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一同「鰲」遊水鳥樂園 鰲鼓濕地森林園區
刊登日:107/09/17
768
來到位於嘉義縣西北方、濱臨臺灣海峽的東石鄉,感受這裡海風陣陣,往近海望去,有一大片黑壓壓而壯觀的蚵棚群;港邊停靠的漁船、竹筏依著潮水微微起伏,等著再一次乘浪出航;路旁則有「青蚵仔嫂」圍坐在遮棚下,熟練地剖開肥美的蚵仔──光看一旁堆成小山的蚵殼,便知道人人是高手。
東石以漁業為大宗,漁村風光、新鮮漁獲遠近馳名,但其實這裡還有一處賞鳥秘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鰲鼓濕地森林園區。此園區占地近1,500公頃,走上一趟,尋覓藏身其中的美麗鳥群,一起「鰲」遊水鳥天堂!
若從空中俯瞰嘉義縣濱海地區,可一眼找到明顯的馬蹄形狀土地,便能輕易指認這裡就是鰲鼓濕地。隨著象徵鳥兒展翅的入口意象「鷹揚鰲鼓」進入濕地,園區周圍有海堤圍繞,與海稍有距離;往濕地一看,盡是蓊鬱樹林,木麻黃、白千層、茄苳等樹木林立,或深或淺的水澤與紅樹林交錯在野地植被之中,其間又形成大大小小的沙洲,為水鳥、魚群或其他生物提供各類合適的棲息環境。放眼望去,鰲鼓濕地彷彿一艘生命的方舟,乘載著豐富種類的野生動物,自成一方海角樂園。
歸屬自然 老天爺收復失土
然而,樂園並非完全渾然天成,「1964年時,台糖(台灣糖業公司)在這裡填海造陸,希望發展成農、林、漁、牧使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育樂課課長黃秀緞解釋,鰲鼓濕地前身是為了發展農業而規劃、造地而成的地區,當年若來到這裡,盡是一整片的甘蔗田、稻田、養殖魚塭與豬圈。
後來,接連幾次颱風席捲,加上水門故障,海水順勢灌入,淹覆近300公頃的土地,使這裡的土壤鹽化嚴重,土地難以繼續利用,農業也因此荒廢。
老天爺收復這一大片失土,而日積月累下,原本的魚塭也漸漸積水,形成一區區深淺不一的蓄水池,加上紅樹林、草澤、樹林等自然形成的景觀,成為野生動物喜愛的多樣化棲地。原本的農業境地,搖身一變轉為候鳥樂園,黃秀緞有感而發地說:「因為大自然的力量,促成美麗的意外,讓這塊海埔新生地恢復成更原始的樣子。」
多元課程 遊客大有斬獲
「為什麼鰲鼓濕地會有那麼多鳥類聚集呢?」鰲鼓濕地森林園區中有一處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環境教育人員劉翠涵正比手畫腳地指著牆上的濕地照片,以生動的口吻及故事導覽濕地相關知識與景觀特色,「鳥的喜好不一樣,但這裡有水澤、泥灘、森林等,讓鳥能吃得好、住得好,牠們自然就來了。」
現在,越來越多團體來這裡辦理環境教育、戶外教學,而自然生態展示館除了是旅客資訊中心,也成為自然教室,更是帶領民眾跨出認識鰲鼓濕地的第1步。
「我們根據遊客的遊程,播放不同長度的簡介短片,讓大家先對這裡有基礎印象;另外有駐館人員導覽數位化、互動性的展示,可以進一步認識鰲鼓。」黃秀緞表示,除此之外,他們每年都開發環境相關課程或不定時的活動,例如與小朋友一起淨灘;同時還有一處展覽空間,定期介紹不同主題的在地人文歷史,好比東石鄉農漁具特展等,「環境教育無法一蹴可幾,我們採漸進式的操作,除了有靜態展覽,還有走出戶外認識濕地等多元化課程,彼此搭配,讓不同需求的遊客都能有興趣參與,也有所收穫。」
