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芭樂界的快樂帝王-高雄市大社區果樹產銷班第9班
刊登日:106/05/15
11,310
「帝王芭樂」外形較珍珠芭樂大,果皮略皺,不甚平整,呈青綠色,泛著微金和霧白光澤,果肉厚實,甜度和脆度比其他品種的芭樂高,吞嚥後甚至會回甘,加上儲藏期長,一年兩季,每斤要價120元,一顆往往上百元,卻仍在市場上一鳴驚人。冬天日夜溫差大,芭樂生長期比夏天長,養分充裕,肉質尤其細膩,現在正是產季品嚐的大好時機。
芭樂界的「帝王」 好吃但是難照顧
班長劉建明走入芭樂園,順手捻下一根果梗,對著天空瞇眼觀看,果梗共三根枝條,中央直立的最粗,兩邊較細且傾斜45度,像極了振臂高呼的人,他又望向下方花瓣萎謝後的圓形花苞,圓周的部分猶有花蕊,壯似皇冠,「帝王芭樂」的命名就是這麼來的。劉建明說:「事實證明它的確生長旺盛,壽命比其他品種長,可是抗病性弱,如果粗放,或像我一開始沒經驗,10顆裡大概只有3成可賣、7成爛果。
所以要把它當小嬰兒看待,用心呵護它,它的回饋你會看得見。」民國77年,鳳山試驗所將珍珠芭樂和無籽芭樂雜交,選育成「帝王芭樂」,四處尋找試驗農場,但帝王芭樂存活率低,鮮少人敢冒此風險,紛紛戲稱:「以前都是農夫淘汰芭樂,現在唯獨帝王可以淘汰農夫」。劉建明卻一口答應,花費5年時間,導入田間管理方法,將芭樂樹的枝條刻意修剪成輻射狀,盡量讓每顆果實都有機會接觸陽光。芭樂採收後,還得撿拾地面枝葉,絞碎並混合泥土,充當有機肥,減輕真菌性病蟲害的發生機率。也利用奶粉、黑糖、米糠、魚精、海草精、微生物酵素等原料,調製出最利於芭樂生長的配方,由上往下撒,再由下往上噴,來來回回3千多次,劉建明比喻:「就像女人擦粉一樣,要均勻才會漂亮。另以蝦蟹殼粉降低根部蟲害,且加入棕櫚灰作為天然鉀來源。當果實長到貢丸
大小,要替它穿上保利龍及塑膠兩層套袋,內層具保溼、透氣效果,外層防止病蟲害及農藥汙染。一一克服果酸高、纖維粗和病蟲害等問題,終於培育出頂級帝王芭樂。初期和鳳山試驗所合作舉辦試吃活動,不管哪個年齡層,每一回都是帝王芭樂被全數索光。
芭樂達人劉建明 栽培史等同臺灣芭樂演進史
芭樂原產於南美洲,秘魯至墨西哥一帶,隨歐洲人航海路線傳到東方,適應力強,17世紀即普及亞州各國的熱帶地區。中國人見其籽多,命名番石榴。300年前的臺灣已到處都有番石榴蹤跡,一說荷蘭人自爪哇帶入,一說為明鄭時期中國移民渡海攜來。不過,縱覽清代官員和文人的著作,竟口徑一致的描述它充滿異味:「其氣臭甚」、「味臭澀口」、「臭不可耐」,連日本時期來臺進行人類學研究的伊能嘉矩亦在日記中記載蕃人以「雞屎」稱呼芭樂,聽起來簡直像現在的「榴槤」。民國50年以前,民間零星栽種的皆屬果實小、產量低的野生種,至民國65年期間,野生改良種如中山月拔、梨仔拔、白拔、大蒂頭等,逐漸取代野生種。民國65前後,南部農民引進「泰國芭樂」,每顆重達1公斤以上,掀起風潮,泰國芭樂雖大卻無味,民國71年左右農民選育出「世紀芭樂」,民國80年前後,「珍珠芭樂」、「水晶芭樂」相繼問世,珍珠芭樂抗病強、產量高、又比土芭樂耐運輸,目前已佔國內市場8、9成。珍珠芭樂的發源地就在高雄大社,劉建明是高雄大社果樹產銷班第9班的班長,人稱「芭樂達人」,家族世代種蕉,繼承家業後發現銷日價格果農難以左右,故而轉種芭樂,至今逾30年,自己的栽培史就是前述臺灣番石榴的演進史。但從香蕉到芭樂,並非一帆風順,起初無法掌握芭樂的來花技巧,產期調節拿捏不當,將芭樂運至零售市場時,價格總在崩盤邊緣。只好同時種植花胡瓜、大胡瓜、絲瓜、辣椒等短期作物貼補,曾經載滿一卡車的花胡瓜到屏東販售,空車返回只賺300元,卻開心地吹口哨:「感覺得救了,終於有飯吃。」所以當他又出資16萬元,購入2千顆珍珠芭樂種苗時,省吃儉用的父親一度氣急敗壞。不過,珍珠芭樂逐漸成為主流商品,替劉建明賺進第一桶金,也因為擁有這些基礎,使他更敢挑戰後來的帝王芭樂。
