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保種、育種第一線-臺灣土雞的諾亞方舟
刊登日:107/01/10
2,034
保種則是把基因保留下來,把這些有用、沒用的東西都留下來,有一天也許就用上了。
2012 年底,中興大學以保育有成的「絲羽烏骨雞」受到矚目,絲羽烏骨雞為1,500年前唐代的雞種,毛色潔白、有毛無羽。然而,牠的換肉率和產蛋率都不佳,若非有一群人致力保種,恐怕早就因市場機制而絕種。1982年,臺灣土雞專家、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退休教授李淵百開始蒐集與建立土雞族群,開創臺灣土雞科學研究的先河。而其得意門生,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陳志峰,在2003年接下土雞保種工作,並在2010年向科技部申請計畫,成立「國立中興大學地方雞種遺傳資源中心」。 這個全臺最完整的土雞遺傳資料庫,除了保種,也針對學術研究和業界需求進行育種。
因應消費需求育成的雞
走進中興大學位於臺中烏日的「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畜產試驗場」,動物科學系的研究生們正忙著測量、記錄雞隻的重量跟雞冠大小。「睪固酮和性成熟有關,睪固酮濃度越高,雞冠就越大。」陳志峰說明,雞要達到性成熟,肉質才會好;雞的育種方向之一,便是讓雞能夠早熟,才會更具經濟效益。育種是針對業界或學術上已知的需求,來改良物種的基因,如增加產蛋能力、快速生長等。陳志峰舉例,市面上常見的白肉雞經過不斷地改良,因此飼料效率高,可以快速長大,生活習慣只剩吃跟睡,飼養到35天就可以屠宰。
「我們曾做過一個研究,一個飼料盆只放飼料,另一個放飼料加石頭,像白肉雞這種肉用雞,就是一直吃飼料,吃飽就休息;而金門土雞就很特別、很活潑,喜歡慢慢挑、慢慢吃、慢慢玩。」而以產蛋為任務的蛋用雞,一年365天可以生產320顆蛋,「但這種雞選育到現在,變成不會孵蛋,萬一停電,這個雞種有可能就沒了。」
保種的重要性
國際育種公司努力提升雞隻生產效率的同時,較不具經濟效益的品種也正銳減中,聯合國對此議題表示關切,訂出維持家畜基因多樣性等永續發展的目標。「育種是『丟基因』的工作,保種則是把基因保留下來。最近很多文獻都在研究雞的特殊基因,例如,為什麼毛逆著長,或者脖子沒毛?這些基因也許目前在生產上用不到,但保種就是把這些有用、沒用的東西都留下來,有一天也許就用上了。」陳志峰說。
1981年,李淵百自美國學成歸國後,在家禽界大老「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現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牧組技正黃暉煌的建議下,投入本土土雞的研究,開始進行土雞的育種計畫。在過程中,他發現土雞是一個統稱,多為外來雞種的混血種,非指單一品種。混血代表基因的流失,他因此意識到保種工作的迫切性,便開始帶著研究生環島,將在地珍貴的種原保存下來。
因為中興大學已無可使用的空地,李淵百便在距離校本部9公里的烏日溪心壩荒地蓋起雞舍。在農委會的經費支持下,加上其他教師、學生資源的投入,成為現今的「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畜產試驗場」。30多年保種下來的土雞,包括本土的花東土雞、信義土雞、竹崎土雞、金門土雞、峨嵋土雞、黃暉煌自日本引進的名古屋土雞,及畜產試驗所自中國引進的絲羽烏骨雞、北京油雞等,至今已建立18個品種(4個育種的品系及14保種品系),約3,500隻土雞的保種規模。
工作上的挑戰
相較於哺乳類的保種,雞隻種原的保存較為困難。哺乳類動物的卵、精子和受精卵都能用液態氮冷凍保存,禽類的精液雖也可以,但效果不佳,卵則無法冷凍保存,因此國際上對家禽種原的保存多採活體保存。「活體保種就是把雞一代一代保存下來,這是相當花錢的工作。」陳志峰說。另外,育種方式也相當耗時費力,陳志峰說明:「某些性狀在公雞不表現的時候,必須透過公雞的小孩出生,才能檢定是帶什麼基因。以此方式挑3個世代,大約要3年時間。」近幾年,他們開始使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較傳統育種方式節省約3年,「以青殼蛋雞的開發來說,可以直接看這隻公雞帶的基因到底是青殼還是白殼,我們就可以直接跟業者說哪隻留,哪隻不留。」不過,要育成體型大的雞,目前並沒有標記可以用分子篩選,還是必須依賴秤體重這種傳統方式。
地方產業的希望
保種和育種除了用於學術上的研究,也能為產業注入活水,提振地方經濟。金門養牛耗水,但因為長期缺水,亟欲發展可以取代牛肉乾的地方特色伴手禮。原可拿來飼養牛隻的高粱酒粕改以黑水虻來消耗,而黑水虻則可做為雞的飼料。「我建議他們用金門土雞來處理黑水虻,用在地的種原解決在地的問題。」目前金門已經找不到金門土雞,所幸中興大學土雞保種中心在1991年即保存金門土雞的種原,為金門地方產業的發展帶來曙光。育種部分,則有屏東霧台大武部落「大武森雞」的案例。大武部落曾因莫拉克風災造成道路損壞而成為孤島,長期輔導部落發展的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希望族人在山上也能自給自足,因而引進興大育種的土雞,替代過去適應性較差、死亡率較高的紅羽、黑羽土雞,推出「大武森雞」品牌。除了自給自足,亦可作為副業收入。3年前,也有業者找上陳志峰,希望能研發具有特色的雞蛋,因此開展青殼蛋雞的育種合作。經歷3年3個世代的育種選拔,開發出可生產具有青綠外殼蛋的蛋雞,大幅提高品牌識別度。
