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領先技術搶鮮機
刊登日:107/01/02
538
「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就如這首為人熟知的童謠,大海無情帶走了「溪和三代目」董事長簡大新的祖父,卻也因此開啟祖母、父親捨出海捕魚,轉從事漁寮生意,因而奠定下半世紀的水產加工事業的基礎。
無獨有偶,出生第四代的漁人世家,一度涉入半導體科技產業,卻在踅了一圈後,猶如高雄林園媽祖的步步引導,「媽媽魚」董事長王偉旭,再度回到祖先的基地,承接祖先開創的基業,與大海再續前緣。這對各自據守在宜蘭龜山島海域、高雄林園中芸港,恰好橫跨東北─西南對角線的漁人家,對於水產冷凍不約而同的體認即是──不只搶「鮮」,還要領「先」!
捕之有道、以終為始的作業要求
踏入位於宜蘭五結,溪和的加工作業區,惹味的鮮香從一座雪白的魩仔魚山中若有似無地飄出,工作人員悉心快速地從魚山中夾出雜魚,然而,只見蒼茫魚山中,才揀出不到十尾。精準的捕獲率,讓在溪和服務第八年的陳致宏經理,談起公司業務,彷彿如同看待自己事業一般地自信有神。根據陳致宏表示,除了在宜蘭縣政府規範的魩仔魚禁捕期以外,日復一日,從清晨4點∼中午12點,若情況順利,在3 ∼ 4個小時內便已捕撈超過100 ∼ 200公斤的大量漁獲,則會請膠筏先轉運至港口。此外, 漁船使用雙層拖網於深20 ∼ 100公尺處捕撈,利用魩仔魚會群聚的特性,避免大魚小魚一網打盡;又與漁民簽訂作業合約,好比第一網撈起的魚隻太大(超過5公分),或雜魚比例太高等情況,便立即收工返回。
不僅如此,一旦漁夫收網,裝滿海水的紅桶則肩負起魚種過濾的重責大任,由於魩仔魚習慣群聚在桶底,其他雜魚會陸續浮至上層,作業人員會將之倒回海中,每10 ∼ 15分鐘作業一次,持續三、四次,用以降低混貨率;一旦捕撈上船,再以一層冰、一層魚的方式快速冰凍,上岸後全程以-18度C冷凍車運輸至加工廠。魚種的嚴格選擇,以及漁船上嚴謹的SOP處理程序,為其產品奠定了品質基礎。遠在另一方,才早上十點鐘,媽媽魚執行長易錦良手機裡的Line群組供銷平台,顯示今日清晨捕撈的青衣寒鯛竟已完售。視線拉回到加工廠,距離中芸港不過10分鐘車程的廠房,當日捕撈的漁獲早已處理完畢,正配送到門市等待上架販售。
在媽媽魚創辦的前期,幾位創辦人花費好大一番功夫,才讓過去總是習慣「滿載才知要歸」老船長們改變捕魚方式,包括請求漁夫使用聲納和漁船兩側的燈光,讓魚隻「願者入網」,並在第一網補完後即收網回航。不使用底曳網和流刺網,除了是為避免魚隻掙扎,一來可讓魚體完整,二來也防範了魚體因掙扎而讓體溫攀升導致不易保鮮;而為了捕大放小,魚網的網目控制在3公分見方。在保鮮部分,船上配有海水製冰器,以符合歐盟標準的20浬無菌海水為原料,-5度C讓魚體瞬間降溫。由於旗下的四艘漁船均為自有,也可確保捕撈作業都在12浬以外的外海進行,免除沿岸汙染嚴重的疑慮。再定期將商品送至德國杜夫萊茵TUV檢測中心檢驗,以期確實監控海域的狀況。「把每一條魚都當作是自己要吃的魚去把關就對了!」易執行長笑說自己的名字就有「良心標示」。
「腳踏兩條船」與「專心一志」的「殊途同歸」之路
踏入媽媽魚的加工廠,穿著無塵衣的員工們,排列有序地站成一條處理產線,熟練地進行去鱗、去鰓、去肚等動作,廠內居然一點點魚腥味都沒有! 18度C ∼ 20度C 的工作環境,舒適乾爽得讓人差點忘記這不是半導體生產線。順著作業的動線,還有著造價不斐的大型挪威桶,可確保魚體在放血後徹底保冰;處理過程中使用RO水清洗魚體,經過紫外線殺菌的刀具落下,魚肉一一分切,再使用電子級的不織布擦拭血水,放在不銹鋼盤上稍待熟成。
