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堅持原味主義的香椿伯-李衍森
刊登日:106/07/31
967
我一直以來都很嚮往兒時的生活方式與淳樸的鄉村環境,那種平實淡然、自給自足的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的。」香椿伯一邊喝著自家的扁桃斑鳩菊茶,一邊道出心內話。香椿伯對於生活的願景確實是許多人所嚮往與追尋的人生目標。
與香椿美麗的邂逅
李衍森,人稱香椿伯,20多年前與太太定居於桃園從事紡織業,然而因當時臺灣的紡織業逐漸沒落,家中土地被高鐵公司收購,在某次因緣際會下,李衍森來到臺東縣東河鄉隆昌村探望親戚,意外發現位於都蘭山腳下的一塊沃土,由於周圍環境優美,因而萌生在此處扎根的念頭,這也開啟李衍森的務農之路。剛來到東河鄉的李衍森人生地不熟,擁有一甲地的他卻不知道臺東適合栽培哪些農作物。在親朋好友的建議下,首先來到臺東區農業改良場學習有機栽培以及特用作物的相關課程,在學習的過程中,得知臺東在日據時期就是特用作物的專區,擁有許多稀有的藥草特有種原。在多種特用作物中,李衍森特別看中屬於楝科的多年生落葉喬木-香椿,他認為香椿是種風味特殊且非常營養、對人體健康有許多好處的作物,其生長所需環境與所在的土地相符,因此開始自行栽培,結果一種就是十幾年,與香椿的情感越來越深厚,在掌握香椿的栽培要領後,生產量也趨於穩定,漸漸打開了知名度,也博得了「香椿伯」的名號。
自然農法的實踐
香椿伯對於田間的管理很有主見,堅持以最自然的方式耕種,絕不使用任何的農藥,也幾乎不購買外面的有機肥來施肥,而是自行製作堆肥與液肥,確保田區完全乾淨無毒,更提出「天下萬物皆有用」的論述,認為任何植物或生物皆有可取之處,如在田區的雜草並非完全根除,反而有一些小區塊長的特別茂盛,香椿伯表示:「有些雜草非常營養,只要不要妨礙香椿的生長,就可以留下來當作堆肥的原料,甚至會選個小區塊栽培這些雜草,這樣我就有源源不絕的堆肥原料。」事實上,李衍森的栽種方式受父親影響深遠,回憶起小時候在田裡幫忙時,看見父親在田間勤勞工作、汗流浹背的背影,以及那股絕不噴農藥的堅持,因而被深深的感動,不僅心裡贊同父親的做法,也將父親的理念延續下去。
然而,自然農法的實踐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由於鄰近的農民大多數行慣行農法多年,因此一開始香椿伯的栽培方式並沒有受到鄰近農民的支持及認同。秉持著不放棄的精神,努力研究草生栽培及觀察生態與環境的微變化,讓香椿扎下的根越來越深,不斷成長與茁壯。同時也申請通過了寶島有機驗證,與消費者建立良好的信賴關係。香椿伯的堅持與努力逐漸被認同,鄰近農民使用農藥的頻率與劑量明顯減少,除紓緩土地的負荷與降低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外,更促進生態系的多元發展及食物鏈的平衡。
農業技術家庭的推廣者
「一甲地可養活一家人」香椿伯說的是早期農業技術家庭自給自足的概念。即便現今工業發達,以機器代替勞力已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但上一代所下來的傳統技術卻不能白白的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之中,老祖宗的智慧與技藝是無可取代的至寶,香椿伯不斷強調農業技術家庭的重要性。所謂農業技術家庭即是以家庭為獨立的技術生產單位,而家庭中的成員各有其獨特的農業技術與分工,例如奶奶有獨門的醃漬技術,爺爺是栽培果樹的達人,母親擅於成本分析與理財,父親人脈廣、主打實體行銷通路,這樣基本上已算是完善的農業技術家庭結構,如果再加入新生代的創意巧思與廣告品牌行銷,其產品的產值必然能快速提升,更具發展潛能與商機,不僅能促使青年回鄉務農,也可經由共同努力將臺灣的農產業行銷全世界。
回歸淳樸,發掘原味的美好
「在乾淨的土地上所種出的作物才是最原始的滋味」香椿伯堅信地說道。也因此香椿伯親自研發的所有產品皆以最古老、最傳統的方式製成,盡量不添加任何多餘的材料,以免喧賓奪主而掩蓋食物天然真實的味道。除了種植香椿外,也種植了薑黃、迷迭香、香茅、檸檬、白鶴靈芝等特用作物,不斷開發新產品,朝向多元化發展,希望能讓消費者品嘗更多種作物的原味。未來香椿伯還打算進一步拓展休閒觀光產業與推廣食農教育,與隆昌村的文化作緊密的連結,吸引更多人前來體驗淳樸的鄉村生活及品嘗食物原始的美味。
文圖/詹欽翔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與香椿美麗的邂逅
李衍森,人稱香椿伯,20多年前與太太定居於桃園從事紡織業,然而因當時臺灣的紡織業逐漸沒落,家中土地被高鐵公司收購,在某次因緣際會下,李衍森來到臺東縣東河鄉隆昌村探望親戚,意外發現位於都蘭山腳下的一塊沃土,由於周圍環境優美,因而萌生在此處扎根的念頭,這也開啟李衍森的務農之路。剛來到東河鄉的李衍森人生地不熟,擁有一甲地的他卻不知道臺東適合栽培哪些農作物。在親朋好友的建議下,首先來到臺東區農業改良場學習有機栽培以及特用作物的相關課程,在學習的過程中,得知臺東在日據時期就是特用作物的專區,擁有許多稀有的藥草特有種原。在多種特用作物中,李衍森特別看中屬於楝科的多年生落葉喬木-香椿,他認為香椿是種風味特殊且非常營養、對人體健康有許多好處的作物,其生長所需環境與所在的土地相符,因此開始自行栽培,結果一種就是十幾年,與香椿的情感越來越深厚,在掌握香椿的栽培要領後,生產量也趨於穩定,漸漸打開了知名度,也博得了「香椿伯」的名號。
