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陳瀅淨 小農夫-從雜糧種植中走出自己的人生
刊登日:106/10/16
1,119
若非駕駛座的車窗降了下來並對外揮手示意,真難相信眼前這輛小貨卡的駕駛人竟是個頭嬌小的陳瀅淨,只見她俐落地將方向盤向右一轉,車頭一撇,輪下揚起一陣塵土,直直往農場倉庫奔去。陳瀅淨跳下車後,一口氣地、連珠炮式地說著氣候的劇烈變化如何打亂了栽種日程的安排,延後收成與趕工翻土播種,只求儘快回到常軌。對於一位未滿三十歲的年輕女孩來說,陳瀅淨可是扎扎實實用了將近六年的歲月,仰天俯地地體悟到,務農沒有週末假日且要看天吃飯的辛勞。
農三代返鄉,擔起「顧厝」重責
不同於大多數返鄉從農的青年農民已在城市中繞過一圈、有過數年在其他產業工作的經驗,陳瀅淨2010 年自澎湖科技大學畢業後,沒有對外投過任何一封履歷,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回故鄉臺南麻豆與父親一起從事雜糧種植。陳瀅淨的阿公年輕時即從事雜糧代耕的工作,擁有現在已少見的由省農林廳核發的代耕牌照,她指著倉庫大門對面一大片的文旦果園說道,在過去舉目望去都種滿了紅豆,但隨著臺灣雜糧種植的沒落,這幅景象已不復見。她說,父親那一輩的年輕人往往離鄉後就再也不回來了,農地也因此荒廢,而她父親「就是比較顧厝吧」,所以她的父親在出外工作數年後,因不捨老家還是決定回鄉接手阿公的代耕工。這個「比較顧厝」的個性看來是遺傳給陳瀅淨。她回想還在唸高中時,這個年紀的小孩對未來方向還處在摸索的階段,阿公有日開玩笑地問她未來打算做什麼,她倒也乾脆地回應:「要不然我回來跟你做好了!」阿公聽到這回答則是笑到闔不攏嘴。雖說或許問者無心,答者未必有意,但若干年後陳瀅淨還真的回來務農了。
陳瀅淨的父親除了代耕外,還從事綠肥大豆的種植,全盛時期曾有三、四百甲的雜糧田要管顧。雜糧種植很費人力,尤其她父親堅持不用除草劑,需要大量的人力下田除草。單親且是獨生女的她,雖然在外島唸大學,可只要放長假就會回到麻豆幫忙農活。還沒畢業,陳瀅淨已選擇回鄉務農,促成這個決定的想法是,「就算我出去工作,週末放假
我還是要回家幫忙啊!」與其像在打零工般地幫忙,甚至對農活的認識比請來的阿姨們還淺薄,她將這個決定明確地告訴父親。到了畢業典禮當天,父親特地飛到澎湖當著她的面說:「妳自己要考慮清楚,看妳是要出去食頭路還是回來?」她知道父親不是在給她壓力,因為在教養上父親一向開明自由,僅僅希望她能想清楚,「很多事情都是我決定就好。」但決定了就不要輕易改變。
從包便當做起,逐步掌握農事步驟與技術
大學畢業前,陳瀅淨回家幫忙的農活是買便當、飲料,招呼請來的阿姨們工作與休息,且只要還待在田裡,也必須下田一起工作,「這很重要。」她強調,如果來幫忙的阿姨看到老闆的女兒只會杵在一旁納涼,「她們就會青菜做做。」不過,她多半時間是待在倉庫中將整理好的黃豆分袋包裝。既然畢業後就一肩擔起專職農民的角色,陳瀅淨要處理的就不僅是打雜式的工作。首先,就從學駕駛農機開始。她第一輛上手的農機是農地搬運車,主要是將田裡採收後的黃豆一袋袋搬上貨斗,再運出「脫莢」,因為採收量大,且必須與天候競賽,日日「透早」起來趕工直到晚上,「我已數不清來回幾趟了,根本來不及數。」只記得擔憂隔天老天爺隨時可能變臉,降下大雨的焦急心情。從學開農機、搬運、脫莢再到播種,陳瀅淨一步步學會了雜糧栽種與採收的步驟,也逐漸掌握到,進入每一階段時,該用什麼方式可以更有效率的工作方法。