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揭開蜜蜂的面紗 雲林縣崙背鄉養蜂產銷班第1班
刊登日:106/10/11
2,381
2016年已進入年中,今年蜂蜜相關的新聞標題,都寫著「蜂蜜產量銳減」、「寒流花期大亂」、「蜂價居高不下,恐創歷年新紀錄」等的重話。「氣候變遷」這四個字,對人類不僅代表物價攀升及消費不便,更深刻地影響蜜蜂的存亡及食物延續性的危機。
原本四月要採收的龍眼蜜,因年初的低溫侵襲而大亂,簡單有力的新聞標題雖可陳述蜂農的慘況,但面對大環境的極度不穩定,實際靠天吃飯的蜂農,大多只有更簡潔的無奈回答:「零!」今年採蜜時節遇大雨,蜜蜂無法外出工作,蜂箱內的蜜成為蜜蜂的食物來源,蜂農收成更少,可預測未來國產蜂蜜的量與價,將持續與消費者的期待背道而馳。而在這瞬息萬變的環境與市場條件下,雲林縣崙背鄉養蜂產銷班第1班如何因應呢?
養蜂產銷班經營策略:兩年一任人人有機會當班長
雲林縣崙背鄉養蜂產銷班第1班成立於民國83年,目前有十多位成員,其中多數為李氏家族成員。回顧崙背鄉客家邵安族的李家第一代,因女兒嫁給養蜂人家,獲知蜂價高到傳說1公斤的蜜可賣1萬元!相較當時1甲地才值1萬元的價格,養蜂是改善家庭經濟的一大利基。經過數十年穩固的蜜蜂繁殖與生產,李家成為專業的養蜂人家,但也因養蜂為世代傳承,與外界較少接觸,以致銷售無門,只能被盤商賤價收購。
十年前,第3代接手養蜂事業及當時為產銷班班長的李岳隆,決定拿回蜂農的銷售主導權,積極配合崙背鄉農會展售以增加曝光度,主動參與農改場的各項學習進修,到公、私部門推廣養蜂知識,建立蜂農與消費者直接的溝通平台,並集合蜂農的共同需求採買養蜂相關產品,以團購的力量降低個體戶的成本,間接拓展產銷班夥伴資源,同時兩年一任鼓勵班員輪流擔任產銷班班長,增加每位蜂農與外界交流的機會,提升蜂農的專業知識與推廣經驗。身為現任一班之長的李文宏,不僅要把蜂養好,還要有實力通過檢驗及參加蜂蜜評選、解決班員疑惑、行銷推廣蜂產品,以及持續學習並與班員分享交流。所費的時間與精力未必能立即反映在銷售成績上,但可以感受到李文宏班長延續著蜜蜂社會性互利互惠的精神,分享知識和資源,用趣味的方式傳遞蜂知識,讓大家在歡笑中了解養蜂的過程與辛勞。
蜜蜂是重要的環境指標,對蜂農而言,養蜂是責任也是艱鉅的考驗。除了要面對氣候變遷、環境汙染,施用農藥對蜜蜂造成的傷害也令人憂心,期許政府倡導農藥減量,或管制上游製造商、鼓勵農民使用短效性的農藥,以免賠了農民的健康也間接殘害到蜜蜂。
蜂蜜是蜂農跟上萬隻蜜蜂的辛勤結晶
「蜜蜂一定要放在野外!」一句理所當然的話,卻是班長李文宏一直以來的養蜂困境。蜜蜂棲息地點難尋,太接近村莊會被抗議、蜜蜂會不小心傷人,因此只能找沒人看管土地,放在野外才不會影響到住家。而採蜜時間長短難料,不易租屋居住,李文宏便當起背包客,到處找地方休息,偶爾窩在大貨車上或豬寮裡,偶爾擠擠小土地公廟,甚至睡在平坦的墓園!可見外出採蜜的克難與不便。過去交通工具貧乏,移蜂多在雲林週邊縣市;第二代有大貨車後,開始往南部跑。移一次蜂箱就是一年的賭注,收成勝敗就此定奪,收不好只能隔年再來一次。移蜂路線不見得每年都是固定的,一般會看前一年的採收量與當年天氣狀況來做調整,數十年下來,李文宏有一套自己的移蜂見解:南部花期早,各家蜂箱集中到南部,蜜蜂容易搶食競爭,從南往北移蜂一次,蜂群就衰弱一次,收成會下降。諸多考量下,李文宏決定不追花,有感於中部氣候條件最適合採蜜,平時蜂箱放在臺西鄉三條崙,採蜜期則移蜂至臺中太平頂仔溪山。
從年頭到年尾,3月有西瓜蜜及柑橘蜜;4月重頭戲是龍眼蜜;5月荔枝蜜;6到12月則視天氣採收百花蜜。一個蜂箱約有兩萬隻蜜蜂,分布在7~8個巢片中,同一個巢片內可能會有幼蟲、即將羽化的幼蟲、蜂蜜及花粉等不同的狀態,必須靠蜂農細心照顧,每天檢查、調整蜂箱排列,讓蜜蜂可以順利地採集與繁殖,採收更多的花蜜。雖然照料方式相同,但每個蜂箱的蜂群特性不同,「採收」便有許多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眉角,必須在不斷操作中體悟。班長在開蜂箱及採蜜的過程中,皆利用煙燻鎮定蜜蜂的情緒,以保護周邊人士避免蜂螫。煙霧繚繞中開蜂箱、取巢片,仍擋不住巢片裡澄黃透明的光芒:「這就是蜂蜜。有些表面形成淺白色的薄膜,是蜜蜂自釀的成熟蜜,就算放上千年也不會壞。」成熟的蜂蜜濃度高、含水量低,因此可以保存很久。一刀劃開蜜片,蜂蜜漫流而下,這麼新鮮香醇的蜂蜜,誰忍得住放它個千百年?當然要趁新鮮品嚐囉!一片片的蜂蜜,入口後香濃甘甜,讓人充滿甜滋滋的幸福感受!
