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一物一農-常民作物的古老精神
刊登日:103/08/18
3,065
年節剛過,寒意仍強,農人已從冰箱取出一包去年留下的種子,用紙杯舀滿杯,便將一分地的所有種子備齊,望著扁黑厚實的種子,農人盤算著得掐準時間育苗,看天公臉色選好定植時機,盼望著今年春瓜能搶先收成、賣得好價錢,這是斗六絲瓜農一年之初的標準動作和企求。
在分工專業的蔬菜經濟栽培中,獨獨絲瓜仍像古老作物一般,遺留在現代快速代工的栽培流程中。從留種、曬種、冷藏到育苗,必須仰賴農人判斷著時機和品質親身完成,少有購買商業品種回來栽種的習慣。維持傳統的主因,在於絲瓜容易雜交的特性和地區氣候條件不一,品種難有互相流通的機會,長此下來便形成各地略有差異的地方種和特殊品種。
位於斗六三光里的絲瓜專區,包含柴裡、頂柴裡和板橋三個聚落,栽種絲瓜為主要經濟作物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經過長年演化淘汰,讓不算廣的栽培面積,也出現一庄頭一品種的現象,正好呈現絲瓜品種新舊世代的對照。
板橋村 斗六絲瓜發源地
在板橋村提到絲瓜,眾人無不提起住在庄頭的王清海,他是率先將絲瓜引近村內栽培的怪人。五十年前,仍是以水稻為主要作物的年代,農村壯年人力習以組成農工大隊,南漂北移到各地插秧、收割的工作模式,讓王清海看見其他地區栽種絲瓜的現象,於是在後續稻作利潤漸低的情況下,他大膽地從高雄地區引種回村內試種。
具有研究精神的他,獨自在田區闢瓜園,摸索品種雜交後的穩定性、搭建棚架栽種、春瓜秋瓜一年兩期的時序⋯⋯,奠定絲瓜經濟栽培的基礎,也讓村人紛紛在六十、七十年代跟進,大幅轉種絲瓜,進而影響到鄰近的村落,全盛時期栽種面積曾廣達上百公頃。直到現在,來到這處絲瓜發源地,瓜園內的果實仍是早年引種回來雜交的古老品種,品質穩定且適應當地氣候的特性,讓近年來不斷下降的栽培面積,還保有傲視全臺的單位產量,平均一分地可高達3000∼5000公斤,每期長達三個月的採收時間,讓瓜農能天天採割、天天有進帳,比起週遭日漸增加的茂谷和文旦果樹,一年僅能壓寶一次的大賭注,算是相對穩當又實在的作物。
然而,隨著絲瓜栽培技術普及,全臺各地都有生產的情況下,以板橋村瓜農為主的蔬菜產銷班第五班,也面臨到每逢盛產期絲瓜大出、價錢狂跌的慘境。班長蔡鎮州表示,即便這邊的絲瓜擁有吉園圃和產銷履歷認證,每年五、六月和九、十月的兩大產期,依然只能以一公斤個位數的拍賣價賣出,每天寄放在集貨場等著運送的箱子小山,堆成瓜農抹不去的憂愁。因此,今年開始,產銷班除了試著拓展中部果菜市場、分散貨源,也積極發展自有品牌,主打「翠玉絲瓜」的名稱,打算召集有意願的班員一起打入宅配市場,建立直接與消費者面對面的管道,讓這傳承近半世紀的地方種,也能在市場闖出獨有的絲瓜名氣。
柴裡村 阿順一號的傳奇
相較於板橋村長年栽種地方固定種,柴裡村的絲瓜農在世代輪替中,已由新生輩接手,較早進行市場觀察和改變,在十年前即以「阿順一號」品種一炮而紅,穩站絲瓜高價市場的地位。強調久煮不變黑、依然鮮甜的阿順一號,拍賣價格往往硬是比其他絲瓜多上五、六元的行情價,前景看好的市場性,讓這項品種更添傳奇。事實上,來自高雄旗山的阿順一號品種,輾轉來到柴裡落地生根的緣由,是早年當地絲瓜因為容易黑、市場賣相很差,詢問貨源同在臺北果菜市場拍賣的青果社,是否有其他優良品種可介紹,而後經由同鄉的黃志順引介,取得一條絲瓜回來留種、育苗,隔年生產後馬上引起拍賣市場騷動,甚至創下貨品還沒卸就直接在車上拍賣光的榮景。
引起搶購的絲瓜,讓當時栽種的蔬菜產銷班第九班老班長,立刻果決的以「阿順一號」註冊品牌名稱,一方面感謝提供品種的黃志順,一方面也建立起產銷班統一以「柴裡特產.阿順一號」為主打的連結性,迅速打響阿順一號在斗六的市場印象。比起同樣栽種這項品種的高雄旗山、臺南東山和臺中大坑地區,柴裡地區因為能掌握市場優勢,採取主動出擊,讓這項非地方獨有的品種,名氣卻留在這。
目前,在新一輩的班長劉天元帶領下,改變過往瓜園密集栽種的方式,力求瓜園通風、日照充足,讓翠綠修直的絲瓜能充分生長,達到全班絲瓜的品質穩定性一致。特別的是,產銷班也透過管控種子流量和產量,避免阿順一號過度產出,造成市場行情下跌的情況,並且每年組織班員北上拍賣市場觀摩、開會,積極貼近消費者心態,進而改善瓜果大小和工作流程,以新思維在市場殺出一條柴裡絲瓜的路。
Data
斗六市蔬菜產銷班第五班
班長:蔡鎮州
產地:雲林縣斗六市三光里板橋路12號
電話:05-5221203
斗六市蔬菜產銷班第九班
班長:劉天元
產地:雲林縣斗六市久安里永興路232巷6號
電話:05-5221082
文圖 董淨瑋 (鄉間小路)
在分工專業的蔬菜經濟栽培中,獨獨絲瓜仍像古老作物一般,遺留在現代快速代工的栽培流程中。從留種、曬種、冷藏到育苗,必須仰賴農人判斷著時機和品質親身完成,少有購買商業品種回來栽種的習慣。維持傳統的主因,在於絲瓜容易雜交的特性和地區氣候條件不一,品種難有互相流通的機會,長此下來便形成各地略有差異的地方種和特殊品種。