品質+信用 人性化管理提升芭樂品質
芭樂只要修枝就會萌芽開花,農民可藉此錯開產期,維持價格穩定,但天災一來,卻還是會有價崩的現象,例如民國89年3月的芭樂滯銷事件就與前一年的八八水災密切相關,產地價慘跌到每公斤兩元,政府只好啟動保價收購,將次級品作為綠肥或養豬。
芭樂好種但難顧,投入的人不斷增加,產量雖然擴張,品質卻參差不齊。所以民國87年,配合農委會產銷合一的方向,劉建明和另外9位農人組織「高雄大社果樹產銷班第9班」,一人出資13萬,募得130萬後建設集貨場,起初只有50坪,慢慢擴大到100坪面積,班員也漸漸成長至25人,現在包括6位返鄉青年。產期內,班員們每天凌晨3、4點出門採收,早上7、8人將芭樂聚於集貨場,除以外觀、重量分級之外,更增添甜度抽檢的標準,劉建明稱此制度為「雙軌制」,這樣的設計全為在共選共寄的前提下,激發班員互相競合,一起提振風味和口感。集貨場的壁面高懸著班員們共同發想的「對聯」,上聯:「品質為生產之基石」,下聯:「信用為行銷之後盾」,劉建明解釋:「基石就是石頭,是穩定且不變的,象徵我們對品質的要求;後盾則是強而有力的支援。」他認為唯有如此,才能達成橫批:「產銷合一,快樂無比」。劉建明強調產銷班要長期經營,不能強逼,所以他採取「人性化管理」,釐清問題後,先思考如何創造誘因,最簡單的例子是「班公約」第8條:「出席班會者,由班基金付出席費500元整。」藉此養成班員參與的習慣。
以芭樂會友 各國紛紛來取經
因此,甫成立的第2年,第9班就被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評為「番石榴產業整合示範班」,同年參加高屏地區農業產銷班行銷暨農產品競賽,榮獲第2名;民國89年通過吉園圃認證。民國94年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選為生產履歷重點班;前年通過產銷履歷認證,104年又入圍優良產銷班。但獎項和報導對劉建明來說,都僅僅是幫助芭樂銷售的方法,他更珍惜人與人的互動,他始終記得在網路還不甚發達的年代,一名老人竟從臺南市山上區找到大社,就只為請教劉建明和芭樂栽培有關的3個問題,後來他們成了忘年之交,長者去世前甚至叮囑兒子,若在芭樂耕種上有任何狀況,就去找劉建明。多年來,英國、美國、日本、韓國、中國、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史瓦濟蘭等國的農業團也絡繹不絕的到果園觀摩取經。即使忙得不可開交,劉建明依然活力十足、笑容滿面,祕訣或許就在他的芭樂園裡,冬日暖陽下,一顆顆碩大芭樂懸藏在枝葉內,湊近細看,套袋上印著:「樂吧!芭樂!」
高雄大社果樹產銷班第9班(芭樂)
班長:劉建明
地址:高雄市大社區旗楠路 18 號
電話:0936-255-676
採訪/林劭璚 攝影/林佑璁
芭樂界的「帝王」 好吃但是難照顧