鳥況漸佳 成環境指標
對鰲鼓濕地有了初步的了解後,走出自然生態展示館、親臨濕地,才是這趟旅程的重頭戲!遊客可選擇開車、騎自行車或步行,沿著道路進入濕地,途中會經過植栽綠帶,讓人與動物棲地有所緩衝,保持一定距離;而迷彩造型的賞鳥涵管與木製的賞鳥亭,則讓人匿身其中、降低干擾,還可一邊對照著鳥類說明牌,一邊尋找這群嬌客的芳蹤。由此可知,環境教育並不只是聽導覽、上課,更重要的一環則是實踐於生活細節中。
而根據統計,鰲鼓濕地的植物種類多達300種,動物則超過600種,「鸕鶿、琵嘴鴨和尖尾鴨是數量的前3名,琵嘴鴨還曾統計到超過5千隻。」黃秀緞笑說,鸕鶿夜間喜歡棲息在木麻黃上,結果曾因鳥數太多,大量排遺落在整排樹木上,看起來猶如雪景,令人相當驚奇。此外,近年來又有黑面琵鷺進駐,也為鰲鼓濕地的豐富生態再添一筆。
生態導覽 囊括在地知識
每年年末到隔年年初是賞鳥的最佳時機,許多雁鴨科候鳥認定鰲鼓濕地是度冬的好去處,因此,在這裡常可見到雁鴨聚集戲水、整羽、休息的壯觀景象。好比尖尾鴨──顧名思義有著長而尖的尾羽,會在水面一邊秀出美麗羽毛,一邊移動覓食;而黑面琵鷺則將扁平如大湯匙的嘴喙深入水中,左右掃動,捕食魚類,模樣相當逗趣。
若錯過冬季,夏季來到鰲鼓濕地也能有不一樣的體會。時序接近夏季,沙洲漸乾,也正是留鳥的繁殖季,鰲鼓濕地彷彿成為各個鳥媽媽的坐月子中心。「這裡的高蹺鴴已經孵出來了!」在地解說員蔡淑麗身著大地色的服裝,扛著望遠鏡,興奮地細數哪裡有鳥築巢、下蛋,有些甚至已孵出雛鳥,她指著遠方沙洲上,正四處跑動、認識新環境的高蹺鴴寶寶說:「像高蹺鴴就屬於早熟鳥,孵化後,很快就可以獨立生活。」
鰲鼓濕地的鳥種讓人目不暇給,蔡淑麗笑稱,其實這裡還可以看到「鐵鳥下蛋」──她秀出小時候在海邊撿來的彈殼解釋,鰲鼓濕地附近是空軍靶場,時有飛機演練,彷彿「鐵鳥」飛越,過去的小孩還會到海邊撿掉落的金屬彈殼換取零用錢。
因此,她提到,來鰲鼓濕地可以聽在地解說員細說生態、鳥類習性,也挖掘在地人文故事;而這個過程中,不只外地遊客,當地志工也更認識身處的土地,並反思如何愛護這片淨土。蔡淑麗遠眺鳥群說道:「因為我們在這裡、慢慢熟悉牠們,也逐漸學會用鳥的想法,而不是光用人類的角度看環境。」
向土地學習 平衡人地共生
這樣保護環境的想法藉由導覽、行動,慢慢傳遞、散播。每年,鳥群千里迢迢地飛來這裡補充養分、養精蓄銳,準備新一年度的飛行;而解說員彷彿一本本的行動鳥類圖鑑,引領遊客透過望遠鏡發現鳥群、觀察活動,也將牠們的生活與動作「翻譯」成你我能理解的知識。
「有些遊客對鳥類都不熟,也不會去注意,常跟我們說這裡有好多鴨子,後來漸漸知道有些是候鳥,還會拍照回去對照圖鑑。」黃秀緞觀察,鰲鼓濕地遊客的重遊意願很高,許多人從毫無所知,到自行探索不同季節的鳥類,逐漸愛上這塊地方。他們就像喜愛這片土地的候鳥,年年都來,有時還流連忘返。
蔡淑麗也補充,鰲鼓濕地有隻受傷而不能隨同伴遷移的鸕鶿,很多遊客聽到,就質疑這個棲息環境並不安全,甚至提議要再找一隻與牠作伴,但她反問,「鰲鼓濕地是一個天然的棲地,有上萬隻鳥聚集在這裡,偶爾有受傷,難道不是自然界的一環嗎?」她在導覽時,也引導討論一般人對「自然」印象是否過於刻板,並反思不必要的人為介入,會對生態造成那些影響。