自然農法的實踐
香椿伯對於田間的管理很有主見,堅持以最自然的方式耕種,絕不使用任何的農藥,也幾乎不購買外面的有機肥來施肥,而是自行製作堆肥與液肥,確保田區完全乾淨無毒,更提出「天下萬物皆有用」的論述,認為任何植物或生物皆有可取之處,如在田區的雜草並非完全根除,反而有一些小區塊長的特別茂盛,香椿伯表示:「有些雜草非常營養,只要不要妨礙香椿的生長,就可以留下來當作堆肥的原料,甚至會選個小區塊栽培這些雜草,這樣我就有源源不絕的堆肥原料。」事實上,李衍森的栽種方式受父親影響深遠,回憶起小時候在田裡幫忙時,看見父親在田間勤勞工作、汗流浹背的背影,以及那股絕不噴農藥的堅持,因而被深深的感動,不僅心裡贊同父親的做法,也將父親的理念延續下去。
然而,自然農法的實踐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由於鄰近的農民大多數行慣行農法多年,因此一開始香椿伯的栽培方式並沒有受到鄰近農民的支持及認同。秉持著不放棄的精神,努力研究草生栽培及觀察生態與環境的微變化,讓香椿扎下的根越來越深,不斷成長與茁壯。同時也申請通過了寶島有機驗證,與消費者建立良好的信賴關係。香椿伯的堅持與努力逐漸被認同,鄰近農民使用農藥的頻率與劑量明顯減少,除紓緩土地的負荷與降低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外,更促進生態系的多元發展及食物鏈的平衡。
農業技術家庭的推廣者
「一甲地可養活一家人」香椿伯說的是早期農業技術家庭自給自足的概念。即便現今工業發達,以機器代替勞力已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但上一代所下來的傳統技術卻不能白白的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之中,老祖宗的智慧與技藝是無可取代的至寶,香椿伯不斷強調農業技術家庭的重要性。所謂農業技術家庭即是以家庭為獨立的技術生產單位,而家庭中的成員各有其獨特的農業技術與分工,例如奶奶有獨門的醃漬技術,爺爺是栽培果樹的達人,母親擅於成本分析與理財,父親人脈廣、主打實體行銷通路,這樣基本上已算是完善的農業技術家庭結構,如果再加入新生代的創意巧思與廣告品牌行銷,其產品的產值必然能快速提升,更具發展潛能與商機,不僅能促使青年回鄉務農,也可經由共同努力將臺灣的農產業行銷全世界。
回歸淳樸,發掘原味的美好
「在乾淨的土地上所種出的作物才是最原始的滋味」香椿伯堅信地說道。也因此香椿伯親自研發的所有產品皆以最古老、最傳統的方式製成,盡量不添加任何多餘的材料,以免喧賓奪主而掩蓋食物天然真實的味道。除了種植香椿外,也種植了薑黃、迷迭香、香茅、檸檬、白鶴靈芝等特用作物,不斷開發新產品,朝向多元化發展,希望能讓消費者品嘗更多種作物的原味。未來香椿伯還打算進一步拓展休閒觀光產業與推廣食農教育,與隆昌村的文化作緊密的連結,吸引更多人前來體驗淳樸的鄉村生活及品嘗食物原始的美味。
文圖/詹欽翔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29%
我喜歡:59%
很實用:5%
夠新奇:5%
普普啦:2%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蘇*嘉(入門級會員)發表於 106/10/14
GOOD
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06
GOOD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02
棒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02
讚
小老媽(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02
GOOD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02
good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02
好
秀瓊(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8/01
好
蕭湘(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31
GOOD
謝齡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31
棒
莊英(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7/31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