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注入文化活水,麥鄉再現光華
刊登日:107/10/15
1,042
臺灣也生產小麥?這句話,已從過去的疑問句變成驚嘆號!本土小麥產業一度沒落,但大雅麥農不忍離棄,開辦文化季活動,創造話題、復甦產業,誠如小麥產銷班班長張文炎所說,壞年冬過後,好年冬還會遠嗎?
初春3 月,臺中大雅麥香飄揚。一年一度的「小麥文化季」熱鬧開場,雖然本季氣候失調,小麥結穗不理想,但活動熱況不減,麥田裡,人潮洶湧,人手一機,盡情攫取金黃麥浪美景。近年本土小麥風雲再起,文化季無疑發揮推波助瀾的功效,發起活動的大雅小麥產銷班,10 多年來敲鑼打鼓、賣力推展,讓小麥重新回到臺灣的土地上。
臺中大雅,臺灣小麥之鄉
大雅是臺灣著名的麥鄉,規模化栽培少說百年歷史,60、70 年代鼎盛時期,冬春交替之際,區內員林村一帶盡是金黃麥浪。大雅小麥產銷班張文炎班長說,當時臺中縣市栽培超過1 千公頃,大雅麥田廣達700 公頃,獨占鰲頭。
小麥栽培如此昌盛,來自埔里酒廠收購作為釀造紹興酒的原料,84 年,酒廠終止收購,動力頓失,種植面積銳減,除了臺南學甲還有少量栽培,全臺小麥版圖幾乎消失殆盡,大雅是碩果僅存的產區,唯規模已大不如前,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臺灣也生產小麥。
開辦文化季,賞麥浪喝麥香
走過低谷,近幾年來,本土小麥有復甦之勢,張文炎估算,大雅之外,周邊的神岡、外埔,還有苗栗苑裡、彰化大城、芳苑、嘉義東石,均有規模化栽培,甚至遠至桃園,也有農友向他購買小麥種子。
小麥的復甦,大雅小麥文化季的開辦,扮演點火的角色。時任員林村長的張文炎,回顧當時結合地方團體發起活動的想法,係為呼應「一鄉一特色」計畫。小麥是大雅的招牌農產,全臺僅此一區,極富特色,也希望藉由活動宣傳,讓更多人認識本土小麥,幫助行銷。
93 年,大雅小麥文化季開鑼,前兩年並未引起太多注意,而後回響越來越多,造訪人潮年年上揚,很多國人因小麥文化季的傳播,才知道原來島內也有金黃麥田。97 年,主婦聯盟找上門洽談契作,許多知名麵包廠陸續跟進,加上喜願麵包工坊的熱心推展,壯大本土小麥重出江湖的聲勢。
市場擴大,吸引新血投入
大雅小麥產銷班目前有38 名班員,多是稻、麥雙棲的師傅級老手,由於近幾年市場擴大,產出供不應求,收益提高,吸引多位年輕生力軍加入,班隊陣容更為壯盛。該班生產的小麥,主要供應金門農試所,作為種子用途。一海之隔的金門,因釀造高粱酒所需,小麥種植面積廣達1 千多公頃,但冬季易受海風雨霧的影響,自行留種品質不佳,大雅供應的優良麥種,堪稱「金門高梁酒之母」,突顯出大雅優異的栽培環境。
張文炎指出,小麥喜歡冷涼、乾燥的氣候,大雅入冬後,通常會下二次雨,不多不少,而大肚山臺地的緩坡地形,排水良好,又屬砂質壤土,天然環境合乎小麥的需求,大雅被譽為「麥之鄉」,有其先天條件。先前臺中農改場選育的新品種,幾乎都以大雅為試種基地。
東北季風強,掃除病蟲害
大雅目前主力栽培品種為「台中選2號」,具有生育期短的優點,只需120天左右,張文炎耕作1 分地,約可收成300 ~ 500 公斤的麥子,產量較高的品種如「台中34 號」因生育期多了7 ~ 10 天,栽培不如「台中選2 號」風行。
每年10 月底、11 月初,麥農在稻作尚未收割前直接撒播麥種入田,稻穀收割後,稻稈就地覆蓋,然後引水灌溉,即可靜候麥苗出土。張文炎說,「撒播覆蓋法」省時省工,稻稈有助於保濕及抑制雜草,不必燃燒汙染空氣,功用多多,最重要的是可以預防鳥類啄食。