位於斗六三光里的絲瓜專區,包含柴裡、頂柴裡和板橋三個聚落,栽種絲瓜為主要經濟作物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經過長年演化淘汰,讓不算廣的栽培面積,也出現一庄頭一品種的現象,正好呈現絲瓜品種新舊世代的對照。
板橋村 斗六絲瓜發源地
在板橋村提到絲瓜,眾人無不提起住在庄頭的王清海,他是率先將絲瓜引近村內栽培的怪人。五十年前,仍是以水稻為主要作物的年代,農村壯年人力習以組成農工大隊,南漂北移到各地插秧、收割的工作模式,讓王清海看見其他地區栽種絲瓜的現象,於是在後續稻作利潤漸低的情況下,他大膽地從高雄地區引種回村內試種。
具有研究精神的他,獨自在田區闢瓜園,摸索品種雜交後的穩定性、搭建棚架栽種、春瓜秋瓜一年兩期的時序⋯⋯,奠定絲瓜經濟栽培的基礎,也讓村人紛紛在六十、七十年代跟進,大幅轉種絲瓜,進而影響到鄰近的村落,全盛時期栽種面積曾廣達上百公頃。直到現在,來到這處絲瓜發源地,瓜園內的果實仍是早年引種回來雜交的古老品種,品質穩定且適應當地氣候的特性,讓近年來不斷下降的栽培面積,還保有傲視全臺的單位產量,平均一分地可高達3000∼5000公斤,每期長達三個月的採收時間,讓瓜農能天天採割、天天有進帳,比起週遭日漸增加的茂谷和文旦果樹,一年僅能壓寶一次的大賭注,算是相對穩當又實在的作物。
然而,隨著絲瓜栽培技術普及,全臺各地都有生產的情況下,以板橋村瓜農為主的蔬菜產銷班第五班,也面臨到每逢盛產期絲瓜大出、價錢狂跌的慘境。班長蔡鎮州表示,即便這邊的絲瓜擁有吉園圃和產銷履歷認證,每年五、六月和九、十月的兩大產期,依然只能以一公斤個位數的拍賣價賣出,每天寄放在集貨場等著運送的箱子小山,堆成瓜農抹不去的憂愁。因此,今年開始,產銷班除了試著拓展中部果菜市場、分散貨源,也積極發展自有品牌,主打「翠玉絲瓜」的名稱,打算召集有意願的班員一起打入宅配市場,建立直接與消費者面對面的管道,讓這傳承近半世紀的地方種,也能在市場闖出獨有的絲瓜名氣。
柴裡村 阿順一號的傳奇
相較於板橋村長年栽種地方固定種,柴裡村的絲瓜農在世代輪替中,已由新生輩接手,較早進行市場觀察和改變,在十年前即以「阿順一號」品種一炮而紅,穩站絲瓜高價市場的地位。強調久煮不變黑、依然鮮甜的阿順一號,拍賣價格往往硬是比其他絲瓜多上五、六元的行情價,前景看好的市場性,讓這項品種更添傳奇。事實上,來自高雄旗山的阿順一號品種,輾轉來到柴裡落地生根的緣由,是早年當地絲瓜因為容易黑、市場賣相很差,詢問貨源同在臺北果菜市場拍賣的青果社,是否有其他優良品種可介紹,而後經由同鄉的黃志順引介,取得一條絲瓜回來留種、育苗,隔年生產後馬上引起拍賣市場騷動,甚至創下貨品還沒卸就直接在車上拍賣光的榮景。
引起搶購的絲瓜,讓當時栽種的蔬菜產銷班第九班老班長,立刻果決的以「阿順一號」註冊品牌名稱,一方面感謝提供品種的黃志順,一方面也建立起產銷班統一以「柴裡特產.阿順一號」為主打的連結性,迅速打響阿順一號在斗六的市場印象。比起同樣栽種這項品種的高雄旗山、臺南東山和臺中大坑地區,柴裡地區因為能掌握市場優勢,採取主動出擊,讓這項非地方獨有的品種,名氣卻留在這。
目前,在新一輩的班長劉天元帶領下,改變過往瓜園密集栽種的方式,力求瓜園通風、日照充足,讓翠綠修直的絲瓜能充分生長,達到全班絲瓜的品質穩定性一致。特別的是,產銷班也透過管控種子流量和產量,避免阿順一號過度產出,造成市場行情下跌的情況,並且每年組織班員北上拍賣市場觀摩、開會,積極貼近消費者心態,進而改善瓜果大小和工作流程,以新思維在市場殺出一條柴裡絲瓜的路。
Data
斗六市蔬菜產銷班第五班
班長:蔡鎮州
產地:雲林縣斗六市三光里板橋路12號
電話:05-5221203
斗六市蔬菜產銷班第九班
班長:劉天元
產地:雲林縣斗六市久安里永興路232巷6號
電話:05-5221082
文圖 董淨瑋 (鄉間小路)
上一篇
西瓜大王-陳文郁
下一篇
開創檸檬種植事業 張春飛樂分享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3%
我喜歡:34%
很實用:8%
夠新奇:3%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4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9/24
很好
阿秀(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09/10
實用
咕嚕(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08/20
讚讚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08/20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