來到最末的包裝程序,以吸血紙持續除去餘血,套上通過塑化劑檢驗的包裝袋抽真空,最後貼上標示著生產日期和建議食用時間和方法後,火速送至-60度C的冷凍室裡鎖住新鮮。雖然使得過程中全然不須加入任何保鮮化學藥劑,建置成本卻也多出一般冷凍庫的一倍以上。媽媽魚董事長王偉旭說,甘冒著被同業嘲笑,把最賣錢卻也容易腐敗的魚肚給去掉,也要避免細菌大量滋生的風險。儘管與幾位股東,腳踏著「半導體」和「水產」兩條船,冷凍水產處理程序就如同360道工序的晶圓一樣不容0.1%的誤差!而在溪和三代目,陳致宏分享著由老闆簡大新所研發的「冷凍庫防結冰系統」─關鍵就在於獨家研發,以空心磚建構冷凍庫底層,防止地板會因溫度落差產生不平整的爆破現象。
「就算知道是同業來探技術的,老闆也不吝於分享。如果大家都可以改善自己的設備,對整體冷凍水產加工業來說是好事!」陳致宏贊同地說。當簡大新初扛家業,正好讀到日本職人漫畫《築地魚河岸三代目》,書中道盡水產事業當前的重重困難,包含大環境市場的轉變、在地生態發展等考驗,然而,種種艱困也淬鍊出他觀察生活,並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藉由升級廠內硬體,大幅改善作業流程與工作環境。自主研發或與日本共同研發的各種自動化和半自動化的處理機具,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因應誕生,包括規格分級機、去金屬的磁鐵棒洗魚機、小魚乾燥機、蒸氣回收系統和冷風熱交換系統等。溪和也因此建立起標準化作業流程,以魩仔魚為例,從18度C 的作業環境,用10度C 以下的水清洗魚體,加熱原料至85度C 7分鐘再人工把雜物雜魚挑掉;再經過落菌數試驗後,以熱風吹乾魚體表水,放到風乾室冷風吹2小時內讓室溫到達20度C 以下,最後分級包裝,將產品溫度降至23度C以下。用手捏起一撮雪白的魩仔魚,入口即化不死鹹,這就是在層層要求的工序下,保鮮且不另添加的鐵證美味。
「一條龍」的落地「深」根
由於天然沖積扇和海底火山累積的養分,宜蘭龜山島海域令順著太平洋黑潮而來的魚群紛紛前來覓食;而高雄林園的中芸港,自然的扼口地形,使得全臺1/5的漁獲都來自這裡。坐擁天然優勢,溪和與媽媽魚的老闆都在故鄉持續落地「深」根。溪和主要以捕撈魩仔魚和櫻花蝦為主,由於安全和美味上的堅持,令日本也前來收購。然而,去年的魩仔魚產量不過7 ∼ 8噸,數量不多,因此簡大新堅持貨留臺灣,讓臺灣人也能享用好漁獲。然而,常遇到民眾看到白如雪覆的魩仔魚反而不敢買,且認為魚體非得又黃又黑,才是未經化學藥劑漂白的安全食材,殊不知,黃色是魚體離開活體狀態後,因環境控制不佳所造成的熱出油狀態,黑色則往往是混含雜質,沒有徹底洗淨的結果。
「因為品質好,我們甚至鼓勵可以不加熱就吃!你們吃吃看!」陳致宏一面招呼著,一面已自己先吃了一口。由於野生捕撈,媽媽魚的捕獲量、品種雖不固定,但也曾採取「化被動為主動」的「一簍魚」配送方式,讓消費者指定金額、而非魚種,隨機配貨,一方面嘗鮮,另一方面可攝取不同營養。「獨善其身」都不是這兩家公司的行事原則,溪和一面處理捕撈的魩仔魚,一面將進口的魩仔魚退冰、退鹹再煮過,運銷到傳統市場;而野生捕撈的媽媽魚,也在今年九月與屏東縣政府合作,引進海水養殖的優質海鱺魚進廠加工。兩家公司,正因從魚源到產品都能掌控的「一條龍」作業環節,所以也願意導入自家的處理程序,讓市面上有更多安全的產品。此外,宜蘭溪和設立觀光工廠,為休閒漁業拋磚引玉;媽媽魚則追加開設近二十家門市,直接面對消費者,更以多種農產品整合行銷的方式在門市銷售。
什麼是魚肉熟成?
以水產處理為例,當魚體依舊進行細胞生化循環,而使得肌肉僵直、酸化、肌原纖維被破壞,更因滲透壓使得蛋白質被分開;而經過自體酵素作用後,大分子變成具風味的小分子、蛋白質被分解成胺基酸,肝醣也被轉化成具甜味的葡萄糖,貯存能量的ATP(三磷酸腺苷)則成為IMP(單磷酸肌核苷),生物膜上的類脂肪與脂肪就轉化成芬芳的脂肪酸,這就是熟成。
消費端的最後一哩路!