保種與育種的永續之路
除了在國內耕耘,保種中心也積極拓展國際交流,和法國、泰國及越南等國建立研究上的密切關係。例如,與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INRA)合作土雞遺傳研究,比較同樣品種在法國、臺灣不同環境下的表現;與法國、泰國和越南合作,建立歐亞種原的基因庫,並與世界農業學術排名第一的巴黎國立農學院(AgroParisTech)簽訂雙聯博士學位協定。目前,保種中心的經費來自於農委會及科技部,但其實還不足以維持運作,陳志峰每年必須申請其他計畫,才能養活保種中心。要能讓保種中心可以永續維運,須有更長遠的規畫,他正積極推動建置臺灣首家符合歐洲食品標準的雞隻屠宰場,販售興大的雞肉品牌。「臺灣的雞殺完後,是依照美國的屠宰標準,泡在冰水裡下降體溫;歐洲標準是用氣冷式的,殺完洗乾淨後放在冰庫裡降溫,這樣可以避免吸水影響到雞肉品質,或浸泡在血水中,增加被微生物污染的機會。我們有好的雞,又有比較好的屠宰方式,我相信這個品牌一定可以打出知名度,就會有資金來維持我們的種原。」種原的維持,其實也還要回歸市場面,陳志峰希望可以參考法國AOC的概念(原產地命名控制,Appellationd'origine contrôlée), 讓雞的種原回到當地,做特定產區的生產。有人消費,品種就可以保存下來,為後代子孫保留更多資源。
文/曾怡陵 攝影/曾怡陵、許鈺屏 圖片提供/陳志峰
2012 年底,中興大學以保育有成的「絲羽烏骨雞」受到矚目,絲羽烏骨雞為1,500年前唐代的雞種,毛色潔白、有毛無羽。然而,牠的換肉率和產蛋率都不佳,若非有一群人致力保種,恐怕早就因市場機制而絕種。1982年,臺灣土雞專家、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退休教授李淵百開始蒐集與建立土雞族群,開創臺灣土雞科學研究的先河。而其得意門生,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陳志峰,在2003年接下土雞保種工作,並在2010年向科技部申請計畫,成立「國立中興大學地方雞種遺傳資源中心」。 這個全臺最完整的土雞遺傳資料庫,除了保種,也針對學術研究和業界需求進行育種。
因應消費需求育成的雞
走進中興大學位於臺中烏日的「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畜產試驗場」,動物科學系的研究生們正忙著測量、記錄雞隻的重量跟雞冠大小。「睪固酮和性成熟有關,睪固酮濃度越高,雞冠就越大。」陳志峰說明,雞要達到性成熟,肉質才會好;雞的育種方向之一,便是讓雞能夠早熟,才會更具經濟效益。育種是針對業界或學術上已知的需求,來改良物種的基因,如增加產蛋能力、快速生長等。陳志峰舉例,市面上常見的白肉雞經過不斷地改良,因此飼料效率高,可以快速長大,生活習慣只剩吃跟睡,飼養到35天就可以屠宰。
「我們曾做過一個研究,一個飼料盆只放飼料,另一個放飼料加石頭,像白肉雞這種肉用雞,就是一直吃飼料,吃飽就休息;而金門土雞就很特別、很活潑,喜歡慢慢挑、慢慢吃、慢慢玩。」而以產蛋為任務的蛋用雞,一年365天可以生產320顆蛋,「但這種雞選育到現在,變成不會孵蛋,萬一停電,這個雞種有可能就沒了。」
保種的重要性
國際育種公司努力提升雞隻生產效率的同時,較不具經濟效益的品種也正銳減中,聯合國對此議題表示關切,訂出維持家畜基因多樣性等永續發展的目標。「育種是『丟基因』的工作,保種則是把基因保留下來。最近很多文獻都在研究雞的特殊基因,例如,為什麼毛逆著長,或者脖子沒毛?這些基因也許目前在生產上用不到,但保種就是把這些有用、沒用的東西都留下來,有一天也許就用上了。」陳志峰說。
1981年,李淵百自美國學成歸國後,在家禽界大老「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現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牧組技正黃暉煌的建議下,投入本土土雞的研究,開始進行土雞的育種計畫。在過程中,他發現土雞是一個統稱,多為外來雞種的混血種,非指單一品種。混血代表基因的流失,他因此意識到保種工作的迫切性,便開始帶著研究生環島,將在地珍貴的種原保存下來。
因為中興大學已無可使用的空地,李淵百便在距離校本部9公里的烏日溪心壩荒地蓋起雞舍。在農委會的經費支持下,加上其他教師、學生資源的投入,成為現今的「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畜產試驗場」。30多年保種下來的土雞,包括本土的花東土雞、信義土雞、竹崎土雞、金門土雞、峨嵋土雞、黃暉煌自日本引進的名古屋土雞,及畜產試驗所自中國引進的絲羽烏骨雞、北京油雞等,至今已建立18個品種(4個育種的品系及14保種品系),約3,500隻土雞的保種規模。