很多人從小在這裡長大、又因為擔任解說員,而對鰲鼓濕地的感情越來越深厚,「有時候,站在北堤可以清楚看到雲林縣六輕一支支的煙囪。其實當時他們也曾相中鰲鼓,說要蓋在這裡。」蔡淑麗自問,如果當時六輕真的來了,那鰲鼓濕地應該沒有今日光景;反觀現在腳下濕地,環境保護好了,生物多樣性成為最明顯的指標,也用較低干擾的方式,吸引人群向這片土地學習,形成另一種人地共生的平衡。
不掉以輕心 守護水鳥樂園
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從2012年開園至今,一直積極往「三低」的目標前進──低密度、低開發、低碳,「鰲鼓濕地的定位是環境教育和濕地保育,不論是維護野生動物生存的環境,還是步道、自行車道、賞鳥亭、人工濕地的規畫等,都是我們一直在努力、改進的範圍。」黃秀緞補充,還有很多基本動作要持續維持,例如,這裡早期是魚塭,可能殘留漁網,因此他們定期在候鳥來之前、離去後各清理一次,絕不掉以輕心,確保牠們的居住安全。她希望,未來能將鰲鼓濕地提升到保護區的等級,加強規範的力道,也促使更多人投入保育。
這塊土地,從過去的與海爭地、人定勝天,到如今回歸自然、成為野生動物樂土,尤其濕地限定的生命週期一年年展翅高飛,越來越多采多姿。不論愛鳥人士、當地居民或公部門,都期盼通力合作、傳達理念,守護這份美好,讓水鳥樂園永續開張。
東石以漁業為大宗,漁村風光、新鮮漁獲遠近馳名,但其實這裡還有一處賞鳥秘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鰲鼓濕地森林園區。此園區占地近1,500公頃,走上一趟,尋覓藏身其中的美麗鳥群,一起「鰲」遊水鳥天堂!
若從空中俯瞰嘉義縣濱海地區,可一眼找到明顯的馬蹄形狀土地,便能輕易指認這裡就是鰲鼓濕地。隨著象徵鳥兒展翅的入口意象「鷹揚鰲鼓」進入濕地,園區周圍有海堤圍繞,與海稍有距離;往濕地一看,盡是蓊鬱樹林,木麻黃、白千層、茄苳等樹木林立,或深或淺的水澤與紅樹林交錯在野地植被之中,其間又形成大大小小的沙洲,為水鳥、魚群或其他生物提供各類合適的棲息環境。放眼望去,鰲鼓濕地彷彿一艘生命的方舟,乘載著豐富種類的野生動物,自成一方海角樂園。
歸屬自然 老天爺收復失土
然而,樂園並非完全渾然天成,「1964年時,台糖(台灣糖業公司)在這裡填海造陸,希望發展成農、林、漁、牧使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育樂課課長黃秀緞解釋,鰲鼓濕地前身是為了發展農業而規劃、造地而成的地區,當年若來到這裡,盡是一整片的甘蔗田、稻田、養殖魚塭與豬圈。
後來,接連幾次颱風席捲,加上水門故障,海水順勢灌入,淹覆近300公頃的土地,使這裡的土壤鹽化嚴重,土地難以繼續利用,農業也因此荒廢。
老天爺收復這一大片失土,而日積月累下,原本的魚塭也漸漸積水,形成一區區深淺不一的蓄水池,加上紅樹林、草澤、樹林等自然形成的景觀,成為野生動物喜愛的多樣化棲地。原本的農業境地,搖身一變轉為候鳥樂園,黃秀緞有感而發地說:「因為大自然的力量,促成美麗的意外,讓這塊海埔新生地恢復成更原始的樣子。」
多元課程 遊客大有斬獲
「為什麼鰲鼓濕地會有那麼多鳥類聚集呢?」鰲鼓濕地森林園區中有一處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環境教育人員劉翠涵正比手畫腳地指著牆上的濕地照片,以生動的口吻及故事導覽濕地相關知識與景觀特色,「鳥的喜好不一樣,但這裡有水澤、泥灘、森林等,讓鳥能吃得好、住得好,牠們自然就來了。」
