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開出驚喜花朵的花園 倆佰甲
刊登日:107/03/05
716
從新手農夫到構成一個開放社團型式的新農村,擁有各式專長的人們,獨自在農產業奮鬥卻也彼此陪伴,就像一座花園中的花朵,各自繽紛。而說起來,這件事從頭到尾都是意外:意外的產生、意外的運行模式,而且還孕育出乎意料之外的驚人能量,這是「倆佰甲」。
大夥兒一起耕種吧!
故事要從楊文全開始說起。當年他50歲,博士班剛畢業,做了十多年的農村規劃工作,深深認為整個蘭陽平原都應該走向友善耕種才是,但該如何進行才好呢?除了他自己身體力行地成為農夫之外,尚還想不出完善的方案出來。沒想到答案卻在意料之外的地方出現。楊文全起初是「穀東俱樂部」的穀東之一,賴青松幫他找地耕種,當年正好適逢政府推展休耕地活化政策,大量的土地隨之釋出,一找到的地便是2.5公頃的一大塊。一個人一下子種不了這麼大的地,「但應該有人也需要吧?」於是希望有人陪著一起種田的楊文全,到處問人要不要來?後來真的來了5位新手農夫,他們便是倆佰甲的第一代成員。這些成員的背景各異,有建築師、大三休學的女學生,還有找土地找了很久的夫婦,楊文全每天和他們一起耕種、一起吃飯、協助他們解決問題,感覺很愉快。「啊,原來我也能培育新農夫啊!」他突然發現了自己另一項天賦,並決定用往後的20年時間來做這件事,因為「這樣做20年之後,蘭陽平原應該也能出現200甲的友善土地了吧!」楊文全真心喜歡與他人一起耕種,其實早在還是一個人時,他便將這個點子取名為「倆佰甲」,含意是一個人通常種20甲田可以自足,那10個人便有200甲了;而且「倆佰」二字都是人字旁,這也意味著很多人一起參與的意思。
共有少 自由發展多
取這個名字的時候還是一個人,但往後發展卻真的出現很多人與他一起耕種,倆佰甲到了第二年,伙伴一下就增加到30人,人數以倍數成長。這是一群幾乎沒有經驗的新手農夫,多數是「半農半X」型態,但對農村夢想卻有他們的堅持在。「來到這邊的都是拋棄了城市繁華的人,因此都很堅持理想,不會輕言放棄。」楊文全這樣形容他的伙伴們。這群新手農夫的共同點是友善耕種,以無農藥、無化肥為主要規範,至於耕種方式則為各自發展,並沒有一套田間標準或是SOP,「我們平常都是自己有自己的種植方式,各自解決田間問題,連如何處理福壽螺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樣呢!」
所以倆佰甲對成員的協助,並不是有一套耕種技巧要教導,主要還是在陪伴,這是從早期楊文全幫伙伴巡田、大家一起吃飯所延續下來的傳統。現在他們有一個農民食堂,春耕時幾乎天天開飯;有碾米廠讓大伙兒碾米;還有個公共空間,伙伴的一些農業研究成果會在這裡發表,並進行意見交流。這群人沒有共同的田間機具、也從來不開會,至於後端的包裝及銷售,更是要自己想辦法。「所以說我們彼此間除了資訊交換之外,其實呈現一種『弱連結』型態。」除了相互陪伴之外,每個人都是各自發展,「所以嚴格說起來,其實我們是一盤散沙!」說到這邊,楊文全不禁大笑了起來。
各自燦爛的組合
雖說是一盤散沙,但這盤沙卻著實精彩,成員以他們的專長在農村生根,發展出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美學:「門咖口」是老闆會自製啤酒的一間背包客棧;還有提供以書換菜的「小間書菜」,賣的是伙伴種的新鮮蔬果;選用友善在地食材的「貓小姐食堂」,同時也是成員重要的交流場所;紀錄著農村生活與美學的「田文社」;進行著智取福壽螺實驗的「晴耕雨讀」;發起小農應援團及員山公車小旅行的「小鶹米工作室」;而「松園小屋」則是一個友善小農的開放空間。倆佰甲內部形態之所以能夠呈現出多樣發展,楊文全認為,「半農半X」中的那個「X」特別重要,每個人各種獨特專長與農村生活融合一起之後,自然會產生有趣的組合出來。若要形容,這邊就像是一個花園,開出了各種不同種類的燦爛花朵,而倆佰甲扮演的便是土壤角色。只是這個花團錦簇的團體,並沒有一個共同的願景或規範來約束成員,反而是任其各自發展、各自燦爛。
沒有邊界的開放社團
