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苧麻編織藝師 阿布斯
刊登日:108/01/28

「以前的人,用多少就種多少。」阿布斯談起六年前帶她去苧麻田的阿嬤。「那時候我還不懂苧麻,一位部落裡年紀很大的阿嬤來跟我說,如果想學怎麼種,田裡的可以全部給我。」老人家年紀大了,已經沒辦法再做編織。阿布斯隨著阿嬤到家附近,看見一塊小小苧麻田綠意盎然,在山野間隨風搖擺。「阿嬤種的苧麻不多,因為她只是拿來做網袋,需要的也不多。」
阿布斯在部落種起苧麻的第二年,老人家稱讚她的苧麻長得很漂亮。但到了第三年,老人家問她「這樣不會太辛苦嗎?」一開始阿布斯不懂為什麼要這樣問,繼續埋頭栽種;到了第四年苧麻採收,工作室裡人人陷入沒日沒夜的刮麻、洗麻、晒乾等⋯⋯她才體會到這種忙碌又著急的心情。
在技藝斷層中內外探尋
阿布斯成長於臺東縣海端鄉,因在家中排行較小,生活總有姊姊們照顧打點。在嫁到另一個布農原鄉延平鄉後,面對龐大家族,她才在慌亂與忙碌中開始學習如何照顧他人。很快地,從一個不會煮菜的天真少女,搖身成為白天在市區上班、晚上趕回部落張羅家務的職業婦女。阿布斯如此俐落能幹、照顧眾人的個性,即使退休之後人生走往另個階段,還是展現在她如今穿梭工作室的身影中。
1996 年,阿布斯因行政久坐造成身體損耗,加上眼見先生年幼的弟弟們都長大成人,於是決定從臺東馬偕醫院退休,回到部落。「剛回來也沒有事情做,就跟著到處參加活動。」在許多聚會裡,阿布斯發現大多數家庭都沒有為孩子準備傳統服。所以每每文化活動來臨,就看見各家媽媽們到處商借,借來借去孩子們又容易把配件搞丟。阿布斯轉念一想,「為什麼我們不自己做呢?如果每個人家裡都有做,就不用跟別人借了。」
起念之後,她纏著老人家開始學習十字繡,邊實作邊訪談,一頭栽進布農族獨特的織法與配色中。2002 年她成立了「阿布斯布農傳統服飾工作室」,當時會編織的族人都只用毛線做為織材,原來,將苧麻轉化為線材的傳統手藝已經出現斷層。但她不氣餒,擴大訪談與學習的區域,陸續拜訪更多部落,也跟著其他線材的外地老師們學習,將學回來的技巧慢慢跟老人家求證,有時候步驟對了,老人家的記憶就會立刻銜接上。這樣一拼一湊,向內也向外的探尋,阿布斯終於一步步將布農族苧麻編織的手藝,尋找回來。
工藝就是人與物的專注互動
「苧麻長很快,從種到採收大概三個月⋯⋯但是採收回來後,從處理原料到能夠織布,大概要一年。」在臺灣,不同原住民族有自己使用苧麻的方式,無論如何都必須經過時間與手工的辛勤浸潤。「我們取苧麻的莖,開始刮麻。」阿布斯坐在屋簷下,手腳並用扯平苧麻皮,另一隻手拿著竹製工具來回刮除不需要的植物組織。「刮完後要洗麻和捶打,洗的時候加入木灰浸泡。這兩個步驟都是要軟化纖維。」新鮮的苧麻採下後到這個步驟完成前,是不能停止的。洗好的苧麻纖維便晾晒在屋簷處等待陰乾,這一等,有時長達三個月。
在工作室的戶外棚架下,隨時都垂掛著綿延如瀑的大量苧麻絲在陰乾。坐在一旁的婦女們就用這些苧麻絲,進行分線、撚線、績麻等步驟。傳統工藝許多時候就是人與材質的專注互動,像最困難的績麻便是必須挑選出所需纖維,沿著大腿滾動,讓纖維緊密抱合。若是方向錯了,就無法績出緊實的麻線,若要累積長度,還得靠經驗在適當處參差加入下一條纖維持續滾動。這些手藝都耗費心力,但工作室裡裡外外忙碌的婦女們從不皺眉,反而是隨著手腳並用傳來一陣陣歡笑談話聲。
部落有人 文化就還在
「她們來到這裡,是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線材和織布的文化,也剛好是一份工作。」阿布斯近年申請了政府的就業計畫,在工作室裡與幾位夥伴並肩努力。「希望至少能夠學好一種東西,讓自己有信心,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工坊中加入的部落婦女,有些來自弱勢背景,有些則是對文化有興趣。「我們有年輕人,也有老人家。新的技術或傳統知識,都可以在這裡溝通。」
「不過我還有好多答案沒有找到,像工作室裡有件衣服是部落的老人家拿來,說媽媽親手繡的。已經接近百年還那麼鮮豔完整,但我們不知道是用什麼染色。」阿布斯就算煩惱起來,還是面帶微笑。這些年那個想找回傳統手藝的初衷,帶領著她聆聽老人家的智慧,陪伴身旁婦女一起生活,也提攜著後輩們投入文化產業。雖然時代的斷層中難免有失落的線頭,但所有這些尋找、收集、修復的過程,已交織出一幅更加奪目堅韌的作品。
|
苧麻由於外皮纖維質地堅韌,加上一年可收穫多次,栽種技術簡單不需多照顧,又適應亞熱帶氣候,因此相當適合作為編織材料。中國浙江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曾出土苧麻布和細麻繩,可推測四千多年前人類就已開始使用苧麻編織。北宋期間編撰的《本草圖經》亦有苧麻用途的記載:「苧根舊不載所出州土,今閩、蜀、江、浙多有之。其皮可以績布。」 臺灣也有許多原住民族以苧麻作為編織材料,選取的苧麻種類及取麻方式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是取其莖部纖維作為織材。布農族的織布技巧在眾多族群中獨樹一格,早期衣物原料皆以獸皮及苧麻布為主,近代與漢人接觸後才開始使用棉毛等材料。沿著中央山脈,布農族分布六大社群,不同社群的編織紋路與色彩略有差異,在延平鄉桃源村使用的苧麻為白苧麻。 在布農族文化裡,男子善於打獵、女子精於織布,曾經家家戶戶的婦女都能為家人織出所需衣物。然而隨著日治時代對原住民傳統文化的禁絕,接著現代化生活融入,布農織女們逐漸放下織材與梭杼。但早年苧麻除了編織成布,作為避寒衣物外,鉤織成網袋也是族人上山打獵的必備用品。南投縣卓社群族人會將苧麻拿來搭置陷阱,或是將纖維揉成繩索當作建材與用具。另外在部落偶爾也有漢人前來,詢問是否可以收購苧麻葉作為養生草藥。 |
文 小海 攝 陳佩芸(鄉間 4312)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3%
我喜歡:48%
很實用:0%
夠新奇:5%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1/29
GO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