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青出於農/耕耘與收穫-農村裡的百萬俱樂部
刊登日:104/09/07
759
不少年輕人願意回農,雙足踏實地踩在土地上,體驗真正的「耕耘與收穫」。
然而,有收入才有理想、有前景才有希望,這是現實到底的問題。
務農,到底是老一輩常說的「種田『歹賺呷』」?
還是,只要有心有毅力,百萬年薪不是夢?
生意盎然、規劃完善的偌大溫室育苗場內,青農王俊國正低頭仔細地逐一檢視他所培育的植株,進行他每天例行的巡視工作。
「植物它很誠實不會騙你,會清楚告訴你它發生什麼事。」翻開植株葉片他接著說:「這一株顏色變黃了,是在說它餓了,這一株有蟲洞,表示有病蟲害在危害它,在跟你求救了。」像是照顧自己孩子般的細心呵護,王俊國熱烈談起眼前的各類種苗時,儘管臉上揮著汗,眼睛卻閃著光。
建置溫室氣候影響降至最低
今年才28歲的王俊國,13歲開始就常跟著爸爸到田間,大人忙著農事,幾個小孩就在一旁跟著抓福壽螺、幫忙撒肥料當遊戲玩耍。從高職到大學,一路都是念農業相關科系,「倒也不是什麼立志從農那種偉大志向,就只是挑來挑去不知道要念什麼,就選了農業這個至少不會餓死的科系。」他笑著說。
「至少不會餓死」是玩笑話,他認為民以食為天,農業是不會被淘汰的行業。但他成長以來看著父母務農「靠天吃飯」的風險,了解農民沒本錢跟上天對賭,所以在服完兵役確定要從事育苗農業後,即評估規劃建置溫室,要將氣候等影響因素降至最低,期能穩定生產;再者考慮到農村人力老化問題嚴重,也積極讓農事機械化、自動化。
當然一開始資金是個大問題,只能靠長輩協助與貸款而來,「第一筆就需投入上千萬,怕不怕?當然很害怕啊,怕借來的錢會血本無歸。」王俊國說:「但溫室是必要的,而一部機械可抵好幾個人力,要不要做?我認為必須做。」
機械化、電腦化作物產量穩定
目前他在屏東萬丹的育苗場面積有9分地,育苗以蔬菜為主,十字花科苗量最多,番茄、茄子和辣椒也為數不少。剛開始育出的種苗因為不具知名度,農民不敢種。賣不出去他就先拿給爸爸試種,等農民確認品種良好也適合當地種植後,才漸漸打開穩定通路。
他也運用電腦化,統計分析銷售細項,並掌握時程以便能育對苗,即時搶下市場。更協助農民做統計規劃與風險評估,「看到他們透過建議而讓作物能穩定生產,滿臉笑容再來跟我買苗,就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有成就感,那利潤呢?「我其實到第三年才開始有賺錢,只是我不擔心通路,因為有好的品種,農民自然會再來,但還是要兢兢業業,確保每一個環節不出差錯。」目前他的育苗場獲利穩定,年收入更已晉升「百萬農青」行列。對於未來的規劃,他期望能引入休閒農業,讓苗場不只是務農,還能導入休閒及生活。
「當初我就認為農業要賺錢是可行的,因為家裡就是靠農業養大我們四個孩子。」王俊國說,只是要審慎評估,審視自己的從農條件,也可從小規模做起。而當你確定投入農業後,就有責任要將它做到最好。
面對農損繼續下田去
育苗能以溫室阻擋大部分天災的侵襲,但是像稻田這種無法幫它加蓋的作物呢?