這種鬆散團體型態的呈現,其實並不在楊文全的規劃當中,而是在發展中自然而然演化出來的。更妙的是,楊文全也是後來才突然發覺,這種團體狀態竟然與他博士論文中「開放社團」的理念非常類似。他簡單解釋了所謂的「開放社團」,是一種仰賴「群」的智慧,但卻不會約束成員、同時也沒有邊界的團體。他舉「維基百科」為例說道,這是一個內容自由,且開放公開編輯的百科全書,每個人都可以上網撰寫,內容也會隨時被修正,而這種運作便與「開放社團」的理念頗為相近。「倆佰甲也是這樣,每個人在這邊可以自由的發展,而我們也很重視每個人的夢想,因為夢想是一股強大的能量,一定要讓它釋放出來才行!」他看著窗外走過一個年輕人說道,「我們這邊的人創意十足,像他就自己製作了一個簡易的氣候站,只要用手機上網便能知道這附近的微氣候情況。」楊文全嘴角不自覺地微笑了起來,「大家腦袋裡不知道都在想些什麼,住在這邊每天都有意想之外的事情發生!」
網路時代的農村樣貌
楊文全認為,與其說倆佰甲是個平台,還不如說是一個「村子」,在這個村子當中,有生活、生產,還有生態;除了友善耕作之外,成員還需運用身邊的有限資源去處理並解決農村生活所發生的大小事務,是貨真價實的農村型態。目前倆佰甲的成員約有50~60戶,若加上周遭常往來的友善團體便有80~90戶,這樣的一群人聚集,會讓農村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本身便是一個有趣的實驗議題。「我常在想,網路時代的農村到底是什麼樣態?或許倆佰甲會是一個答案。」就這樣,倆佰甲從最初單純的推動友善耕作開始,轉變成新手農夫的陪伴基地,而後又逐步的演化成多種面貌的小團體繽紛綻放,形成了網路時代農村新樣貌,但這些變化都不是楊文全當初所料想得到的。「很意外!雖然意外,但感覺卻很正面。」他對倆佰甲這樣下著結論,「感覺非常好,因為這些變化比我當初所想的要好出100倍!」倆佰甲未來將會演變成什麼模樣,誰知道呢?有太多不可知的可能性了,但可以確定的是,楊文全50歲之後的生活每天都過得很開心,因為他身旁有一群不在乎風險的冒險家,陪著他開創不同的生活樣態,每天都有意外的驚奇發生,每天也都熱熱鬧鬧的過日子。人生如此,夫復何求呢?
文圖/曾竫萌、黃安葳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大夥兒一起耕種吧!
故事要從楊文全開始說起。當年他50歲,博士班剛畢業,做了十多年的農村規劃工作,深深認為整個蘭陽平原都應該走向友善耕種才是,但該如何進行才好呢?除了他自己身體力行地成為農夫之外,尚還想不出完善的方案出來。沒想到答案卻在意料之外的地方出現。楊文全起初是「穀東俱樂部」的穀東之一,賴青松幫他找地耕種,當年正好適逢政府推展休耕地活化政策,大量的土地隨之釋出,一找到的地便是2.5公頃的一大塊。一個人一下子種不了這麼大的地,「但應該有人也需要吧?」於是希望有人陪著一起種田的楊文全,到處問人要不要來?後來真的來了5位新手農夫,他們便是倆佰甲的第一代成員。這些成員的背景各異,有建築師、大三休學的女學生,還有找土地找了很久的夫婦,楊文全每天和他們一起耕種、一起吃飯、協助他們解決問題,感覺很愉快。「啊,原來我也能培育新農夫啊!」他突然發現了自己另一項天賦,並決定用往後的20年時間來做這件事,因為「這樣做20年之後,蘭陽平原應該也能出現200甲的友善土地了吧!」楊文全真心喜歡與他人一起耕種,其實早在還是一個人時,他便將這個點子取名為「倆佰甲」,含意是一個人通常種20甲田可以自足,那10個人便有200甲了;而且「倆佰」二字都是人字旁,這也意味著很多人一起參與的意思。
共有少 自由發展多
取這個名字的時候還是一個人,但往後發展卻真的出現很多人與他一起耕種,倆佰甲到了第二年,伙伴一下就增加到30人,人數以倍數成長。這是一群幾乎沒有經驗的新手農夫,多數是「半農半X」型態,但對農村夢想卻有他們的堅持在。「來到這邊的都是拋棄了城市繁華的人,因此都很堅持理想,不會輕言放棄。」楊文全這樣形容他的伙伴們。這群新手農夫的共同點是友善耕種,以無農藥、無化肥為主要規範,至於耕種方式則為各自發展,並沒有一套田間標準或是SOP,「我們平常都是自己有自己的種植方式,各自解決田間問題,連如何處理福壽螺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樣呢!」