班長劉建明走入芭樂園,順手捻下一根果梗,對著天空瞇眼觀看,果梗共三根枝條,中央直立的最粗,兩邊較細且傾斜45度,像極了振臂高呼的人,他又望向下方花瓣萎謝後的圓形花苞,圓周的部分猶有花蕊,壯似皇冠,「帝王芭樂」的命名就是這麼來的。劉建明說:「事實證明它的確生長旺盛,壽命比其他品種長,可是抗病性弱,如果粗放,或像我一開始沒經驗,10顆裡大概只有3成可賣、7成爛果。
所以要把它當小嬰兒看待,用心呵護它,它的回饋你會看得見。」民國77年,鳳山試驗所將珍珠芭樂和無籽芭樂雜交,選育成「帝王芭樂」,四處尋找試驗農場,但帝王芭樂存活率低,鮮少人敢冒此風險,紛紛戲稱:「以前都是農夫淘汰芭樂,現在唯獨帝王可以淘汰農夫」。劉建明卻一口答應,花費5年時間,導入田間管理方法,將芭樂樹的枝條刻意修剪成輻射狀,盡量讓每顆果實都有機會接觸陽光。芭樂採收後,還得撿拾地面枝葉,絞碎並混合泥土,充當有機肥,減輕真菌性病蟲害的發生機率。也利用奶粉、黑糖、米糠、魚精、海草精、微生物酵素等原料,調製出最利於芭樂生長的配方,由上往下撒,再由下往上噴,來來回回3千多次,劉建明比喻:「就像女人擦粉一樣,要均勻才會漂亮。另以蝦蟹殼粉降低根部蟲害,且加入棕櫚灰作為天然鉀來源。當果實長到貢丸
大小,要替它穿上保利龍及塑膠兩層套袋,內層具保溼、透氣效果,外層防止病蟲害及農藥汙染。一一克服果酸高、纖維粗和病蟲害等問題,終於培育出頂級帝王芭樂。初期和鳳山試驗所合作舉辦試吃活動,不管哪個年齡層,每一回都是帝王芭樂被全數索光。
芭樂達人劉建明 栽培史等同臺灣芭樂演進史
芭樂原產於南美洲,秘魯至墨西哥一帶,隨歐洲人航海路線傳到東方,適應力強,17世紀即普及亞州各國的熱帶地區。中國人見其籽多,命名番石榴。300年前的臺灣已到處都有番石榴蹤跡,一說荷蘭人自爪哇帶入,一說為明鄭時期中國移民渡海攜來。不過,縱覽清代官員和文人的著作,竟口徑一致的描述它充滿異味:「其氣臭甚」、「味臭澀口」、「臭不可耐」,連日本時期來臺進行人類學研究的伊能嘉矩亦在日記中記載蕃人以「雞屎」稱呼芭樂,聽起來簡直像現在的「榴槤」。民國50年以前,民間零星栽種的皆屬果實小、產量低的野生種,至民國65年期間,野生改良種如中山月拔、梨仔拔、白拔、大蒂頭等,逐漸取代野生種。民國65前後,南部農民引進「泰國芭樂」,每顆重達1公斤以上,掀起風潮,泰國芭樂雖大卻無味,民國71年左右農民選育出「世紀芭樂」,民國80年前後,「珍珠芭樂」、「水晶芭樂」相繼問世,珍珠芭樂抗病強、產量高、又比土芭樂耐運輸,目前已佔國內市場8、9成。珍珠芭樂的發源地就在高雄大社,劉建明是高雄大社果樹產銷班第9班的班長,人稱「芭樂達人」,家族世代種蕉,繼承家業後發現銷日價格果農難以左右,故而轉種芭樂,至今逾30年,自己的栽培史就是前述臺灣番石榴的演進史。但從香蕉到芭樂,並非一帆風順,起初無法掌握芭樂的來花技巧,產期調節拿捏不當,將芭樂運至零售市場時,價格總在崩盤邊緣。只好同時種植花胡瓜、大胡瓜、絲瓜、辣椒等短期作物貼補,曾經載滿一卡車的花胡瓜到屏東販售,空車返回只賺300元,卻開心地吹口哨:「感覺得救了,終於有飯吃。」所以當他又出資16萬元,購入2千顆珍珠芭樂種苗時,省吃儉用的父親一度氣急敗壞。不過,珍珠芭樂逐漸成為主流商品,替劉建明賺進第一桶金,也因為擁有這些基礎,使他更敢挑戰後來的帝王芭樂。
品質+信用 人性化管理提升芭樂品質
芭樂只要修枝就會萌芽開花,農民可藉此錯開產期,維持價格穩定,但天災一來,卻還是會有價崩的現象,例如民國89年3月的芭樂滯銷事件就與前一年的八八水災密切相關,產地價慘跌到每公斤兩元,政府只好啟動保價收購,將次級品作為綠肥或養豬。