在張文炎的經驗中,當地生產的小麥並無病蟲害問題,幾乎不需防治,冷冽的東北季風沿著大甲溪灌入,風勢強勁,病蟲害一掃而空,偶爾氣候反常,濃霧籠罩不退,可能浮現銹病,但機率很低,為患最烈的,反而是鳥害。
鳥害嚴重,麥農心酸酸
張文炎說,小麥結穗成熟期間,天寒地凍,田野間可供覓食的農作物不多,鳥類的腦筋自然落在小麥頭上,麻雀最麻煩,專挑好料的吃,小麥才剛出穗,便用尖喙吸吮嫩穗的漿汁;半熟時,則挑麥芽,待成熟轉為硬實,麻雀咬不動了,輪由斑鳩上場,斑鳩體型大,無法停佇麥稈,於是採取高空俯衝的戰術,衝倒麥稈用腳壓住,然後吃個痛快。
以前大雅麥田面積廣,到處有得吃,鳥群分散,如今面積小,麻雀大軍火力集中,損失相當可觀。張文炎指出,現今生態保育觀念高漲,不宜圍網防阻,避免保育鳥類觸網遭殃,有些班員在麥田掛上反光彩帶嚇阻,聊勝於無,效果有限。他的10 多公頃麥田,大約2 成得孝敬鳥類,有回鳥害特別嚴重,一塊7 分大小的麥田,居然只收成100 多公斤的麥子。
歷經多年折騰的經驗,張文炎防鳥大作戰最高指導原則是,鳥先吃,剩下就是農人的。說來有些無奈,卻也豁達。
無基改,本土小麥更新鮮
撇除「鳥事」困擾,張文炎眼中,小麥與稻米是哥倆好,兩者輪作,土壤鬆軟,元氣飽滿,耕耘機翻土非常輕鬆,單是油料支出即可節省近3 成。此外,稻、麥的農耕機械大致可共用,貯存冷藏設備差異也不大,不需再額外大筆投資。
耕耘稻、麥數十年,張文炎認為,站在糧食自給、農地調配運用的角度,本土小麥再起別具意義,不但減低進口依賴度,農家也多了一份收入。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極端氣候型態日益頻仍,臺灣時時面臨缺水危機,水稻休耕幾乎是每隔3、5 年就必須面對的課題。比起水稻,小麥需水量極低,以水資源運用而言,稻麥互補,一期稻、一期麥的農耕方式,值得考慮,中南部沿海一帶都是可以嘗試的地區。
比起美、澳、加拿大等小麥大國的巨型規模,小家碧玉的本土小麥,生產成本相對較高,張文炎估算,進口小麥到岸價格約20 元左右,差距不小,本土小麥最大優勢在於新鮮、健康。他說明,進口小麥從田間採收到飄洋上岸,少說1 年,船運時間長,也不可能小包裝運載,面臨潮濕、蛀蟲等問題,難免使用藥物,而本土小麥品種多為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採自然方式雜交選育的品種,非但沒有基改疑慮,而且更新鮮、健康。
文化季開鑼,年度盛事
今年小麥文化季於3 月4 日開鑼,主場地寶興宮前廣場人潮塞爆,多達105 個團隊共襄盛舉,人氣強強滾,邁入第14 年的大雅小麥文化季,儼然成為地方年度盛事。
大雅小麥雖以契作麥種為重心,但也開發不少周邊商品,如小麥米、小麥燒、黑糖紅麥等,還有以小麥為主角的粽子、碗糕、「碰米香」,文化季會場陳列的各式小麥創意美食,讓人垂涎三尺。食用之外,小麥更晉身藝術創作的材料,麥稈作畫、麥稈草人、麥穗編織、皮飾,顯現在地的創意與巧思,以麥稈編成的「金雞祈飛」裝置藝術、麥稈涼亭、牌坊,美感別具,吸引人群駐足欣賞。
最吸睛的,當然是隨著春風搖曳、宛若印象派畫作的金黃麥浪。麥田間,人手一機搶鏡頭,幾乎成了小麥文化季的經典場景,十多年來點滴營造,大雅小麥文化季成功吸引遊客的目光,跳脫一般農產展售活動著重吃吃喝喝的窠臼。
氣候怪異,收成受影響
最近兩季,小麥收成不盡理想,去年受超級寒流影響,減產3 成,今年剛好相反,暖冬缺雨導致麥田早熟,形成短麥穗的現象。連著兩季短收,張文炎並不在意,做田數十年,風風雨雨看多了,收成好壞,原由老天做主。何況,接連怪異氣候終究少遇,壞年冬過後,好年冬還會遠嗎?