另一個場景,同樣是在烈日下的屏東,大型割稻機正轟隆隆地在田間來回穿梭著。不見豐收的喜悅,反而感受到農民臉上對於時間的緊迫壓力。
原來,捱過大半年乾旱,好不容易盼到梅雨季期望天降甘霖,沒想到這雨一下,就是連續一整個星期的豪大雨,反而造成不小的農損。青農陳安茂邊指揮著割稻機邊說:「氣象預報明天又要下大雨了,趁這兩天放晴趕緊搶收,避免損失擴大。」
「看天吃飯」的無奈,是沒法跟老天爺抗議的,心疼過後,還是雨鞋套上、繼續下田去。陳安茂淡然地說:「這其實只算得上我從農這一路走來的小挫折而已。」
將機械化引進農業生產
68年次的陳安茂,原本過的是每天加班、沒日沒夜的典型工程師生活,6年前決定轉換跑道回鄉「從農開始」。毫無經驗與農業知識的他一切必須從零做起,於是從參加農改場的「漂鳥體驗營」開始,努力地學習農業知識、虛心請教前輩與專家、不斷地調整生產技術,為了節省人力而將機械化引進農業生產。
只是,這一路的挫折與考驗沒少過。他主要生產作物是稻米及紅豆,一開始連續兩年在收成前都遇到風災、接著紅豆因為大雨倒伏、再下一年稻米因為淹水也全面倒伏、今年稻米夠強壯耐得住連續梅雨的侵襲沒有倒伏,卻又意外地穗上發芽……
而當初為了購置農機設備,資金不足只能貸款因應,但因為在有限的資金運用下要負擔立即性的攤提還款,再加上天災常讓幾個月的心血損失大半,這些都是他極大的壓力與負擔。陳安茂說,當時為因應每月貸款,有時生活都快出問題時,「種田歹賺呷」這句話就會閃過腦海,「為什麼要讓自己這麼累?」他問過自己無數次這問題。但是,他終究沒有退縮,還越挫越勇。
「我爭的是一口氣,肩上的責任也讓我只能往前進,更相信只要堅持就能熬過去。」於是他取得「小地主大佃農」資格擴大耕種面積,也運用自身機械工程專長,自行改裝各式農機裝置,用最少的資金與人力,獲得最大效益。例如他將噴藥車改裝成施肥車,將以往需以人力施肥的效率最少提升5倍;也自製拖板車,大幅減少農機移動時間;更率先使用紅豆播種機,播種完後不需灌溉即可發芽,可免使用除草劑,提高品質。
建立品牌直接面對消費者
現在他共種植12公頃的農地,靠著全面機械化,平時他一個人就可以搞定農務,只有少數像是補秧苗、產品分裝時才需請臨時工幫忙。除了節省成本提高耕種效率之外,也積極取得產銷履歷等,透過驗證與高品質產品,培養信任度高的回購客戶,更建立自有品牌,透過網站等行銷,直接面對消費者。
除此之外,他並找了理念相同的農友籌組雜糧產銷班,帶領班員取得產銷履歷等認證,「農業不能單打獨鬥,組產銷班可以合購相關資材降低成本,並且能互相配合,穩定市場供貨,共同打出知名度。」
現在,身為第一屆百大青農的陳安茂所成立的農場年收破百萬,農場內以無毒安全生產的優良產品也深受市場肯定,他的堅持與努力總算是結成了甜美果實。而一家人能一同努力、相互陪伴,則是他回到家鄉務農後,感到最幸福的事。
只是身為過來人的他,還是語重心長地叮嚀想要務農的青年:「很多年輕人抱著過度浪漫的想法要來從農,然而,各種挫折才是你可能經歷的現實。你要確實想清楚、並且做好從農專業準備,否則不要輕易踏入。」
提高產能與品質才能獲得豐厚收入
俗語說,百般武藝,不如鋤頭落地。不少年輕人願意回歸鄉野,想要能踏實地踩在土地上,體驗真正的「耕耘與收穫」。然而,這是一門需要投入高度管理的產業,要有專注經營的毅力、要能改良作物栽培方式並提高產能與品質者,才可能獲得豐厚的收入。
而青年若只是因為浪漫想像,或受一時潮流跟風所吸引回鄉務農,那恐怕需要更多受挫的心理準備才行。因為,農業真的沒有你想的那樣浪漫。
撰文、攝影:戴靜宜
然而,有收入才有理想、有前景才有希望,這是現實到底的問題。
務農,到底是老一輩常說的「種田『歹賺呷』」?