科學化的自我要求是不變的態度,新鮮的祕訣各自嚴密演繹。From farm to table,新鮮的里程還未走完,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陳輝煌老師特別提醒消費者自採買後,該持續注意的關鍵,讓好魚可以被好好吃,吃出是好魚。
如何用感官辨別水產鮮度?
眼看:遠觀時,魚體要完整,魚鱗不可嚴重剝落。近看時,魚眼要明亮,若有混濁、凹陷或變綠就不要吃。綠色代表腐敗;眼睛微凹是正常,太凹則可能有細菌感染(但也有例外,如:石頭公是本來就會微凹);鰓要鮮紅,褪淡則表示不新鮮。
手摸:按壓魚肉會感到彈性,表示蛋白質沒被分解。
鼻聞:臭味一定就表示腐敗。但也有例外,鯊魚本身就有氨摩尼亞味(氯化三甲胺TMAO和酶及細菌作用,變成三甲胺TMA的味道)。
耳聽:文蛤若是活的,則敲擊殼聲音是扎實,若聲音空洞則是因為死亡而水分快速流失。
另外,「蝦頭黑變」是正常性酵素褐變,因為頭胸部富含「酪胺酸」,一旦離開存活環境,則體內「多酚氧化酵素」會催化酪胺酸產生黑色素,一旦溫度控制不當,則黑變更明顯,此外蝦種類也會影響程度。一般蝦子只要外型、泳足完整就算新鮮。黑變程度雖不是有毒的指標,但也顯示出離捕撈時間和
環境控制的程度。
未完的保鮮旅程
消費者外出採購冷凍水產食品時,應自行攜帶保溫袋。再者,冰箱並非萬能,若當日要食用的食材,則應放置於冰箱最下層,因為冷空氣下降可保冷,且不會讓血水汙染其他食物,非即食則放在冷凍庫中。慢速解凍會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快速解凍則會造成肉質有空洞。因此建議放在金屬的鍋具上,利用固體傳導快的方式將空氣中的熱傳導過來,這是解凍的小祕訣。
文/Era Yu 攝影/楊仁渤
無獨有偶,出生第四代的漁人世家,一度涉入半導體科技產業,卻在踅了一圈後,猶如高雄林園媽祖的步步引導,「媽媽魚」董事長王偉旭,再度回到祖先的基地,承接祖先開創的基業,與大海再續前緣。這對各自據守在宜蘭龜山島海域、高雄林園中芸港,恰好橫跨東北─西南對角線的漁人家,對於水產冷凍不約而同的體認即是──不只搶「鮮」,還要領「先」!
捕之有道、以終為始的作業要求
踏入位於宜蘭五結,溪和的加工作業區,惹味的鮮香從一座雪白的魩仔魚山中若有似無地飄出,工作人員悉心快速地從魚山中夾出雜魚,然而,只見蒼茫魚山中,才揀出不到十尾。精準的捕獲率,讓在溪和服務第八年的陳致宏經理,談起公司業務,彷彿如同看待自己事業一般地自信有神。根據陳致宏表示,除了在宜蘭縣政府規範的魩仔魚禁捕期以外,日復一日,從清晨4點∼中午12點,若情況順利,在3 ∼ 4個小時內便已捕撈超過100 ∼ 200公斤的大量漁獲,則會請膠筏先轉運至港口。此外, 漁船使用雙層拖網於深20 ∼ 100公尺處捕撈,利用魩仔魚會群聚的特性,避免大魚小魚一網打盡;又與漁民簽訂作業合約,好比第一網撈起的魚隻太大(超過5公分),或雜魚比例太高等情況,便立即收工返回。
不僅如此,一旦漁夫收網,裝滿海水的紅桶則肩負起魚種過濾的重責大任,由於魩仔魚習慣群聚在桶底,其他雜魚會陸續浮至上層,作業人員會將之倒回海中,每10 ∼ 15分鐘作業一次,持續三、四次,用以降低混貨率;一旦捕撈上船,再以一層冰、一層魚的方式快速冰凍,上岸後全程以-18度C冷凍車運輸至加工廠。魚種的嚴格選擇,以及漁船上嚴謹的SOP處理程序,為其產品奠定了品質基礎。遠在另一方,才早上十點鐘,媽媽魚執行長易錦良手機裡的Line群組供銷平台,顯示今日清晨捕撈的青衣寒鯛竟已完售。視線拉回到加工廠,距離中芸港不過10分鐘車程的廠房,當日捕撈的漁獲早已處理完畢,正配送到門市等待上架販售。
在媽媽魚創辦的前期,幾位創辦人花費好大一番功夫,才讓過去總是習慣「滿載才知要歸」老船長們改變捕魚方式,包括請求漁夫使用聲納和漁船兩側的燈光,讓魚隻「願者入網」,並在第一網補完後即收網回航。不使用底曳網和流刺網,除了是為避免魚隻掙扎,一來可讓魚體完整,二來也防範了魚體因掙扎而讓體溫攀升導致不易保鮮;而為了捕大放小,魚網的網目控制在3公分見方。在保鮮部分,船上配有海水製冰器,以符合歐盟標準的20浬無菌海水為原料,-5度C讓魚體瞬間降溫。由於旗下的四艘漁船均為自有,也可確保捕撈作業都在12浬以外的外海進行,免除沿岸汙染嚴重的疑慮。再定期將商品送至德國杜夫萊茵TUV檢測中心檢驗,以期確實監控海域的狀況。「把每一條魚都當作是自己要吃的魚去把關就對了!」易執行長笑說自己的名字就有「良心標示」。