大雅小麥產銷班耕作高度機械化,張文炎班長的農耕機械樣樣俱全,耕耘機、收割機,甚至田埂整理都有專用的農機,烘乾、冷藏設備配置齊全,去年又添購大型烘穀機,永續耕耘稻、麥糧食作物的心志,一以貫之,令人敬佩。
文.攝影/徐清銘
企劃製作/整合行銷部 (豐年6705)
初春3 月,臺中大雅麥香飄揚。一年一度的「小麥文化季」熱鬧開場,雖然本季氣候失調,小麥結穗不理想,但活動熱況不減,麥田裡,人潮洶湧,人手一機,盡情攫取金黃麥浪美景。近年本土小麥風雲再起,文化季無疑發揮推波助瀾的功效,發起活動的大雅小麥產銷班,10 多年來敲鑼打鼓、賣力推展,讓小麥重新回到臺灣的土地上。
臺中大雅,臺灣小麥之鄉
大雅是臺灣著名的麥鄉,規模化栽培少說百年歷史,60、70 年代鼎盛時期,冬春交替之際,區內員林村一帶盡是金黃麥浪。大雅小麥產銷班張文炎班長說,當時臺中縣市栽培超過1 千公頃,大雅麥田廣達700 公頃,獨占鰲頭。
小麥栽培如此昌盛,來自埔里酒廠收購作為釀造紹興酒的原料,84 年,酒廠終止收購,動力頓失,種植面積銳減,除了臺南學甲還有少量栽培,全臺小麥版圖幾乎消失殆盡,大雅是碩果僅存的產區,唯規模已大不如前,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臺灣也生產小麥。
開辦文化季,賞麥浪喝麥香
走過低谷,近幾年來,本土小麥有復甦之勢,張文炎估算,大雅之外,周邊的神岡、外埔,還有苗栗苑裡、彰化大城、芳苑、嘉義東石,均有規模化栽培,甚至遠至桃園,也有農友向他購買小麥種子。
小麥的復甦,大雅小麥文化季的開辦,扮演點火的角色。時任員林村長的張文炎,回顧當時結合地方團體發起活動的想法,係為呼應「一鄉一特色」計畫。小麥是大雅的招牌農產,全臺僅此一區,極富特色,也希望藉由活動宣傳,讓更多人認識本土小麥,幫助行銷。
93 年,大雅小麥文化季開鑼,前兩年並未引起太多注意,而後回響越來越多,造訪人潮年年上揚,很多國人因小麥文化季的傳播,才知道原來島內也有金黃麥田。97 年,主婦聯盟找上門洽談契作,許多知名麵包廠陸續跟進,加上喜願麵包工坊的熱心推展,壯大本土小麥重出江湖的聲勢。
市場擴大,吸引新血投入
大雅小麥產銷班目前有38 名班員,多是稻、麥雙棲的師傅級老手,由於近幾年市場擴大,產出供不應求,收益提高,吸引多位年輕生力軍加入,班隊陣容更為壯盛。該班生產的小麥,主要供應金門農試所,作為種子用途。一海之隔的金門,因釀造高粱酒所需,小麥種植面積廣達1 千多公頃,但冬季易受海風雨霧的影響,自行留種品質不佳,大雅供應的優良麥種,堪稱「金門高梁酒之母」,突顯出大雅優異的栽培環境。
張文炎指出,小麥喜歡冷涼、乾燥的氣候,大雅入冬後,通常會下二次雨,不多不少,而大肚山臺地的緩坡地形,排水良好,又屬砂質壤土,天然環境合乎小麥的需求,大雅被譽為「麥之鄉」,有其先天條件。先前臺中農改場選育的新品種,幾乎都以大雅為試種基地。
東北季風強,掃除病蟲害
大雅目前主力栽培品種為「台中選2號」,具有生育期短的優點,只需120天左右,張文炎耕作1 分地,約可收成300 ~ 500 公斤的麥子,產量較高的品種如「台中34 號」因生育期多了7 ~ 10 天,栽培不如「台中選2 號」風行。
每年10 月底、11 月初,麥農在稻作尚未收割前直接撒播麥種入田,稻穀收割後,稻稈就地覆蓋,然後引水灌溉,即可靜候麥苗出土。張文炎說,「撒播覆蓋法」省時省工,稻稈有助於保濕及抑制雜草,不必燃燒汙染空氣,功用多多,最重要的是可以預防鳥類啄食。
在張文炎的經驗中,當地生產的小麥並無病蟲害問題,幾乎不需防治,冷冽的東北季風沿著大甲溪灌入,風勢強勁,病蟲害一掃而空,偶爾氣候反常,濃霧籠罩不退,可能浮現銹病,但機率很低,為患最烈的,反而是鳥害。
鳥害嚴重,麥農心酸酸
張文炎說,小麥結穗成熟期間,天寒地凍,田野間可供覓食的農作物不多,鳥類的腦筋自然落在小麥頭上,麻雀最麻煩,專挑好料的吃,小麥才剛出穗,便用尖喙吸吮嫩穗的漿汁;半熟時,則挑麥芽,待成熟轉為硬實,麻雀咬不動了,輪由斑鳩上場,斑鳩體型大,無法停佇麥稈,於是採取高空俯衝的戰術,衝倒麥稈用腳壓住,然後吃個痛快。