還是,只要有心有毅力,百萬年薪不是夢?
生意盎然、規劃完善的偌大溫室育苗場內,青農王俊國正低頭仔細地逐一檢視他所培育的植株,進行他每天例行的巡視工作。
「植物它很誠實不會騙你,會清楚告訴你它發生什麼事。」翻開植株葉片他接著說:「這一株顏色變黃了,是在說它餓了,這一株有蟲洞,表示有病蟲害在危害它,在跟你求救了。」像是照顧自己孩子般的細心呵護,王俊國熱烈談起眼前的各類種苗時,儘管臉上揮著汗,眼睛卻閃著光。
建置溫室氣候影響降至最低
今年才28歲的王俊國,13歲開始就常跟著爸爸到田間,大人忙著農事,幾個小孩就在一旁跟著抓福壽螺、幫忙撒肥料當遊戲玩耍。從高職到大學,一路都是念農業相關科系,「倒也不是什麼立志從農那種偉大志向,就只是挑來挑去不知道要念什麼,就選了農業這個至少不會餓死的科系。」他笑著說。
「至少不會餓死」是玩笑話,他認為民以食為天,農業是不會被淘汰的行業。但他成長以來看著父母務農「靠天吃飯」的風險,了解農民沒本錢跟上天對賭,所以在服完兵役確定要從事育苗農業後,即評估規劃建置溫室,要將氣候等影響因素降至最低,期能穩定生產;再者考慮到農村人力老化問題嚴重,也積極讓農事機械化、自動化。
當然一開始資金是個大問題,只能靠長輩協助與貸款而來,「第一筆就需投入上千萬,怕不怕?當然很害怕啊,怕借來的錢會血本無歸。」王俊國說:「但溫室是必要的,而一部機械可抵好幾個人力,要不要做?我認為必須做。」
機械化、電腦化作物產量穩定
目前他在屏東萬丹的育苗場面積有9分地,育苗以蔬菜為主,十字花科苗量最多,番茄、茄子和辣椒也為數不少。剛開始育出的種苗因為不具知名度,農民不敢種。賣不出去他就先拿給爸爸試種,等農民確認品種良好也適合當地種植後,才漸漸打開穩定通路。
他也運用電腦化,統計分析銷售細項,並掌握時程以便能育對苗,即時搶下市場。更協助農民做統計規劃與風險評估,「看到他們透過建議而讓作物能穩定生產,滿臉笑容再來跟我買苗,就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有成就感,那利潤呢?「我其實到第三年才開始有賺錢,只是我不擔心通路,因為有好的品種,農民自然會再來,但還是要兢兢業業,確保每一個環節不出差錯。」目前他的育苗場獲利穩定,年收入更已晉升「百萬農青」行列。對於未來的規劃,他期望能引入休閒農業,讓苗場不只是務農,還能導入休閒及生活。
「當初我就認為農業要賺錢是可行的,因為家裡就是靠農業養大我們四個孩子。」王俊國說,只是要審慎評估,審視自己的從農條件,也可從小規模做起。而當你確定投入農業後,就有責任要將它做到最好。
面對農損繼續下田去
育苗能以溫室阻擋大部分天災的侵襲,但是像稻田這種無法幫它加蓋的作物呢?