要上市的蜂蜜無法一片片直接食用,蜂農必須從蜂箱中取出蜜量較多的巢片,將蜜片上的蜜蜂全數抖落刷掉,放入空箱內並蓋上濕毛巾,避免蜜蜂再飛回蜜片上,接著由工作人員肩挑兩箱到如同脫水機般的搖蜜機旁。搖蜜機一次可容納8個蜜片,脫蜜時間約10秒,即可將蜜甩到桶內匯集,而後將蜂蜜過濾雜質,再抽至不鏽鋼桶內,採收工作至此告一段落。但這樣的蜂蜜須再送到濃縮場低溫濃縮,去除水分、提高蜂蜜濃度,才可包裝上市,以延長保存期限。
開拓在地蜂產品 創造甘甜以外的蜂滋味
李文宏班長強調,各家蜜蜂養法差異不大,重點在如何行銷,爭取讓人認識的機會。而臺一蜂業養蜂園第三代李岳隆先生與太太林麗娟,十年前便有感人類食不離糖,但攝取過多的人工糖容易造成身體負擔,為了讓消費者正視食的健康,決定以自家蜂蜜為基礎,開創蜂產加工的事業版圖。從民國90年代起,陸續研發出純手工的蜂蜜養生蛋糕、ㄅㄧㄤˋㄅㄧㄤˋ乳酪蛋糕、蜂蜜鮮奶冰淇淋等,以100%純天然龍眼蜜結合崙背在地牛乳,不添加防腐劑及香料,甜而不膩且口齒留香,成為大小朋友最愛的點心。101年更進一步在雲林崙背鎮上開設全臺首間「蜜茶站」,使用天然蜂蜜或蔗糖替代人工果糖,提供全系列飲品100%以蜂蜜調整甜度,讓消費者喝得安心又健康。另外還有蜜蠟護唇膏及喉糖等相關蜂產品,提供消費者多樣選擇。李岳隆深知多數蜂農沒有自有品牌,因此臺一蜂業養蜂園以高於市價的價格向其他蜂農採購,並逐批SGS檢驗合格,在銷售末端持續拓展市場拉動生產鏈,讓蜂農專心顧好品質,蜂產品才可安心上市。
辨別真假蜜,關心蜂環境
在蜂價飆漲的今日,假蜜當真蜜賣的比比皆是,但目前消費者辨識真假蜜的能力有限,除了靠檢驗,消費者可以用透明的容器泡蜂蜜水後搖一搖,瓶身呈現混濁的淡橙色,上層會有綿密的泡泡久久不退,是蜂蜜多醣體的呈現也是真蜜的特性。每批蜂蜜會因當時的天氣影響口感、風味、顏色,每年、每批的蜂蜜都不同,消費者要有正確的認知。愛因斯坦曾說:「如果蜜蜂從地表上消失,人類活不過四年!」一箱箱蜜蜂不只將天地間無形的自然元素匯集成一滴滴有形的蜂蜜,而授粉以延續食物的重責大任更是非蜂不可,人類沒有蜜蜂,將有三分之一的食物從地球上消失,當大家在關注蜜的真假時,希望有更多的人關心蜜蜂的生存環境,還給蜜蜂一個安全的家。
雲林縣崙背鄉養蜂產銷班第1班
班長:李文宏
地址:雲林縣崙背鄉南光路97號
電話:0921-340-843
採訪-攝影/徐于婷
原本四月要採收的龍眼蜜,因年初的低溫侵襲而大亂,簡單有力的新聞標題雖可陳述蜂農的慘況,但面對大環境的極度不穩定,實際靠天吃飯的蜂農,大多只有更簡潔的無奈回答:「零!」今年採蜜時節遇大雨,蜜蜂無法外出工作,蜂箱內的蜜成為蜜蜂的食物來源,蜂農收成更少,可預測未來國產蜂蜜的量與價,將持續與消費者的期待背道而馳。而在這瞬息萬變的環境與市場條件下,雲林縣崙背鄉養蜂產銷班第1班如何因應呢?