芭樂好種但難顧,投入的人不斷增加,產量雖然擴張,品質卻參差不齊。所以民國87年,配合農委會產銷合一的方向,劉建明和另外9位農人組織「高雄大社果樹產銷班第9班」,一人出資13萬,募得130萬後建設集貨場,起初只有50坪,慢慢擴大到100坪面積,班員也漸漸成長至25人,現在包括6位返鄉青年。產期內,班員們每天凌晨3、4點出門採收,早上7、8人將芭樂聚於集貨場,除以外觀、重量分級之外,更增添甜度抽檢的標準,劉建明稱此制度為「雙軌制」,這樣的設計全為在共選共寄的前提下,激發班員互相競合,一起提振風味和口感。集貨場的壁面高懸著班員們共同發想的「對聯」,上聯:「品質為生產之基石」,下聯:「信用為行銷之後盾」,劉建明解釋:「基石就是石頭,是穩定且不變的,象徵我們對品質的要求;後盾則是強而有力的支援。」他認為唯有如此,才能達成橫批:「產銷合一,快樂無比」。劉建明強調產銷班要長期經營,不能強逼,所以他採取「人性化管理」,釐清問題後,先思考如何創造誘因,最簡單的例子是「班公約」第8條:「出席班會者,由班基金付出席費500元整。」藉此養成班員參與的習慣。
以芭樂會友 各國紛紛來取經
因此,甫成立的第2年,第9班就被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評為「番石榴產業整合示範班」,同年參加高屏地區農業產銷班行銷暨農產品競賽,榮獲第2名;民國89年通過吉園圃認證。民國94年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選為生產履歷重點班;前年通過產銷履歷認證,104年又入圍優良產銷班。但獎項和報導對劉建明來說,都僅僅是幫助芭樂銷售的方法,他更珍惜人與人的互動,他始終記得在網路還不甚發達的年代,一名老人竟從臺南市山上區找到大社,就只為請教劉建明和芭樂栽培有關的3個問題,後來他們成了忘年之交,長者去世前甚至叮囑兒子,若在芭樂耕種上有任何狀況,就去找劉建明。多年來,英國、美國、日本、韓國、中國、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史瓦濟蘭等國的農業團也絡繹不絕的到果園觀摩取經。即使忙得不可開交,劉建明依然活力十足、笑容滿面,祕訣或許就在他的芭樂園裡,冬日暖陽下,一顆顆碩大芭樂懸藏在枝葉內,湊近細看,套袋上印著:「樂吧!芭樂!」
高雄大社果樹產銷班第9班(芭樂)
班長:劉建明
地址:高雄市大社區旗楠路 18 號
電話:0936-255-676
採訪/林劭璚 攝影/林佑璁
上一篇
有機茶廠的見證者黃慶島
下一篇
打造頂級洋香瓜的青年農夫 王禎傑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6%
我喜歡:32%
很實用:11%
夠新奇:7%
普普啦: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3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哈妹(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03
好~
農禪老農(入門級會員)發表於 106/07/08
謝謝分享,請問開花後果落的原因?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6/02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