯一的實驗動物認證團體。強調實驗動物的品質對於醫學研究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藉由AAALAC的認證,幫助實驗機構保有高水準的實驗動物管理與使用,進而使實驗機構提供值得信賴的研究成果。
台東種畜繁殖場
網址:http://minipigs.angrin.tlri.gov.tw/
電話:08-9224634
徐于婷/圖文
上一篇
尊重生命的實踐家 傅元陽
下一篇
愛植物 林汀泓孜孜不倦樂從農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3%
我喜歡:29%
很實用:3%
夠新奇:3%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4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25
好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4/04
很好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12/10
good
bezier(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11/10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