除此之外,關於作物的特性與栽種技術,更是需要學習的功課。陳瀅淨家的雜糧種植主要與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合作,為農改場研發出來的豆類品種進行大量繁殖的工作,以便於有意願從事雜糧種植的農民能買到種子。為確保種源,農改場會派員來指導灌溉與病蟲害等注意事項,而她也常需安排時間到各區農改場進修。當農民來此向她購買種子時,她得充當諮詢窗口,先了解這位農民日後的用途,再向對方推薦合適的品種。
樂觀面對眼前的困難
在學習栽種技術的過程中,陳瀅淨坦言,蟲害防治是最令她困擾的項目,在不使用農藥噴灑的前提下,在栽種期間要四處收集費洛蒙置於田間,儘量降低害蟲的繁殖力,另外,在管理上要做到定時淹水、草要除得乾淨,栽種時間要提早等做法來提升栽種品質,但她有些無奈地說,癥結點「就是卡在人手的問題」,因為這些工作不是機械能夠取代。為了找到足夠的人手,雇工的範圍已從麻豆向外擴散到鹽水甚至更遠一帶,且要專車接送。每逢下半年,還得跟文旦、菱角等作物的採收搶工。陳瀅淨感慨地說,隨著農村人口老化與凋零,雇工的問題愈發嚴重,可是同時,蟲害的防治隨著氣候劇烈變異也愈發困難。防治蟲害、農村缺工與氣候變異,環環相扣緊密聯繫在一起。
農民看天吃飯是宿命,陳瀅淨感受最深的一次是2009 年八八風災來襲,曾文溪水倒灌,泥沙伴著海水沖進她家倉庫,積水退去後仍留下差不多到小腿高度的泥沙,空間與機具的復原耗去了很長一段時間,更遑論冷藏庫大門被沖垮後,辛苦收穫的雜糧全都泡湯。突然降下的天災讓人措手不及,但氣候變異同樣讓農民束手無策,陳瀅淨提到目前靠果樹「賺食」的阿公,因今年酪梨結果率大不如前,可預期的收入將銳減而終日嘆息。她心疼阿公看天吃飯的心酸,但很快恢復心情爽朗地說道:「務農,有時看天,有時看人啦。」
自產自銷,找回自己訂價的主體性
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本土無基因改造的雜糧獲得消費市場的重視,陳瀅淨家的豆類除了供農民做種外,也提供給消費者直接購買。兩年前,她心想阿公種植的酪梨主要是交給盤商,而價格往往由盤商來決定,她希望能取回訂價的自主權,而她手邊既有黃豆、黑豆,若再加上酪梨,產品多元,應該足以架設網站自行銷售。陳瀅淨在朋友的建議下,先是設立部落格發表文章,再加入與小農商品相關的臉書社團推銷產品,等到累積了一些知名度後,她的朋友看到她的用心與努力,甚至主動默默地為她架設好網站,而她也正式打出「小農夫」這個品牌。「銷售,是我最想要做的。」陳瀅淨回憶很小的時候常跟著阿嬤到菜市場賣自家農產品,唸大學頭一年的學費,也是她獨自在市場賣水果賺到的,與消費者面對面直接接觸她並不陌生。不過,阿公一開始並不支持網路銷售這一方式,總擔心孫女會收不到貨款,但看到陳瀅淨做出成績來,也不再持反對立場。陳瀅淨說,就像她阿嬤一開始顧慮鄰居看法而反對她回來務農一樣,但看她每日認真做事,旁人的疑慮消失了,阿嬤也就釋懷了,而這也是她給從農新鮮人的建議:「堅持,我覺得堅持是成功的首要條件。」
小農夫
電話:0910-368243
地址:臺南市麻豆區龍泉里1-15 號
網站:s7786s.pixnet.net/blog
臉書:小農夫 – 專售國產非基改有機
文╱余世芳 圖╱余世芳、小農夫
農三代返鄉,擔起「顧厝」重責