現在,越來越多團體來這裡辦理環境教育、戶外教學,而自然生態展示館除了是旅客資訊中心,也成為自然教室,更是帶領民眾跨出認識鰲鼓濕地的第1步。
「我們根據遊客的遊程,播放不同長度的簡介短片,讓大家先對這裡有基礎印象;另外有駐館人員導覽數位化、互動性的展示,可以進一步認識鰲鼓。」黃秀緞表示,除此之外,他們每年都開發環境相關課程或不定時的活動,例如與小朋友一起淨灘;同時還有一處展覽空間,定期介紹不同主題的在地人文歷史,好比東石鄉農漁具特展等,「環境教育無法一蹴可幾,我們採漸進式的操作,除了有靜態展覽,還有走出戶外認識濕地等多元化課程,彼此搭配,讓不同需求的遊客都能有興趣參與,也有所收穫。」
鳥況漸佳 成環境指標
對鰲鼓濕地有了初步的了解後,走出自然生態展示館、親臨濕地,才是這趟旅程的重頭戲!遊客可選擇開車、騎自行車或步行,沿著道路進入濕地,途中會經過植栽綠帶,讓人與動物棲地有所緩衝,保持一定距離;而迷彩造型的賞鳥涵管與木製的賞鳥亭,則讓人匿身其中、降低干擾,還可一邊對照著鳥類說明牌,一邊尋找這群嬌客的芳蹤。由此可知,環境教育並不只是聽導覽、上課,更重要的一環則是實踐於生活細節中。
而根據統計,鰲鼓濕地的植物種類多達300種,動物則超過600種,「鸕鶿、琵嘴鴨和尖尾鴨是數量的前3名,琵嘴鴨還曾統計到超過5千隻。」黃秀緞笑說,鸕鶿夜間喜歡棲息在木麻黃上,結果曾因鳥數太多,大量排遺落在整排樹木上,看起來猶如雪景,令人相當驚奇。此外,近年來又有黑面琵鷺進駐,也為鰲鼓濕地的豐富生態再添一筆。
生態導覽 囊括在地知識
每年年末到隔年年初是賞鳥的最佳時機,許多雁鴨科候鳥認定鰲鼓濕地是度冬的好去處,因此,在這裡常可見到雁鴨聚集戲水、整羽、休息的壯觀景象。好比尖尾鴨──顧名思義有著長而尖的尾羽,會在水面一邊秀出美麗羽毛,一邊移動覓食;而黑面琵鷺則將扁平如大湯匙的嘴喙深入水中,左右掃動,捕食魚類,模樣相當逗趣。
若錯過冬季,夏季來到鰲鼓濕地也能有不一樣的體會。時序接近夏季,沙洲漸乾,也正是留鳥的繁殖季,鰲鼓濕地彷彿成為各個鳥媽媽的坐月子中心。「這裡的高蹺鴴已經孵出來了!」在地解說員蔡淑麗身著大地色的服裝,扛著望遠鏡,興奮地細數哪裡有鳥築巢、下蛋,有些甚至已孵出雛鳥,她指著遠方沙洲上,正四處跑動、認識新環境的高蹺鴴寶寶說:「像高蹺鴴就屬於早熟鳥,孵化後,很快就可以獨立生活。」
鰲鼓濕地的鳥種讓人目不暇給,蔡淑麗笑稱,其實這裡還可以看到「鐵鳥下蛋」──她秀出小時候在海邊撿來的彈殼解釋,鰲鼓濕地附近是空軍靶場,時有飛機演練,彷彿「鐵鳥」飛越,過去的小孩還會到海邊撿掉落的金屬彈殼換取零用錢。
因此,她提到,來鰲鼓濕地可以聽在地解說員細說生態、鳥類習性,也挖掘在地人文故事;而這個過程中,不只外地遊客,當地志工也更認識身處的土地,並反思如何愛護這片淨土。蔡淑麗遠眺鳥群說道:「因為我們在這裡、慢慢熟悉牠們,也逐漸學會用鳥的想法,而不是光用人類的角度看環境。」
向土地學習 平衡人地共生
這樣保護環境的想法藉由導覽、行動,慢慢傳遞、散播。每年,鳥群千里迢迢地飛來這裡補充養分、養精蓄銳,準備新一年度的飛行;而解說員彷彿一本本的行動鳥類圖鑑,引領遊客透過望遠鏡發現鳥群、觀察活動,也將牠們的生活與動作「翻譯」成你我能理解的知識。
