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打造尋常卻雋永的家庭配件 檜木桶師 李老居
刊登日:108/01/02
					
住在嘉義縣水上鄉、從事製作檜木桶行業近80 年的李老居,是少數仍以傳統方式製作檜木桶的師傅。高齡92 歲的他仍勤於投入木桶製作工作,自家騎樓就是他的工作室,鋸木、刨木、組裝,全在這裡完成;走入家中,檜木香氣立即撲鼻,小小空間堆滿木材原料、工具和整齊疊放的大小檜木桶,時光宛如倒轉至幾十年前,人人還倚賴木製品的年代。
用上一輩子的陪伴印記
「有些都變成古董和傳家寶了,很少見囉,我兒子叫我毋通賣!」李老居笑著解釋,好比傳統嫁娶須準備的「子孫桶」,得漆成喜氣的大紅色,用來讓新娘上廁所、幫新生兒洗澡;或廟裡高高的籤筒,也有人拿來當傘桶或垃圾桶;還可以是米的量杯,製成固定容量,「糶米」(指買米)時帶上一只,買多少就一目了然。
檜木桶還有另一常見用處──澡桶。簡易澡桶如同今日的浴缸,放了熱水就可以隨時在家獨享泡澡的愜意;而更講究的大澡桶則保留燒柴火的小空間和特製煙囪等配備,一人在桶內泡澡,另一人可打開小門添柴、保持水溫。李老居滿意地說,浸著熱水,再加上療癒的檜木蒸氣,真的很幸福又享受呢!
「而且選咱阿里山的材,這些東西用一百年嘛無問題!」李老居掛保證,從前人家買一件就要用上一輩子,而他製作的檜木桶都選用臺灣的優良檜木,只要好好愛護,絕對可長久使用。他的大女兒李金桃也隨即拿出一個滿布灰白肥皂痕跡的澡盆佐證,「這是爸爸做的,我們小時候都用這個洗澡,還留到現在。 」如今雖已少用,但老師傅的工藝盛裝著生活與歲時的細瑣,終成為家常與時光的一枚枚陪伴印記。
木桶師傅的手藝考驗
然而,要做好一只檜木桶相當費工夫。李老居提到,從選材開始,就要避用較接近樹皮的木材,以免容易腐壞。接著,他會依照預計的木桶大小,測量、鋸下長短一致的木板,並一一刨平、調整木板厚度。
等到前置處理完材料,就要進入「組裝」的階段。只見他翻找工具箱、拿出紅筆,熟練地憑經驗目測,並毫不遲疑地在預計打釘的地方做記號;至於釘子,也是自己用竹子削成的小竹籤,其粗細和長度恰好適切且穩固地連結兩塊木板。
若釘成的木板已可圍成預計的桶狀大小,便開始捆繞、束緊,「阮過去都用竹子削成細長的竹片,來編成繩子,再拿來捆木桶;後來改用鐵絲,現在大部分又都改用不鏽鋼了。」李老居進一步指出,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尾箍」,也就是檜木桶完成前的最後一次捆束,同時是固定木桶底部的關鍵,「要先量好長度,否則捆得太鬆,使用到一半,底部容易塌下去;太緊又箍不起來。」簡而言之,「尾箍」的成敗得看師傅功力。而大功告成後,使用澡桶時注水讓木頭膨脹,剛好合起木板間的縫隙,因此也不易漏水。
阿里山腳下的木桶店
這樣老練的手藝,李老居從16 歲便開始累積。那年,他到親戚開設的木桶店當學徒,從小型的臉盆開始學做;後來趕訂單時,甚至能在一日內快手趕工出一只大澡桶。李老居學了兩年終於「出師」,他存了一筆錢在嘉義市區創業、開立「信木桶店」──因著阿里山豐富的木材資源,當時整條路上,木材行、工具店等相關店面林立,而這也是他和另一半白手起家的起點。李老居初開的一家店,連牆都要自己圍,相當克難;但他勤做不輟,沒有絲毫怠慢地敲敲打打、專注在一鋸一刨之間,把青春的額度轉化成一只只讓人永久保存的木桶。若有人訂貨,他又得在腳踏車後頭綁著扁擔,把頗重的木桶固定好、穿梭街巷地踩著腳踏車送貨。也因他的手藝遠近馳名,甚至研發過好洗又耐用的洗衣板,使得他的商品不僅廣銷至洗衣店,連臺北的空軍飛來嘉義都會特地來「團購」。
在變動的時代中停留
這項自日治時期習得的工法,李老居靠不停歇的雙手保留了下來,還撐起了一個家、養大四個孩子。儘管塑膠製品日漸取代木製品,他的職業生涯也並未畫下休止符,就像每天都回到記憶中的時代報到,有時仍接訂單、幫忙修理木桶、做一些自家用的木製品,「就當作是在練身體啦!」高齡的他仍可身手矯健地搬著澡桶,眼睛銳利地盯著竹釘,連呼吸都跟著敲打的節奏起伏。
「他很寶貝這些工具,從創業買到現在,還保養得發亮。」李金桃指著一整列的工具說,這些是和李老居有革命情感的夥伴,陪他走過臺灣木業最繁盛的年代,也保留了他大半輩子的記憶。
李老居感慨地說,當年很多同業好友「都回去了(指過世)」,今非昔比。如今,他仍繼續使用自己親手做的澡桶、為兒女打造專屬的木桶,「要什麼有什麼,做就好了。」他彷彿在時光的縫隙中停留,打造著使用再久都飄著淡香的家用木桶,不因時間流逝而腐朽,試圖為時代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
| 
				日治時期,日本人在臺灣開闢了三大林場──阿里山林場、太平山林場和八仙山林場。而位於嘉義的阿里山林場,其氣候適宜、水氣豐足,因而蘊含了廣闊的森林;其中,更盛產臺灣特有的臺灣扁柏和紅檜,而這兩種木材又因外觀和特性相似,常被統稱為「檜木」,也就是我們至今仍常聽到的「hinoki」。 也因為阿里山的森林資源豐富,日本人決定建設鐵道,以便將砍伐下來的木材運至市區販售、加工,甚至出口至他國。當時,火車在山腳的起點「北門車站」,還是全臺最大的木材交易場所,連著帶動鄰近區域的經濟發展,包含製材廠、木材加工廠等,都如雨後春筍般開立。至於山腳下的城市──嘉義,也因此承接了林業的風光,不但設有大面積的貯木池「杉仔池」,也有火力發電廠和相關營林機關,一度成為全臺第四大都市,甚至擁有「木材都市」的美稱。 後來,因為禁伐政策,且木材替代品漸多,市場需求下降,使得過去常作為建材、家用品或家具的檜木原料和製品,已不如當年常見;反倒是許多人選擇製成精緻的檜木藝品,如各形各狀的聞香瓶,或提煉成提神紓壓的檜木精油。 儘管檜木不再大量地運用於常民的生活物件中,但臺灣人對檜木曾在生活中所留下的日常痕跡仍保有情懷。除了作為實用的木材,檜木似乎更成了時代的文化資產,持續地以它曾現身過的老樣子和令人熟悉的香氣,刻印在臺灣人的心中,完整了一個世代的共同記憶。  | 
		
文 許鈺屏 攝 林韋言 (鄉間4312)
								上一篇
								保證責任臺東縣銓益農業運銷合作社
							
													
								下一篇
								花之小學堂 花的美麗,由你延續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38%
											我喜歡:56%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6%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