不同於大多數返鄉從農的青年農民已在城市中繞過一圈、有過數年在其他產業工作的經驗,陳瀅淨2010 年自澎湖科技大學畢業後,沒有對外投過任何一封履歷,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回故鄉臺南麻豆與父親一起從事雜糧種植。陳瀅淨的阿公年輕時即從事雜糧代耕的工作,擁有現在已少見的由省農林廳核發的代耕牌照,她指著倉庫大門對面一大片的文旦果園說道,在過去舉目望去都種滿了紅豆,但隨著臺灣雜糧種植的沒落,這幅景象已不復見。她說,父親那一輩的年輕人往往離鄉後就再也不回來了,農地也因此荒廢,而她父親「就是比較顧厝吧」,所以她的父親在出外工作數年後,因不捨老家還是決定回鄉接手阿公的代耕工。這個「比較顧厝」的個性看來是遺傳給陳瀅淨。她回想還在唸高中時,這個年紀的小孩對未來方向還處在摸索的階段,阿公有日開玩笑地問她未來打算做什麼,她倒也乾脆地回應:「要不然我回來跟你做好了!」阿公聽到這回答則是笑到闔不攏嘴。雖說或許問者無心,答者未必有意,但若干年後陳瀅淨還真的回來務農了。
陳瀅淨的父親除了代耕外,還從事綠肥大豆的種植,全盛時期曾有三、四百甲的雜糧田要管顧。雜糧種植很費人力,尤其她父親堅持不用除草劑,需要大量的人力下田除草。單親且是獨生女的她,雖然在外島唸大學,可只要放長假就會回到麻豆幫忙農活。還沒畢業,陳瀅淨已選擇回鄉務農,促成這個決定的想法是,「就算我出去工作,週末放假
我還是要回家幫忙啊!」與其像在打零工般地幫忙,甚至對農活的認識比請來的阿姨們還淺薄,她將這個決定明確地告訴父親。到了畢業典禮當天,父親特地飛到澎湖當著她的面說:「妳自己要考慮清楚,看妳是要出去食頭路還是回來?」她知道父親不是在給她壓力,因為在教養上父親一向開明自由,僅僅希望她能想清楚,「很多事情都是我決定就好。」但決定了就不要輕易改變。
從包便當做起,逐步掌握農事步驟與技術
大學畢業前,陳瀅淨回家幫忙的農活是買便當、飲料,招呼請來的阿姨們工作與休息,且只要還待在田裡,也必須下田一起工作,「這很重要。」她強調,如果來幫忙的阿姨看到老闆的女兒只會杵在一旁納涼,「她們就會青菜做做。」不過,她多半時間是待在倉庫中將整理好的黃豆分袋包裝。既然畢業後就一肩擔起專職農民的角色,陳瀅淨要處理的就不僅是打雜式的工作。首先,就從學駕駛農機開始。她第一輛上手的農機是農地搬運車,主要是將田裡採收後的黃豆一袋袋搬上貨斗,再運出「脫莢」,因為採收量大,且必須與天候競賽,日日「透早」起來趕工直到晚上,「我已數不清來回幾趟了,根本來不及數。」只記得擔憂隔天老天爺隨時可能變臉,降下大雨的焦急心情。從學開農機、搬運、脫莢再到播種,陳瀅淨一步步學會了雜糧栽種與採收的步驟,也逐漸掌握到,進入每一階段時,該用什麼方式可以更有效率的工作方法。除此之外,關於作物的特性與栽種技術,更是需要學習的功課。陳瀅淨家的雜糧種植主要與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合作,為農改場研發出來的豆類品種進行大量繁殖的工作,以便於有意願從事雜糧種植的農民能買到種子。為確保種源,農改場會派員來指導灌溉與病蟲害等注意事項,而她也常需安排時間到各區農改場進修。當農民來此向她購買種子時,她得充當諮詢窗口,先了解這位農民日後的用途,再向對方推薦合適的品種。
樂觀面對眼前的困難