「有些遊客對鳥類都不熟,也不會去注意,常跟我們說這裡有好多鴨子,後來漸漸知道有些是候鳥,還會拍照回去對照圖鑑。」黃秀緞觀察,鰲鼓濕地遊客的重遊意願很高,許多人從毫無所知,到自行探索不同季節的鳥類,逐漸愛上這塊地方。他們就像喜愛這片土地的候鳥,年年都來,有時還流連忘返。
蔡淑麗也補充,鰲鼓濕地有隻受傷而不能隨同伴遷移的鸕鶿,很多遊客聽到,就質疑這個棲息環境並不安全,甚至提議要再找一隻與牠作伴,但她反問,「鰲鼓濕地是一個天然的棲地,有上萬隻鳥聚集在這裡,偶爾有受傷,難道不是自然界的一環嗎?」她在導覽時,也引導討論一般人對「自然」印象是否過於刻板,並反思不必要的人為介入,會對生態造成那些影響。
很多人從小在這裡長大、又因為擔任解說員,而對鰲鼓濕地的感情越來越深厚,「有時候,站在北堤可以清楚看到雲林縣六輕一支支的煙囪。其實當時他們也曾相中鰲鼓,說要蓋在這裡。」蔡淑麗自問,如果當時六輕真的來了,那鰲鼓濕地應該沒有今日光景;反觀現在腳下濕地,環境保護好了,生物多樣性成為最明顯的指標,也用較低干擾的方式,吸引人群向這片土地學習,形成另一種人地共生的平衡。
不掉以輕心 守護水鳥樂園
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從2012年開園至今,一直積極往「三低」的目標前進──低密度、低開發、低碳,「鰲鼓濕地的定位是環境教育和濕地保育,不論是維護野生動物生存的環境,還是步道、自行車道、賞鳥亭、人工濕地的規畫等,都是我們一直在努力、改進的範圍。」黃秀緞補充,還有很多基本動作要持續維持,例如,這裡早期是魚塭,可能殘留漁網,因此他們定期在候鳥來之前、離去後各清理一次,絕不掉以輕心,確保牠們的居住安全。她希望,未來能將鰲鼓濕地提升到保護區的等級,加強規範的力道,也促使更多人投入保育。
這塊土地,從過去的與海爭地、人定勝天,到如今回歸自然、成為野生動物樂土,尤其濕地限定的生命週期一年年展翅高飛,越來越多采多姿。不論愛鳥人士、當地居民或公部門,都期盼通力合作、傳達理念,守護這份美好,讓水鳥樂園永續開張。
鰲鼓濕地森林園區 電話:05-360-1801 地址:嘉義縣東石鄉鰲鼓村四股54號 臉書:鰲鼓濕地粉絲團 開放時間: 「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與「觀海樓」 週二∼週日09:00-16:30 週一以及農曆除夕休館 |
文/許鈺屏 攝影/A.K.(鄉間4307)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0%
我喜歡:38%
很實用:6%
夠新奇:0%
普普啦:6%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3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呂*馨(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8/07/01
GOOD
哈妹(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10/09
讚~
謝*雯(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7/10/01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