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媒體人轉戰農業 農田裡遇見的第二人生
刊登日:106/12/11
615
從拿筆到拿鋤頭、從扛攝影機到開曳引機、從與人對話,到學習與植物對話。張連庭,做了十幾年記者,直到轉戰農業,才發現生活原來可以如此簡單,現在的他,是最了解腳下這片田地的快樂農人。
穿上工作鞋、發動轟隆隆的中耕機,這一天,張連庭要在收割後的水稻田四周進行開溝作業,「當然也可以用圓鍬慢慢挖啦,只是要有腰背酸痛三天的準備」張連庭笑著說。無論他外表多像一位農夫,只要跟他一聊開,總讓人輕易感受到那仍具有的媒體人特質,像是敏銳的思考、精準的言辭、還有那慣於自嘲的幽默感。
「我想回家種田」
57年次的張連庭,過去在地方電視台擔任十幾年的記者,因為常要跑地方政治等新聞,「到後來,對於每天無法說實話的工作,實在感到無奈與不安……」他說,再加上第三個小孩出生、父母也日漸年邁,都需要就近照顧,於是轉業的念頭愈發強烈。看著從小在其間翻滾長大的自家農田,有一天,他回到家,對著父母親說:「我想回來種田!」
然而,人家說「種田歹賺吃」,從公所退休的父親一開始怎樣都不贊成。只是他跟被稱為「公所萬能課長」的父親一樣有著執著肯拼的性格,他相信,只要用對方法,也能以務農創出新契機。
逆向操作 要當有高利潤的現代農夫
首先,他善用搜集利用多方資訊的專長,搜集分析相關數據,並詳細規劃記錄,完整評估自己的能力、資源、時間,去選擇高經濟、低勞力的作物,像是水稻,大部份作業都可經由機器操作、而洋桔梗則是具高度經濟價值的花卉。「我不尋求高收入,我要當個有高利潤的農夫」。
「只是當時種什麼會賺、要怎麼賺我調查得很清楚,就是要怎麼種我倒是沒想過。」張連庭笑著調侃著自己的從農歷程,「但還好我知道師傅在哪裡!」由於過去的採訪經驗,他採訪過無數的農業達人與專家,於是他靠著請教這些師傅,更專程到農改場等農業單位受訓,再評估成本等效益,於是搭建溫室輪作洋桔梗、番茄等作物,開啟了他的從農之路。
當然一開始的擔心與不確定感還是免不了,如同他搭建溫室一開始就必須花上400萬,當初會懷疑自己的決定到底對不對,但是他相信很多事看準了、站穩了,就努力去做,契機自然就會來到。一樣是務農,張連庭憑著敏銳的觀察力,跳脫傳統務農思維,逆向操作去創造最大利基。
「我去了解消費者什麼時候需要這些作物,並反推回來,適時去種植。」他補充道:「一般農民不生產時我來生產,市場上沒有競爭者,盤商就無法壓低我的價格。」例如他計算洋桔梗在日本需求期的花期落點,在別人不種時生產質優花卉;或是避開一般人在冬天種植、但也因為量多價格越來越不好的「玉女」品種小番茄,反而在春夏交接時種植「美女」品種,此時市場上量少,因此盤商的收購價不錯,獲利也因此大增。
善用記錄數據 達到獲利高點
「老農們的經驗一定比我強太多,但是我用詳細的調查與記錄去彌補經驗的不足。」包括品種、生產過程、成本、收入、施肥、用藥、土質研究、病害等問題,張連庭都會仔細地做事先調查並詳細記錄,以客觀數據去抓出各項作物收成獲利的最高點。
「我一直朝利潤最多而不是收成最多的目標進行,」張連庭說明,獲利高的前提是要能收成多而成本少,但是要作物收成多往往肥料用藥用電等需要增加,因此多種植不一定能有多的獲利,要去抓它的臨界點。張連庭以詳細的記錄與計算得出最適當的收成與施肥用藥劑量比例,可以將成本有效降低控制,「我常以此數據跟老農說,你收成少一點可以賺更多,但他們聽不進去。」
運用機械自動化 省時省力
「務農很辛苦,所以我一直在想用什麼方式可以不用那麼累。」因此他運用中耘機等農機設備替代人力;用自動給肥裝置,準確控制給肥時間與數量;曾就讀工專機械設計系的張連庭,更充分運用自身的機械專長,在採收車上設計裝上電扇及陽傘,讓工作能有舒適的環境。張連庭笑著說:「所有設備改良的出發點都是因為我想要偷懶,田間有很多事要做,要用最省力的方式完成。」
而務農是靠天吃飯的工作,沒有人能逆勢而為,「要能完全掌握是不可能的,只能想辦法儘量跟老天爺做朋友。」包括用設施栽培也是其中的方式,除了能將氣候災害降至最低,還能達到高效率、高產能。「所以我的溫室不是最好的,但是我儘量將這個環境運用到極致。」
以前當記者是跟人對話,現在當農夫學著跟植物對話,張連庭用自己的方式,做什麼,像什麼!