在學習栽種技術的過程中,陳瀅淨坦言,蟲害防治是最令她困擾的項目,在不使用農藥噴灑的前提下,在栽種期間要四處收集費洛蒙置於田間,儘量降低害蟲的繁殖力,另外,在管理上要做到定時淹水、草要除得乾淨,栽種時間要提早等做法來提升栽種品質,但她有些無奈地說,癥結點「就是卡在人手的問題」,因為這些工作不是機械能夠取代。為了找到足夠的人手,雇工的範圍已從麻豆向外擴散到鹽水甚至更遠一帶,且要專車接送。每逢下半年,還得跟文旦、菱角等作物的採收搶工。陳瀅淨感慨地說,隨著農村人口老化與凋零,雇工的問題愈發嚴重,可是同時,蟲害的防治隨著氣候劇烈變異也愈發困難。防治蟲害、農村缺工與氣候變異,環環相扣緊密聯繫在一起。
農民看天吃飯是宿命,陳瀅淨感受最深的一次是2009 年八八風災來襲,曾文溪水倒灌,泥沙伴著海水沖進她家倉庫,積水退去後仍留下差不多到小腿高度的泥沙,空間與機具的復原耗去了很長一段時間,更遑論冷藏庫大門被沖垮後,辛苦收穫的雜糧全都泡湯。突然降下的天災讓人措手不及,但氣候變異同樣讓農民束手無策,陳瀅淨提到目前靠果樹「賺食」的阿公,因今年酪梨結果率大不如前,可預期的收入將銳減而終日嘆息。她心疼阿公看天吃飯的心酸,但很快恢復心情爽朗地說道:「務農,有時看天,有時看人啦。」
自產自銷,找回自己訂價的主體性
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本土無基因改造的雜糧獲得消費市場的重視,陳瀅淨家的豆類除了供農民做種外,也提供給消費者直接購買。兩年前,她心想阿公種植的酪梨主要是交給盤商,而價格往往由盤商來決定,她希望能取回訂價的自主權,而她手邊既有黃豆、黑豆,若再加上酪梨,產品多元,應該足以架設網站自行銷售。陳瀅淨在朋友的建議下,先是設立部落格發表文章,再加入與小農商品相關的臉書社團推銷產品,等到累積了一些知名度後,她的朋友看到她的用心與努力,甚至主動默默地為她架設好網站,而她也正式打出「小農夫」這個品牌。「銷售,是我最想要做的。」陳瀅淨回憶很小的時候常跟著阿嬤到菜市場賣自家農產品,唸大學頭一年的學費,也是她獨自在市場賣水果賺到的,與消費者面對面直接接觸她並不陌生。不過,阿公一開始並不支持網路銷售這一方式,總擔心孫女會收不到貨款,但看到陳瀅淨做出成績來,也不再持反對立場。陳瀅淨說,就像她阿嬤一開始顧慮鄰居看法而反對她回來務農一樣,但看她每日認真做事,旁人的疑慮消失了,阿嬤也就釋懷了,而這也是她給從農新鮮人的建議:「堅持,我覺得堅持是成功的首要條件。」
小農夫
電話:0910-368243
地址:臺南市麻豆區龍泉里1-15 號
網站:s7786s.pixnet.net/blog
臉書:小農夫 – 專售國產非基改有機
文╱余世芳 圖╱余世芳、小農夫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5%
我喜歡:32%
很實用:5%
夠新奇:5%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5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1/02
青出於藍勝於藍!!
KC(進階級會員)發表於 106/10/29
很優秀
路人甲(入門級會員)發表於 106/10/27
繼續努力。
小比(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0/19
很棒。
森元(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0/18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