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媽媽 艾在八卦山下 艾馨園

木瓜樹旁一支直立竹棍,上頭數片箭頭狀木板,指示出「艾草田」的位置,入口是碩果累累的絲瓜棚,列列階級向下延展,尾端放養土雞和火雞,以園內的有機蔬菜、艾草和玉米餵食,不食用一般飼料,特別健康結實。「所以艾草是男是女就很清楚了……」李振輝一臉正經:「因為艾草有機雞。」這玩笑話總逗得遊客哈哈大笑又印象深刻。沿木棧道續行,空氣中浮動茉莉的幽香,通過育有綠頭鴨、長滿水蠟燭(香蒲)的生態池,眼前出現一大片艾草田。青鬱的草田由「田爸爸」們管理。農場內的所有收成包括絲瓜、蔬菜、雞鴨和艾草,只要再經過「田媽媽」們的巧手,就會化為一道道好吃料理,艾馨園裡上桌,滿足來客口欲,看顧眾人健康。
彰化縣花壇鄉的「艾馨園田媽媽家政班」和「艾草生態教育農場」創設於2008年,同年還成立了「艾草文化館」。如今這三者不但是花壇鄉一大特色,更成為農業結合企業及科技的重要典範,代表臺灣與中西方交流,在艾草的專業知識跟實際應用上擁有國際級領導地位。打造這一切「讓野草變黃金」的推手是「艾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李振輝。氣色紅潤、說話斯文的他出身花壇農家,自小幫忙務農,連假日都隨父親至磚窯打工,高中畢業選擇公費的軍校就讀,服役期間接觸到軍中伙食管理,開啟對餐飲的興趣。退伍後任職於全臺連鎖的牛排館,一路由店員、店長升到主管,但長年忙碌、睡眠和飲食皆不正常,身體出現警訊。這讓他重新思考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於1995年回鄉經營蔬食料理。
媽媽的草仔粿 打開醫草之路
四、五十年前的臺灣社會,清明節做草仔粿的習俗相當普遍,因此現今四、五十歲以上的壯年人談起草仔粿往往有一段關於媽媽的故事,彼時作草仔粿可是大工程:先要把浸泡的糯米磨成米漿,壓實後搓至「粿團」,採摘艾草回來洗淨燙煮,以冷水淘出纖維,擠乾為香氣馥郁的「粿草」,再挑剝餘下的細長纖維;繼之將粿草揉入粿團,包進炒香的蘿蔔絲、香菇丁、豆捲丁或紅豆餡,最後鍋裡蒸煮,整套下來至少兩、三天功夫。流程瑣細,但那柔韌甜軟的滋味是許多孩子童昔的渴望、成年的追憶。媽媽的草仔粿正是李振輝打造品牌「花壇艾草之家」的起點。
創業初期,李媽媽的草仔粿獲得美食比賽冠軍,李振輝靈機一動,改良傳統草粿成水餃大小,市場反應良好。顧客進而跟他透露日本人如何使用艾草,此一資訊引他一頭栽入研究領域。發現艾草具豐富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良質葉綠素是菠菜的7倍;自周朝即為君王祭拜天地的貢品,古人服艾,用老艾針灸,臺灣猶有端午於門楣懸掛艾草的文化,都因艾草能袪邪避疫、離疾得樂。且,不只閩南人艾草入菜,四川的清明粑,江浙的青糰、艾糕、艾餃,日本的蓬飯、草餅,西方的苦艾酒,甚至臺灣平埔族的阿拉粿,皆以艾草為原料。
果然是醫草、神仙草啊。李振輝說服爸媽改種艾草於自家田地裡,1998年在彰化縣政府和花壇鄉農會的輔導下組織產銷班,採契作模式、有機栽培,比照青菜價格保證收購,讓農民收入穩定,田媽媽的艾馨園應運而生,家政班員定期參與講習和觀摩,融合自己的巧思,創作各式艾草風味餐,包括艾草麵線、艾草白斬雞、艾草煎蛋、艾草藥膳湯、艾草茶等。兼具美味和營養,艾馨園的餐廳總門庭若市。成軍第一年即奪得臺中區地方料理比賽季軍,隔年參加田媽媽全國執行成果又拿下全國冠軍。
文圖/林劭璚
未完,精彩內文詳見2014《鄉間小路》9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