洋桔梗花色豐富繽紛,花姿典雅別緻,其花型與玫瑰、鬱金香相似,且切花吸水性佳,瓶插壽命長,是廣受歡迎之新興切花,臺灣主要產區在嘉義、彰化、雲林等地。
日本為外銷主力市場
很多人在情人節、各項節慶要送花時,通常會想到玫瑰,但其實在外銷市場非常受歡迎的洋桔梗,也是表達情意的好選擇,現在臺灣生產的洋桔梗在國際市場上可說是供不應求。國內種植的洋桔梗有一半在外銷,主力外銷市場為日本。 因日本冬季栽種洋桔梗的成本非常高,溫室必須要加溫才能種植,臺灣冬季的溫度剛好適合洋桔梗生長,因此長年以來,只要到了冬季,日本市場對臺灣洋桔梗的需求就格外增加。
品種複雜具多樣性
洋桔梗的主要產季約為每年10月至翌年5月,是一種需要技術才能栽培成功的花卉。也因為此原因,限制了栽培業者的數量,其產品價格也時常維持在較高檔。而其中種苗費用是栽培成本中最多的項目,據張連庭表示,以一分地為例,種苗費用就要達15萬元左右。而洋桔梗的品種相當複雜及多樣性,目前市場流通的品種多達數百種以上,現今張連庭種植的品種約有9種,品質良好,頗受好評。
採訪.攝影/戴靜宜
穿上工作鞋、發動轟隆隆的中耕機,這一天,張連庭要在收割後的水稻田四周進行開溝作業,「當然也可以用圓鍬慢慢挖啦,只是要有腰背酸痛三天的準備」張連庭笑著說。無論他外表多像一位農夫,只要跟他一聊開,總讓人輕易感受到那仍具有的媒體人特質,像是敏銳的思考、精準的言辭、還有那慣於自嘲的幽默感。
「我想回家種田」
57年次的張連庭,過去在地方電視台擔任十幾年的記者,因為常要跑地方政治等新聞,「到後來,對於每天無法說實話的工作,實在感到無奈與不安……」他說,再加上第三個小孩出生、父母也日漸年邁,都需要就近照顧,於是轉業的念頭愈發強烈。看著從小在其間翻滾長大的自家農田,有一天,他回到家,對著父母親說:「我想回來種田!」
然而,人家說「種田歹賺吃」,從公所退休的父親一開始怎樣都不贊成。只是他跟被稱為「公所萬能課長」的父親一樣有著執著肯拼的性格,他相信,只要用對方法,也能以務農創出新契機。
逆向操作 要當有高利潤的現代農夫
首先,他善用搜集利用多方資訊的專長,搜集分析相關數據,並詳細規劃記錄,完整評估自己的能力、資源、時間,去選擇高經濟、低勞力的作物,像是水稻,大部份作業都可經由機器操作、而洋桔梗則是具高度經濟價值的花卉。「我不尋求高收入,我要當個有高利潤的農夫」。
「只是當時種什麼會賺、要怎麼賺我調查得很清楚,就是要怎麼種我倒是沒想過。」張連庭笑著調侃著自己的從農歷程,「但還好我知道師傅在哪裡!」由於過去的採訪經驗,他採訪過無數的農業達人與專家,於是他靠著請教這些師傅,更專程到農改場等農業單位受訓,再評估成本等效益,於是搭建溫室輪作洋桔梗、番茄等作物,開啟了他的從農之路。
當然一開始的擔心與不確定感還是免不了,如同他搭建溫室一開始就必須花上400萬,當初會懷疑自己的決定到底對不對,但是他相信很多事看準了、站穩了,就努力去做,契機自然就會來到。一樣是務農,張連庭憑著敏銳的觀察力,跳脫傳統務農思維,逆向操作去創造最大利基。
「我去了解消費者什麼時候需要這些作物,並反推回來,適時去種植。」他補充道:「一般農民不生產時我來生產,市場上沒有競爭者,盤商就無法壓低我的價格。」例如他計算洋桔梗在日本需求期的花期落點,在別人不種時生產質優花卉;或是避開一般人在冬天種植、但也因為量多價格越來越不好的「玉女」品種小番茄,反而在春夏交接時種植「美女」品種,此時市場上量少,因此盤商的收購價不錯,獲利也因此大增。