「腳踏兩條船」與「專心一志」的「殊途同歸」之路
踏入媽媽魚的加工廠,穿著無塵衣的員工們,排列有序地站成一條處理產線,熟練地進行去鱗、去鰓、去肚等動作,廠內居然一點點魚腥味都沒有! 18度C ∼ 20度C 的工作環境,舒適乾爽得讓人差點忘記這不是半導體生產線。順著作業的動線,還有著造價不斐的大型挪威桶,可確保魚體在放血後徹底保冰;處理過程中使用RO水清洗魚體,經過紫外線殺菌的刀具落下,魚肉一一分切,再使用電子級的不織布擦拭血水,放在不銹鋼盤上稍待熟成。
來到最末的包裝程序,以吸血紙持續除去餘血,套上通過塑化劑檢驗的包裝袋抽真空,最後貼上標示著生產日期和建議食用時間和方法後,火速送至-60度C的冷凍室裡鎖住新鮮。雖然使得過程中全然不須加入任何保鮮化學藥劑,建置成本卻也多出一般冷凍庫的一倍以上。媽媽魚董事長王偉旭說,甘冒著被同業嘲笑,把最賣錢卻也容易腐敗的魚肚給去掉,也要避免細菌大量滋生的風險。儘管與幾位股東,腳踏著「半導體」和「水產」兩條船,冷凍水產處理程序就如同360道工序的晶圓一樣不容0.1%的誤差!而在溪和三代目,陳致宏分享著由老闆簡大新所研發的「冷凍庫防結冰系統」─關鍵就在於獨家研發,以空心磚建構冷凍庫底層,防止地板會因溫度落差產生不平整的爆破現象。
「就算知道是同業來探技術的,老闆也不吝於分享。如果大家都可以改善自己的設備,對整體冷凍水產加工業來說是好事!」陳致宏贊同地說。當簡大新初扛家業,正好讀到日本職人漫畫《築地魚河岸三代目》,書中道盡水產事業當前的重重困難,包含大環境市場的轉變、在地生態發展等考驗,然而,種種艱困也淬鍊出他觀察生活,並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藉由升級廠內硬體,大幅改善作業流程與工作環境。自主研發或與日本共同研發的各種自動化和半自動化的處理機具,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因應誕生,包括規格分級機、去金屬的磁鐵棒洗魚機、小魚乾燥機、蒸氣回收系統和冷風熱交換系統等。溪和也因此建立起標準化作業流程,以魩仔魚為例,從18度C 的作業環境,用10度C 以下的水清洗魚體,加熱原料至85度C 7分鐘再人工把雜物雜魚挑掉;再經過落菌數試驗後,以熱風吹乾魚體表水,放到風乾室冷風吹2小時內讓室溫到達20度C 以下,最後分級包裝,將產品溫度降至23度C以下。用手捏起一撮雪白的魩仔魚,入口即化不死鹹,這就是在層層要求的工序下,保鮮且不另添加的鐵證美味。
「一條龍」的落地「深」根
由於天然沖積扇和海底火山累積的養分,宜蘭龜山島海域令順著太平洋黑潮而來的魚群紛紛前來覓食;而高雄林園的中芸港,自然的扼口地形,使得全臺1/5的漁獲都來自這裡。坐擁天然優勢,溪和與媽媽魚的老闆都在故鄉持續落地「深」根。溪和主要以捕撈魩仔魚和櫻花蝦為主,由於安全和美味上的堅持,令日本也前來收購。然而,去年的魩仔魚產量不過7 ∼ 8噸,數量不多,因此簡大新堅持貨留臺灣,讓臺灣人也能享用好漁獲。然而,常遇到民眾看到白如雪覆的魩仔魚反而不敢買,且認為魚體非得又黃又黑,才是未經化學藥劑漂白的安全食材,殊不知,黃色是魚體離開活體狀態後,因環境控制不佳所造成的熱出油狀態,黑色則往往是混含雜質,沒有徹底洗淨的結果。
「因為品質好,我們甚至鼓勵可以不加熱就吃!你們吃吃看!」陳致宏一面招呼著,一面已自己先吃了一口。由於野生捕撈,媽媽魚的捕獲量、品種雖不固定,但也曾採取「化被動為主動」的「一簍魚」配送方式,讓消費者指定金額、而非魚種,隨機配貨,一方面嘗鮮,另一方面可攝取不同營養。「獨善其身」都不是這兩家公司的行事原則,溪和一面處理捕撈的魩仔魚,一面將進口的魩仔魚退冰、退鹹再煮過,運銷到傳統市場;而野生捕撈的媽媽魚,也在今年九月與屏東縣政府合作,引進海水養殖的優質海鱺魚進廠加工。兩家公司,正因從魚源到產品都能掌控的「一條龍」作業環節,所以也願意導入自家的處理程序,讓市面上有更多安全的產品。此外,宜蘭溪和設立觀光工廠,為休閒漁業拋磚引玉;媽媽魚則追加開設近二十家門市,直接面對消費者,更以多種農產品整合行銷的方式在門市銷售。
