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多做一點 天公伯就會給飯吃
刊登日:104/01/27

「我還有心要做!」今年年方67歲的嘉義老農張啟春爽朗開心的笑容從田間傳送開來,自國小開始務農,已經超過50年的他,至今仍與太太兩人,透早開始就打理著耕耘收藏,大大小小的瑣事,完全不假他人之手。在其他寧可休耕省事的老農眼中,他們兩個人無疑是臺灣農業的最後希望!
廣袤無垠的嘉南平原,是臺灣的魚米之鄉、大糧倉,提供給國人主要的糧食,都來自這塊豐腴富饒的河水沖積之地,每逢稻米採收之前,金黃似海的稻穗,為這片土地,增添不少誘人色彩。除了稻米之外,盛開白色喇叭花般的空心菜、埋藏在土底下的地瓜,還有甜滋滋泛著嫩青澀的美濃瓜,交雜在這片土地中。
行經田間,經驗老道的張啟春開始一一解析,「這裡生長的稻子,是再生稻,過去一點的那一塊,則是最近返鄉務農歸鳥種的番薯,然後……」面對一畦又一畦的稻田,他如數家珍,彷彿至親好友般,對他們知之甚詳!
作物輪作 讓土地涵養肥分
張啟春提及的「再生稻」,是在第一期稻作成熟採收之後,大約只割稻株的上2/3的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植株和根系,施肥和培育,讓其再長出一季稻子。種植再生稻有個好處,簡單地說,就是省事、省成本,目前普遍為傳統慣型農法農人所採用。
「再生稻」,省的地方在於農夫不需要重新翻地播種,連帶著也不需要多聘請太多工人,協同採收作物;然而張啟春卻有不同主張與想法:「假使說一直栽種同種作物,沒有二期輪作,讓農地涵養肥分,久了之後,反而要用更多花費讓土地恢復!」
採訪 攝影 師瑞德
全文請翻閱《豐年》 64 卷第 22 期
上一篇
科學精神實驗耕作
下一篇
孝順的作田人 蕭登財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9%
我喜歡:25%
很實用:6%
夠新奇:3%
普普啦:6%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翔翔(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5/06/22
good
chousales(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5/09
好棒棒
仙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1/28
go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