以前大雅麥田面積廣,到處有得吃,鳥群分散,如今面積小,麻雀大軍火力集中,損失相當可觀。張文炎指出,現今生態保育觀念高漲,不宜圍網防阻,避免保育鳥類觸網遭殃,有些班員在麥田掛上反光彩帶嚇阻,聊勝於無,效果有限。他的10 多公頃麥田,大約2 成得孝敬鳥類,有回鳥害特別嚴重,一塊7 分大小的麥田,居然只收成100 多公斤的麥子。
歷經多年折騰的經驗,張文炎防鳥大作戰最高指導原則是,鳥先吃,剩下就是農人的。說來有些無奈,卻也豁達。
無基改,本土小麥更新鮮
撇除「鳥事」困擾,張文炎眼中,小麥與稻米是哥倆好,兩者輪作,土壤鬆軟,元氣飽滿,耕耘機翻土非常輕鬆,單是油料支出即可節省近3 成。此外,稻、麥的農耕機械大致可共用,貯存冷藏設備差異也不大,不需再額外大筆投資。
耕耘稻、麥數十年,張文炎認為,站在糧食自給、農地調配運用的角度,本土小麥再起別具意義,不但減低進口依賴度,農家也多了一份收入。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極端氣候型態日益頻仍,臺灣時時面臨缺水危機,水稻休耕幾乎是每隔3、5 年就必須面對的課題。比起水稻,小麥需水量極低,以水資源運用而言,稻麥互補,一期稻、一期麥的農耕方式,值得考慮,中南部沿海一帶都是可以嘗試的地區。
比起美、澳、加拿大等小麥大國的巨型規模,小家碧玉的本土小麥,生產成本相對較高,張文炎估算,進口小麥到岸價格約20 元左右,差距不小,本土小麥最大優勢在於新鮮、健康。他說明,進口小麥從田間採收到飄洋上岸,少說1 年,船運時間長,也不可能小包裝運載,面臨潮濕、蛀蟲等問題,難免使用藥物,而本土小麥品種多為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採自然方式雜交選育的品種,非但沒有基改疑慮,而且更新鮮、健康。
文化季開鑼,年度盛事
今年小麥文化季於3 月4 日開鑼,主場地寶興宮前廣場人潮塞爆,多達105 個團隊共襄盛舉,人氣強強滾,邁入第14 年的大雅小麥文化季,儼然成為地方年度盛事。
大雅小麥雖以契作麥種為重心,但也開發不少周邊商品,如小麥米、小麥燒、黑糖紅麥等,還有以小麥為主角的粽子、碗糕、「碰米香」,文化季會場陳列的各式小麥創意美食,讓人垂涎三尺。食用之外,小麥更晉身藝術創作的材料,麥稈作畫、麥稈草人、麥穗編織、皮飾,顯現在地的創意與巧思,以麥稈編成的「金雞祈飛」裝置藝術、麥稈涼亭、牌坊,美感別具,吸引人群駐足欣賞。
最吸睛的,當然是隨著春風搖曳、宛若印象派畫作的金黃麥浪。麥田間,人手一機搶鏡頭,幾乎成了小麥文化季的經典場景,十多年來點滴營造,大雅小麥文化季成功吸引遊客的目光,跳脫一般農產展售活動著重吃吃喝喝的窠臼。
氣候怪異,收成受影響
最近兩季,小麥收成不盡理想,去年受超級寒流影響,減產3 成,今年剛好相反,暖冬缺雨導致麥田早熟,形成短麥穗的現象。連著兩季短收,張文炎並不在意,做田數十年,風風雨雨看多了,收成好壞,原由老天做主。何況,接連怪異氣候終究少遇,壞年冬過後,好年冬還會遠嗎?
大雅小麥產銷班耕作高度機械化,張文炎班長的農耕機械樣樣俱全,耕耘機、收割機,甚至田埂整理都有專用的農機,烘乾、冷藏設備配置齊全,去年又添購大型烘穀機,永續耕耘稻、麥糧食作物的心志,一以貫之,令人敬佩。
班長:張文炎 地址:臺中市大雅區大林路292 巷10 號 電話:04-2566-4292,0937-282-642 |
文.攝影/徐清銘
企劃製作/整合行銷部 (豐年6705)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36%
我喜歡:36%
很實用:9%
夠新奇:9%
普普啦:9%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李*德(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11/30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