善用記錄數據 達到獲利高點
「老農們的經驗一定比我強太多,但是我用詳細的調查與記錄去彌補經驗的不足。」包括品種、生產過程、成本、收入、施肥、用藥、土質研究、病害等問題,張連庭都會仔細地做事先調查並詳細記錄,以客觀數據去抓出各項作物收成獲利的最高點。
「我一直朝利潤最多而不是收成最多的目標進行,」張連庭說明,獲利高的前提是要能收成多而成本少,但是要作物收成多往往肥料用藥用電等需要增加,因此多種植不一定能有多的獲利,要去抓它的臨界點。張連庭以詳細的記錄與計算得出最適當的收成與施肥用藥劑量比例,可以將成本有效降低控制,「我常以此數據跟老農說,你收成少一點可以賺更多,但他們聽不進去。」
運用機械自動化 省時省力
「務農很辛苦,所以我一直在想用什麼方式可以不用那麼累。」因此他運用中耘機等農機設備替代人力;用自動給肥裝置,準確控制給肥時間與數量;曾就讀工專機械設計系的張連庭,更充分運用自身的機械專長,在採收車上設計裝上電扇及陽傘,讓工作能有舒適的環境。張連庭笑著說:「所有設備改良的出發點都是因為我想要偷懶,田間有很多事要做,要用最省力的方式完成。」
而務農是靠天吃飯的工作,沒有人能逆勢而為,「要能完全掌握是不可能的,只能想辦法儘量跟老天爺做朋友。」包括用設施栽培也是其中的方式,除了能將氣候災害降至最低,還能達到高效率、高產能。「所以我的溫室不是最好的,但是我儘量將這個環境運用到極致。」
以前當記者是跟人對話,現在當農夫學著跟植物對話,張連庭用自己的方式,做什麼,像什麼!
洋桔梗花色豐富繽紛,花姿典雅別緻,其花型與玫瑰、鬱金香相似,且切花吸水性佳,瓶插壽命長,是廣受歡迎之新興切花,臺灣主要產區在嘉義、彰化、雲林等地。
日本為外銷主力市場
很多人在情人節、各項節慶要送花時,通常會想到玫瑰,但其實在外銷市場非常受歡迎的洋桔梗,也是表達情意的好選擇,現在臺灣生產的洋桔梗在國際市場上可說是供不應求。國內種植的洋桔梗有一半在外銷,主力外銷市場為日本。 因日本冬季栽種洋桔梗的成本非常高,溫室必須要加溫才能種植,臺灣冬季的溫度剛好適合洋桔梗生長,因此長年以來,只要到了冬季,日本市場對臺灣洋桔梗的需求就格外增加。
品種複雜具多樣性
洋桔梗的主要產季約為每年10月至翌年5月,是一種需要技術才能栽培成功的花卉。也因為此原因,限制了栽培業者的數量,其產品價格也時常維持在較高檔。而其中種苗費用是栽培成本中最多的項目,據張連庭表示,以一分地為例,種苗費用就要達15萬元左右。而洋桔梗的品種相當複雜及多樣性,目前市場流通的品種多達數百種以上,現今張連庭種植的品種約有9種,品質良好,頗受好評。
採訪.攝影/戴靜宜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9%
我喜歡:18%
很實用:6%
夠新奇:12%
普普啦:6%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呂*馨(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8/06/19
厲害
哈妹(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02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