養蜂產銷班經營策略:兩年一任人人有機會當班長
雲林縣崙背鄉養蜂產銷班第1班成立於民國83年,目前有十多位成員,其中多數為李氏家族成員。回顧崙背鄉客家邵安族的李家第一代,因女兒嫁給養蜂人家,獲知蜂價高到傳說1公斤的蜜可賣1萬元!相較當時1甲地才值1萬元的價格,養蜂是改善家庭經濟的一大利基。經過數十年穩固的蜜蜂繁殖與生產,李家成為專業的養蜂人家,但也因養蜂為世代傳承,與外界較少接觸,以致銷售無門,只能被盤商賤價收購。
十年前,第3代接手養蜂事業及當時為產銷班班長的李岳隆,決定拿回蜂農的銷售主導權,積極配合崙背鄉農會展售以增加曝光度,主動參與農改場的各項學習進修,到公、私部門推廣養蜂知識,建立蜂農與消費者直接的溝通平台,並集合蜂農的共同需求採買養蜂相關產品,以團購的力量降低個體戶的成本,間接拓展產銷班夥伴資源,同時兩年一任鼓勵班員輪流擔任產銷班班長,增加每位蜂農與外界交流的機會,提升蜂農的專業知識與推廣經驗。身為現任一班之長的李文宏,不僅要把蜂養好,還要有實力通過檢驗及參加蜂蜜評選、解決班員疑惑、行銷推廣蜂產品,以及持續學習並與班員分享交流。所費的時間與精力未必能立即反映在銷售成績上,但可以感受到李文宏班長延續著蜜蜂社會性互利互惠的精神,分享知識和資源,用趣味的方式傳遞蜂知識,讓大家在歡笑中了解養蜂的過程與辛勞。
蜜蜂是重要的環境指標,對蜂農而言,養蜂是責任也是艱鉅的考驗。除了要面對氣候變遷、環境汙染,施用農藥對蜜蜂造成的傷害也令人憂心,期許政府倡導農藥減量,或管制上游製造商、鼓勵農民使用短效性的農藥,以免賠了農民的健康也間接殘害到蜜蜂。
蜂蜜是蜂農跟上萬隻蜜蜂的辛勤結晶
「蜜蜂一定要放在野外!」一句理所當然的話,卻是班長李文宏一直以來的養蜂困境。蜜蜂棲息地點難尋,太接近村莊會被抗議、蜜蜂會不小心傷人,因此只能找沒人看管土地,放在野外才不會影響到住家。而採蜜時間長短難料,不易租屋居住,李文宏便當起背包客,到處找地方休息,偶爾窩在大貨車上或豬寮裡,偶爾擠擠小土地公廟,甚至睡在平坦的墓園!可見外出採蜜的克難與不便。過去交通工具貧乏,移蜂多在雲林週邊縣市;第二代有大貨車後,開始往南部跑。移一次蜂箱就是一年的賭注,收成勝敗就此定奪,收不好只能隔年再來一次。移蜂路線不見得每年都是固定的,一般會看前一年的採收量與當年天氣狀況來做調整,數十年下來,李文宏有一套自己的移蜂見解:南部花期早,各家蜂箱集中到南部,蜜蜂容易搶食競爭,從南往北移蜂一次,蜂群就衰弱一次,收成會下降。諸多考量下,李文宏決定不追花,有感於中部氣候條件最適合採蜜,平時蜂箱放在臺西鄉三條崙,採蜜期則移蜂至臺中太平頂仔溪山。
從年頭到年尾,3月有西瓜蜜及柑橘蜜;4月重頭戲是龍眼蜜;5月荔枝蜜;6到12月則視天氣採收百花蜜。一個蜂箱約有兩萬隻蜜蜂,分布在7~8個巢片中,同一個巢片內可能會有幼蟲、即將羽化的幼蟲、蜂蜜及花粉等不同的狀態,必須靠蜂農細心照顧,每天檢查、調整蜂箱排列,讓蜜蜂可以順利地採集與繁殖,採收更多的花蜜。雖然照料方式相同,但每個蜂箱的蜂群特性不同,「採收」便有許多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眉角,必須在不斷操作中體悟。班長在開蜂箱及採蜜的過程中,皆利用煙燻鎮定蜜蜂的情緒,以保護周邊人士避免蜂螫。煙霧繚繞中開蜂箱、取巢片,仍擋不住巢片裡澄黃透明的光芒:「這就是蜂蜜。有些表面形成淺白色的薄膜,是蜜蜂自釀的成熟蜜,就算放上千年也不會壞。」成熟的蜂蜜濃度高、含水量低,因此可以保存很久。一刀劃開蜜片,蜂蜜漫流而下,這麼新鮮香醇的蜂蜜,誰忍得住放它個千百年?當然要趁新鮮品嚐囉!一片片的蜂蜜,入口後香濃甘甜,讓人充滿甜滋滋的幸福感受!