所以倆佰甲對成員的協助,並不是有一套耕種技巧要教導,主要還是在陪伴,這是從早期楊文全幫伙伴巡田、大家一起吃飯所延續下來的傳統。現在他們有一個農民食堂,春耕時幾乎天天開飯;有碾米廠讓大伙兒碾米;還有個公共空間,伙伴的一些農業研究成果會在這裡發表,並進行意見交流。這群人沒有共同的田間機具、也從來不開會,至於後端的包裝及銷售,更是要自己想辦法。「所以說我們彼此間除了資訊交換之外,其實呈現一種『弱連結』型態。」除了相互陪伴之外,每個人都是各自發展,「所以嚴格說起來,其實我們是一盤散沙!」說到這邊,楊文全不禁大笑了起來。
各自燦爛的組合
雖說是一盤散沙,但這盤沙卻著實精彩,成員以他們的專長在農村生根,發展出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美學:「門咖口」是老闆會自製啤酒的一間背包客棧;還有提供以書換菜的「小間書菜」,賣的是伙伴種的新鮮蔬果;選用友善在地食材的「貓小姐食堂」,同時也是成員重要的交流場所;紀錄著農村生活與美學的「田文社」;進行著智取福壽螺實驗的「晴耕雨讀」;發起小農應援團及員山公車小旅行的「小鶹米工作室」;而「松園小屋」則是一個友善小農的開放空間。倆佰甲內部形態之所以能夠呈現出多樣發展,楊文全認為,「半農半X」中的那個「X」特別重要,每個人各種獨特專長與農村生活融合一起之後,自然會產生有趣的組合出來。若要形容,這邊就像是一個花園,開出了各種不同種類的燦爛花朵,而倆佰甲扮演的便是土壤角色。只是這個花團錦簇的團體,並沒有一個共同的願景或規範來約束成員,反而是任其各自發展、各自燦爛。
沒有邊界的開放社團
這種鬆散團體型態的呈現,其實並不在楊文全的規劃當中,而是在發展中自然而然演化出來的。更妙的是,楊文全也是後來才突然發覺,這種團體狀態竟然與他博士論文中「開放社團」的理念非常類似。他簡單解釋了所謂的「開放社團」,是一種仰賴「群」的智慧,但卻不會約束成員、同時也沒有邊界的團體。他舉「維基百科」為例說道,這是一個內容自由,且開放公開編輯的百科全書,每個人都可以上網撰寫,內容也會隨時被修正,而這種運作便與「開放社團」的理念頗為相近。「倆佰甲也是這樣,每個人在這邊可以自由的發展,而我們也很重視每個人的夢想,因為夢想是一股強大的能量,一定要讓它釋放出來才行!」他看著窗外走過一個年輕人說道,「我們這邊的人創意十足,像他就自己製作了一個簡易的氣候站,只要用手機上網便能知道這附近的微氣候情況。」楊文全嘴角不自覺地微笑了起來,「大家腦袋裡不知道都在想些什麼,住在這邊每天都有意想之外的事情發生!」
網路時代的農村樣貌
楊文全認為,與其說倆佰甲是個平台,還不如說是一個「村子」,在這個村子當中,有生活、生產,還有生態;除了友善耕作之外,成員還需運用身邊的有限資源去處理並解決農村生活所發生的大小事務,是貨真價實的農村型態。目前倆佰甲的成員約有50~60戶,若加上周遭常往來的友善團體便有80~90戶,這樣的一群人聚集,會讓農村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本身便是一個有趣的實驗議題。「我常在想,網路時代的農村到底是什麼樣態?或許倆佰甲會是一個答案。」就這樣,倆佰甲從最初單純的推動友善耕作開始,轉變成新手農夫的陪伴基地,而後又逐步的演化成多種面貌的小團體繽紛綻放,形成了網路時代農村新樣貌,但這些變化都不是楊文全當初所料想得到的。「很意外!雖然意外,但感覺卻很正面。」他對倆佰甲這樣下著結論,「感覺非常好,因為這些變化比我當初所想的要好出100倍!」倆佰甲未來將會演變成什麼模樣,誰知道呢?有太多不可知的可能性了,但可以確定的是,楊文全50歲之後的生活每天都過得很開心,因為他身旁有一群不在乎風險的冒險家,陪著他開創不同的生活樣態,每天都有意外的驚奇發生,每天也都熱熱鬧鬧的過日子。人生如此,夫復何求呢?
文圖/曾竫萌、黃安葳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3%
我喜歡:24%
很實用:6%
夠新奇:12%
普普啦:6%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呂*馨(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8/06/19
GOOD
哈妹(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3/06
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