什麼是魚肉熟成?
以水產處理為例,當魚體依舊進行細胞生化循環,而使得肌肉僵直、酸化、肌原纖維被破壞,更因滲透壓使得蛋白質被分開;而經過自體酵素作用後,大分子變成具風味的小分子、蛋白質被分解成胺基酸,肝醣也被轉化成具甜味的葡萄糖,貯存能量的ATP(三磷酸腺苷)則成為IMP(單磷酸肌核苷),生物膜上的類脂肪與脂肪就轉化成芬芳的脂肪酸,這就是熟成。
消費端的最後一哩路!
科學化的自我要求是不變的態度,新鮮的祕訣各自嚴密演繹。From farm to table,新鮮的里程還未走完,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陳輝煌老師特別提醒消費者自採買後,該持續注意的關鍵,讓好魚可以被好好吃,吃出是好魚。
如何用感官辨別水產鮮度?
眼看:遠觀時,魚體要完整,魚鱗不可嚴重剝落。近看時,魚眼要明亮,若有混濁、凹陷或變綠就不要吃。綠色代表腐敗;眼睛微凹是正常,太凹則可能有細菌感染(但也有例外,如:石頭公是本來就會微凹);鰓要鮮紅,褪淡則表示不新鮮。
手摸:按壓魚肉會感到彈性,表示蛋白質沒被分解。
鼻聞:臭味一定就表示腐敗。但也有例外,鯊魚本身就有氨摩尼亞味(氯化三甲胺TMAO和酶及細菌作用,變成三甲胺TMA的味道)。
耳聽:文蛤若是活的,則敲擊殼聲音是扎實,若聲音空洞則是因為死亡而水分快速流失。
另外,「蝦頭黑變」是正常性酵素褐變,因為頭胸部富含「酪胺酸」,一旦離開存活環境,則體內「多酚氧化酵素」會催化酪胺酸產生黑色素,一旦溫度控制不當,則黑變更明顯,此外蝦種類也會影響程度。一般蝦子只要外型、泳足完整就算新鮮。黑變程度雖不是有毒的指標,但也顯示出離捕撈時間和
環境控制的程度。
未完的保鮮旅程
消費者外出採購冷凍水產食品時,應自行攜帶保溫袋。再者,冰箱並非萬能,若當日要食用的食材,則應放置於冰箱最下層,因為冷空氣下降可保冷,且不會讓血水汙染其他食物,非即食則放在冷凍庫中。慢速解凍會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快速解凍則會造成肉質有空洞。因此建議放在金屬的鍋具上,利用固體傳導快的方式將空氣中的熱傳導過來,這是解凍的小祕訣。
文/Era Yu 攝影/楊仁渤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2%
我喜歡:46%
很實用:4%
夠新奇:4%
普普啦: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9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呂*馨(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8/06/19
GOOD
莊英(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04
好棒
森元(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04
讚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03
好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03
GOOD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03
棒
小老媽(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03
GOOD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03
good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03
好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