要上市的蜂蜜無法一片片直接食用,蜂農必須從蜂箱中取出蜜量較多的巢片,將蜜片上的蜜蜂全數抖落刷掉,放入空箱內並蓋上濕毛巾,避免蜜蜂再飛回蜜片上,接著由工作人員肩挑兩箱到如同脫水機般的搖蜜機旁。搖蜜機一次可容納8個蜜片,脫蜜時間約10秒,即可將蜜甩到桶內匯集,而後將蜂蜜過濾雜質,再抽至不鏽鋼桶內,採收工作至此告一段落。但這樣的蜂蜜須再送到濃縮場低溫濃縮,去除水分、提高蜂蜜濃度,才可包裝上市,以延長保存期限。
開拓在地蜂產品 創造甘甜以外的蜂滋味
李文宏班長強調,各家蜜蜂養法差異不大,重點在如何行銷,爭取讓人認識的機會。而臺一蜂業養蜂園第三代李岳隆先生與太太林麗娟,十年前便有感人類食不離糖,但攝取過多的人工糖容易造成身體負擔,為了讓消費者正視食的健康,決定以自家蜂蜜為基礎,開創蜂產加工的事業版圖。從民國90年代起,陸續研發出純手工的蜂蜜養生蛋糕、ㄅㄧㄤˋㄅㄧㄤˋ乳酪蛋糕、蜂蜜鮮奶冰淇淋等,以100%純天然龍眼蜜結合崙背在地牛乳,不添加防腐劑及香料,甜而不膩且口齒留香,成為大小朋友最愛的點心。101年更進一步在雲林崙背鎮上開設全臺首間「蜜茶站」,使用天然蜂蜜或蔗糖替代人工果糖,提供全系列飲品100%以蜂蜜調整甜度,讓消費者喝得安心又健康。另外還有蜜蠟護唇膏及喉糖等相關蜂產品,提供消費者多樣選擇。李岳隆深知多數蜂農沒有自有品牌,因此臺一蜂業養蜂園以高於市價的價格向其他蜂農採購,並逐批SGS檢驗合格,在銷售末端持續拓展市場拉動生產鏈,讓蜂農專心顧好品質,蜂產品才可安心上市。
辨別真假蜜,關心蜂環境
在蜂價飆漲的今日,假蜜當真蜜賣的比比皆是,但目前消費者辨識真假蜜的能力有限,除了靠檢驗,消費者可以用透明的容器泡蜂蜜水後搖一搖,瓶身呈現混濁的淡橙色,上層會有綿密的泡泡久久不退,是蜂蜜多醣體的呈現也是真蜜的特性。每批蜂蜜會因當時的天氣影響口感、風味、顏色,每年、每批的蜂蜜都不同,消費者要有正確的認知。愛因斯坦曾說:「如果蜜蜂從地表上消失,人類活不過四年!」一箱箱蜜蜂不只將天地間無形的自然元素匯集成一滴滴有形的蜂蜜,而授粉以延續食物的重責大任更是非蜂不可,人類沒有蜜蜂,將有三分之一的食物從地球上消失,當大家在關注蜜的真假時,希望有更多的人關心蜜蜂的生存環境,還給蜜蜂一個安全的家。
雲林縣崙背鄉養蜂產銷班第1班
班長:李文宏
地址:雲林縣崙背鄉南光路97號
電話:0921-340-843
採訪-攝影/徐于婷
下一篇
張至程-在傳統中創新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0%
我喜歡:25%
很實用:13%
夠新奇:8%
普普啦: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5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哈妹(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3/10
讚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1/02
GOOD
路人甲(入門級會員)發表於 106/10/28
最廉價勞工是工蜂。
蘇*嘉(入門級會員)發表於 106/10/14
good
森元(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0/14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