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於農 兩代之間的對手戲
孕育的,不單是眼前的豐碩作物,更是世代間在這片土地上共同的夢想與期望。
然而,有豐富經驗的上一代和具資訊創新的下一代,兩代之間的對手戲在田間總是輪番精采上演著。也許有異議,或許會衝突,但更多的是對彼此的盡力承擔與無限疼惜。
三月天的雲林鄉間,早晨陽光並不毒辣,但溫室內仍因不透風而稍顯悶熱。蹲伏在番茄植株間的黃贊文,後背雖淌著汗水,口中卻愉快地哼著流行歌,「我的番茄都是聽著音樂快樂長大的!」他咧嘴笑開懷地說。
黃贊文,83年次,今年還是大三夜間部的學生,高中畢業的當時,白天就正式跟著父親種植番茄。現在自家一公頃的種植面積,包括5分地的溫室番茄,幾乎都是由他在管理,所種植的無毒番茄,更是都經過吉園圃認證的優質作物。
唱著歌去田裡工作
「現在他爸爸只負責動口,其他都交給贊文動手做啦!」黃贊文的媽媽在旁邊笑著補充說:「沒有人像我兒子,每天是唱著歌到田裡工作。」似乎是感染到他對這份務農工作的喜愛,不但場內員工跟著愉快工作,連番茄都顯得特別皮薄飽滿而多汁香甜。
放暑假時其他同學想著去哪裡玩,他卻跑去農業改良場積極學習農業知識與技術。「我以前對於未來是茫然的,直到從農種起番茄後,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也仔細思考未來要如何發展。」
雖然大方向是延續父親的指導,但是因為各項課程的吸收,讓他對於新技術及行銷方式有著自己的看法,「跟爸爸意見相左時,我會跟他溝通。」黃贊文說:「爸爸過去務農過程中也是經過跟阿公革命而來的,所以他能聽得進去我的建議,而通常我們討論後能得到最好的解決方式。」
轟動鄰里的兩代抗爭
「說起贊文的爸爸當時跟阿公間的兩代抗爭對手戲,可是轟動鄰里!」至今已輔導黃家三代的土庫鎮農會推廣股長陳特凱笑著說。
十幾年前,黃贊文的爸爸黃仁宏認為種田就要跟上時代,他看好溫室的趨勢,因此提出要在自家農田蓋溫室。這提議黃贊文的阿公可是強烈反對,因為當時蓋溫室一分地要120萬,但買一分農地只要80萬。黃仁宏憶起當時說:「他認為多花那麼多錢,收成也不一定會比較好,於是發動大批親友輪番來勸我,當時周遭所有人全都反對,只有我一個人堅持要蓋。」
承襲傳統是容易的,而走在前面想要創新,就有必須要承受的壓力和孤獨。就這樣爭取了三年未果,黃仁宏後來以「不讓我蓋溫室,我就去臺北賣花崗石,不務農了」為由,自行貸款搭建,這舉動可是讓父親氣得好長一段時間不和他說話。「但他生氣歸生氣,能幫忙的他還是盡力幫忙做。」終歸說來父親生氣只是因為替他擔心,黃仁宏心裡很明白。
就在溫室蓋好後,當年颱風連續侵襲,而他的作物絲毫未損,一分地就收成40幾萬。面對這麼好的收成,父親態度終於大轉變。黃仁宏笑著說:「之後要續建溫室,他比我還積極。」
為守護土地共同努力
黃仁宏向所有人證明,他的堅持是對的。但也因為自己經歷過這條路,所以他對於後來自己兒子從農所提出的創新做法,很能接受並盡可能提供協助。
而兒子也沒讓他失望,農業新生代的黃贊文改良種出的無毒優質番茄頗受好評。黃贊文說:「我很敬佩爸爸過去的堅持,未來我也要堅持種出能讓消費者吃得安心、健康的優良作物,也希望為守護這片土地盡一己微薄之力。」而他的長期目標是要利用新的技術及行銷方式,期望能將優良作物推進國際市場。
黃家三代務農就如同臺灣農業的發展史,從傳統到改革再到創新,世代間的傳承與衝撞,延續了傳統,也開闢了新局。
年輕女孩也能是農二代
另外一場世代間的對手戲,上演在彰化的永靖鄉。
農場內偌大的區域中,一群婆婆媽媽正忙碌地包裝有機蔬菜,準備送上貨運車運至有機蔬菜通路。其中有位年輕女孩特別醒目,她是詹雅婷,73年次的她,回來協助父親務農已經將近七年。
原本在醫院擔任行政工作,從小看著父親務農的辛苦,回來種田從來就不是她的人生選項。「要不然手會很粗呢!妳看這是菜渣顏色都洗不乾淨。」終究還是愛美的年紀,她伸出手難為情地說著。
「只是爸爸年紀漸漸大了,不忍心看他因為農場內沒有人手而那麼辛苦,而且又有那麼多員工需要我們將這個有機農場延續下去,所以我們兄弟姊妹有共識,就回來承擔這些責任。」
傳承至下一代的堅持
於是,她從什麼是「有機」都不知道開始做起。雖然父親從事有機耕作多年,詹雅婷卻是真正投入時才慢慢了解有機農業的作業流程,也終於了解父親一直以來的堅持。
「以前老一輩農民會種一小區是不噴藥自己吃的,但爸爸希望能種出讓所有人都能安心吃的健康食材。」於是農場採用大面積溫室有機栽培,降低外在環境對蔬菜的影響。更堅持不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及生長激素等,採用的是以豆餅、米糠、蔗渣等天然植物性材料發酵的自製有機堆肥,尊重農業耕作之自然生產法則,改善土地環境。
從對作物的用心擴及到對土地的關心,這些屬於上一代的堅持,他們傳承了下來。
然而兩代間還是會有觀念的落差及意見上的衝突,「比如說我們在外面上課所學到的理論或技術,溝通過後爸爸認為實際上不可行,於是我和弟弟就會私下偷偷去試。」詹雅婷說:「另外,爸爸一直想要擴大種植面積,但我們精算過成本及人力考量後,認為應該暫緩。」
只是,重大的爭議,他們仍舊會以父親的意見為主,「因為很多事情在多年後都發現他當初的想法是正確的。」詹雅婷佩服父親的眼光總是相當具前瞻性,而父親則稱讚詹雅婷是個有責任感的年輕一代。兩個世代間的衝突在互相理解之中,獲得圓滿的磨合。
全家同心協力的快樂
兩世代有了磨合後的共同目標,即未來種植作業規劃將以機械化為主、通路將擴展與消費者面對面的銷售平台,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夠將有機的觀念和做法傳承下一代,讓這片土地擁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回來從農最大的快樂是可以跟家人一起工作,全家人同心協力一起為這個農場努力。」詹雅婷歡欣地說:「農場內很特別的還有飼養了幾千隻來幫忙清除菜渣、雜草和解決殘留於耕地蟲害的『撿菜鵝』,這些養了十多年的鵝也是陪我們胼手胝足的重要工作夥伴,有機農場能有今日的成長,牠們也功不可沒。」
農業其實就是如此充滿了夢想與感動,這群青年農民返鄉激盪出的創造力與潛能都讓人刮目相看。而世代間的衝突或意見,也只是為對方擔心與疼惜所表現出的溝通方式,互相理解之後,以上一代的經驗再加上下一代的創新,方能共同結出臺灣農業精采而豐碩的果實。
攝影:尤國峰 撰文:戴靜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