工作上的挑戰
相較於哺乳類的保種,雞隻種原的保存較為困難。哺乳類動物的卵、精子和受精卵都能用液態氮冷凍保存,禽類的精液雖也可以,但效果不佳,卵則無法冷凍保存,因此國際上對家禽種原的保存多採活體保存。「活體保種就是把雞一代一代保存下來,這是相當花錢的工作。」陳志峰說。另外,育種方式也相當耗時費力,陳志峰說明:「某些性狀在公雞不表現的時候,必須透過公雞的小孩出生,才能檢定是帶什麼基因。以此方式挑3個世代,大約要3年時間。」近幾年,他們開始使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較傳統育種方式節省約3年,「以青殼蛋雞的開發來說,可以直接看這隻公雞帶的基因到底是青殼還是白殼,我們就可以直接跟業者說哪隻留,哪隻不留。」不過,要育成體型大的雞,目前並沒有標記可以用分子篩選,還是必須依賴秤體重這種傳統方式。
地方產業的希望
保種和育種除了用於學術上的研究,也能為產業注入活水,提振地方經濟。金門養牛耗水,但因為長期缺水,亟欲發展可以取代牛肉乾的地方特色伴手禮。原可拿來飼養牛隻的高粱酒粕改以黑水虻來消耗,而黑水虻則可做為雞的飼料。「我建議他們用金門土雞來處理黑水虻,用在地的種原解決在地的問題。」目前金門已經找不到金門土雞,所幸中興大學土雞保種中心在1991年即保存金門土雞的種原,為金門地方產業的發展帶來曙光。育種部分,則有屏東霧台大武部落「大武森雞」的案例。大武部落曾因莫拉克風災造成道路損壞而成為孤島,長期輔導部落發展的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希望族人在山上也能自給自足,因而引進興大育種的土雞,替代過去適應性較差、死亡率較高的紅羽、黑羽土雞,推出「大武森雞」品牌。除了自給自足,亦可作為副業收入。3年前,也有業者找上陳志峰,希望能研發具有特色的雞蛋,因此開展青殼蛋雞的育種合作。經歷3年3個世代的育種選拔,開發出可生產具有青綠外殼蛋的蛋雞,大幅提高品牌識別度。
保種與育種的永續之路
除了在國內耕耘,保種中心也積極拓展國際交流,和法國、泰國及越南等國建立研究上的密切關係。例如,與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INRA)合作土雞遺傳研究,比較同樣品種在法國、臺灣不同環境下的表現;與法國、泰國和越南合作,建立歐亞種原的基因庫,並與世界農業學術排名第一的巴黎國立農學院(AgroParisTech)簽訂雙聯博士學位協定。目前,保種中心的經費來自於農委會及科技部,但其實還不足以維持運作,陳志峰每年必須申請其他計畫,才能養活保種中心。要能讓保種中心可以永續維運,須有更長遠的規畫,他正積極推動建置臺灣首家符合歐洲食品標準的雞隻屠宰場,販售興大的雞肉品牌。「臺灣的雞殺完後,是依照美國的屠宰標準,泡在冰水裡下降體溫;歐洲標準是用氣冷式的,殺完洗乾淨後放在冰庫裡降溫,這樣可以避免吸水影響到雞肉品質,或浸泡在血水中,增加被微生物污染的機會。我們有好的雞,又有比較好的屠宰方式,我相信這個品牌一定可以打出知名度,就會有資金來維持我們的種原。」種原的維持,其實也還要回歸市場面,陳志峰希望可以參考法國AOC的概念(原產地命名控制,Appellationd'origine contrôlée), 讓雞的種原回到當地,做特定產區的生產。有人消費,品種就可以保存下來,為後代子孫保留更多資源。
文/曾怡陵 攝影/曾怡陵、許鈺屏 圖片提供/陳志峰
下一篇
稻田裡的教室 臺南後壁-菁寮國小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5%
我喜歡:41%
很實用:5%
夠新奇:5%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呂*馨(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8/06/19
優秀
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12
thank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12
GOOD
蕭湘(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11
棒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11
GOOD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11
讚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11
好
莊英(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11
棒
哈妹(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11
讚~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11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