另一個場景,同樣是在烈日下的屏東,大型割稻機正轟隆隆地在田間來回穿梭著。不見豐收的喜悅,反而感受到農民臉上對於時間的緊迫壓力。
原來,捱過大半年乾旱,好不容易盼到梅雨季期望天降甘霖,沒想到這雨一下,就是連續一整個星期的豪大雨,反而造成不小的農損。青農陳安茂邊指揮著割稻機邊說:「氣象預報明天又要下大雨了,趁這兩天放晴趕緊搶收,避免損失擴大。」
「看天吃飯」的無奈,是沒法跟老天爺抗議的,心疼過後,還是雨鞋套上、繼續下田去。陳安茂淡然地說:「這其實只算得上我從農這一路走來的小挫折而已。」
將機械化引進農業生產
68年次的陳安茂,原本過的是每天加班、沒日沒夜的典型工程師生活,6年前決定轉換跑道回鄉「從農開始」。毫無經驗與農業知識的他一切必須從零做起,於是從參加農改場的「漂鳥體驗營」開始,努力地學習農業知識、虛心請教前輩與專家、不斷地調整生產技術,為了節省人力而將機械化引進農業生產。
只是,這一路的挫折與考驗沒少過。他主要生產作物是稻米及紅豆,一開始連續兩年在收成前都遇到風災、接著紅豆因為大雨倒伏、再下一年稻米因為淹水也全面倒伏、今年稻米夠強壯耐得住連續梅雨的侵襲沒有倒伏,卻又意外地穗上發芽……
而當初為了購置農機設備,資金不足只能貸款因應,但因為在有限的資金運用下要負擔立即性的攤提還款,再加上天災常讓幾個月的心血損失大半,這些都是他極大的壓力與負擔。陳安茂說,當時為因應每月貸款,有時生活都快出問題時,「種田歹賺呷」這句話就會閃過腦海,「為什麼要讓自己這麼累?」他問過自己無數次這問題。但是,他終究沒有退縮,還越挫越勇。
「我爭的是一口氣,肩上的責任也讓我只能往前進,更相信只要堅持就能熬過去。」於是他取得「小地主大佃農」資格擴大耕種面積,也運用自身機械工程專長,自行改裝各式農機裝置,用最少的資金與人力,獲得最大效益。例如他將噴藥車改裝成施肥車,將以往需以人力施肥的效率最少提升5倍;也自製拖板車,大幅減少農機移動時間;更率先使用紅豆播種機,播種完後不需灌溉即可發芽,可免使用除草劑,提高品質。
建立品牌直接面對消費者
現在他共種植12公頃的農地,靠著全面機械化,平時他一個人就可以搞定農務,只有少數像是補秧苗、產品分裝時才需請臨時工幫忙。除了節省成本提高耕種效率之外,也積極取得產銷履歷等,透過驗證與高品質產品,培養信任度高的回購客戶,更建立自有品牌,透過網站等行銷,直接面對消費者。
除此之外,他並找了理念相同的農友籌組雜糧產銷班,帶領班員取得產銷履歷等認證,「農業不能單打獨鬥,組產銷班可以合購相關資材降低成本,並且能互相配合,穩定市場供貨,共同打出知名度。」
現在,身為第一屆百大青農的陳安茂所成立的農場年收破百萬,農場內以無毒安全生產的優良產品也深受市場肯定,他的堅持與努力總算是結成了甜美果實。而一家人能一同努力、相互陪伴,則是他回到家鄉務農後,感到最幸福的事。
只是身為過來人的他,還是語重心長地叮嚀想要務農的青年:「很多年輕人抱著過度浪漫的想法要來從農,然而,各種挫折才是你可能經歷的現實。你要確實想清楚、並且做好從農專業準備,否則不要輕易踏入。」
提高產能與品質才能獲得豐厚收入
俗語說,百般武藝,不如鋤頭落地。不少年輕人願意回歸鄉野,想要能踏實地踩在土地上,體驗真正的「耕耘與收穫」。然而,這是一門需要投入高度管理的產業,要有專注經營的毅力、要能改良作物栽培方式並提高產能與品質者,才可能獲得豐厚的收入。
而青年若只是因為浪漫想像,或受一時潮流跟風所吸引回鄉務農,那恐怕需要更多受挫的心理準備才行。因為,農業真的沒有你想的那樣浪漫。
撰文、攝影:戴靜宜
上一篇
果。達人 青梅 甲仙的精華
下一篇
踏上回鄉的路 有機農友陳欽爐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4%
我喜歡:34%
很實用:5%
夠新奇:5%
普普啦:2%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6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4/09
GOOD
翔翔(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5/06/16
GOOD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9/20
很好
陳*智(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9/18
很好
油膩(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9/17
很好
陳*雅(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9/14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