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花蓮 × O\'rip 生活旅人
刊登日:108/02/25

而在母親這一邊,則是利用孟宗竹的竹葉,經過精細的處理後編織成斗笠,再加上繁複的熏蒸程序後才能販售。黃啟瑞回憶,農村時期的西部植物產業就像是村落家庭工廠化過程,一個村落家庭就像是一座小型手工廠,累積了一定數量後,就會固定出現買家進到村子裡收購整疊斗笠。
當天然物產被集中到單一村落裡頭大量集體生產,這樣的模式也慢慢發產出所謂的「籮筐會」:擁有特定技術的人,一年一度前往籮筐會趕集,交換各自的手工藝品。直到工業時代來臨,塑膠才漸漸取代了早年農村以植物編織的生活器物。
從小跟著外婆長大的黃啟瑞,常常看著外婆和其他同輩的婆婆交換草藥知識,透過各種草藥解決家人受皮肉傷、腸胃不良等症狀。讓他很早就開始對植物產生興趣,甚至開始把背誦本草綱目當成興趣。對植物與部落的的熱情促使他來到花蓮東華大學就讀後,以「巫術儀式、野菜、民族植物」作為研究所論文主題,畢業後也陸續與林務局合作,寫了四、五本有關於民族植物的書。
來到O'rip 工作後,黃啟瑞從去年開始陸續策劃多場「部落廚房旅行」活動,參與者從認識部落開始走進各個角落的花蓮人廚房,從卓溪南安的布農族、光復馬太鞍的阿美族、大同大禮部落的太魯閣族到新社噶瑪蘭族等。在族人帶領下,參與採集植物、烹調、製作食器、到學習飲食倫理等過程。不僅吃進了植物,也認識了植物,知道該如何對待不同的自然植物。「人如何去認知植物的位置,植物又帶給你怎樣的力量?」這是黃啟瑞在他的「植人」生涯中,持續思索的問題。
比起西部編織工藝已經發展出成熟的生產消費線,東部地區早年受限於交通不發達,各族群部落彼此自成一格,編織工藝一直未發展成成熟的商業行為,但幾乎每一位部落裡的年長女性,腦海中都有一幅「植物地圖」,他們依循著季節變換,過著從來都沒有脫離自然植物的生活。
如今這些植物編織手藝,除了在部落裡頭持續傳承外,也逐漸成為社區營造的一環。因此在花蓮溝仔尾一帶,有獨鍾月桃葉的年輕人所成立的工作室、有成立超過90 年的手工醬油店⋯⋯,穿梭在老街巷弄間,新舊時空的植物工藝,也融會成花蓮自有的漫步生活。
| 月桃戲 |
從學生時期開始接觸月桃的方琪,四年前在花蓮租下了一間老房子,成立「月桃戲工作室」。佔地不大的工作室裡裡外外,從方琪栽種的月桃,到手提包、燈罩、掛帘等各式各樣編織工藝品,每一件都跟月桃脫不了關係。 愛月桃成癡的方琪回憶,大學期間她因為參與社區營造,時常有機會深入原住民部落,某天晚上躺在鋪著月桃席的石板床上,就著月桃葉香沉沉睡去,讓她就此愛上月桃。 來到花蓮工作之後,方琪開始利用空檔沿著臺11 線南下採集月桃葉,編織成各種生活器具,再透過市集擺攤或店家寄賣銷售,吸引和她一樣的「月桃同好」。方琪會依照採集來的月桃葉特性、當下的季節濕度等,決定編織成什麼作品,如比較高大的月桃就拿來編需要耐重的提袋,比較細嫩的月桃就拿來製作名片夾,順應著每一片月桃葉的特性,溫柔編織出各有特色的作品。 |
| 永進鐵皮加工部 |
亞鉛其實不是鉛,而是「鋅」的日文音譯。亞鉛因為材質輕、不易鏽、容易彎曲加工,在早年老師傅的巧手下,搖身變為澆花器、水桶、油壺等各種器具,成為1930 至70 年代最普及的農村用品。 花蓮目前僅存的亞鉛工作室「永進鐵皮加工部」,高齡82 歲的老師傅郭阿進,每天開店時間一到,依然會坐在店門前等著顧客上門。在亞鉛全盛時期,郭阿進的代表作品企鵝造型垃圾桶,曾經遍及整條中橫公路。如今亞鉛光環褪色,郭阿進笑說,等他把店裡頭剩下的亞鉛作品賣掉,就是他得以真正功成身退的那一刻。 |
| 小一點洋行 |
在小農加工品還沒有這麼容易隨手可以取得的花蓮,小一點洋行悄悄成立。裡頭販售著各式各樣友善土地的小農產品,提供花蓮人在這裡選購柴米油鹽。曾在誠品書店工作過的小一點洋行主人王玉萍,以書店「作者牆」的行銷方式呈現店面擺設,無論是小農或手工藝品設計者,都可以在小一點洋行裡的角落,呈現出自己最喜歡的樣子。 在關心臺灣這片土地生產問題之餘,王玉萍也致力打造貼近原味的質感生活。小一點洋行販售的選品,從有機植物種子、到植物染手工包、布衛生棉等,個個都是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愛用品,正因如此才想分享給造訪小一點洋行的人們一起使用。 |
| 新味醬油 |
黃豆發酵後,經過多道程序才能釀造而成的手工醬油,是早年農家廚房必備調味品。已走過90 年歲月的花蓮新味醬油,至今依然仍屹立不搖,在花蓮市區飄散著甘醇濃郁的手工醬油香。 新味醬油第二代經營者許南東的父親從西部移居花蓮時,起初是跟著哥哥一起向日本人學習「豆麥釀造」法,以黃金比例的豆子與稻麥,釀造出風味獨特的手工醬油。1927 年自立門戶,成立新味醬油,傳承至今已是第三代。 許南東指著一桶又一桶豆麴,仔細介紹著醬油是如何從黃豆或黑豆變化而來。傳統作坊的自然工法培育出上百種好菌,讓每一批發酵出來的醬油都會因為製作環境差異,帶有不同風味。 花蓮在全盛時期曾經有過18 家醬油作坊,交通改善帶來了味全、金蘭等大廠醬油,卻也讓當地的小作坊紛紛倒閉。唯有自稱「不甘心」的許南東,深信只要顧好品質,自然有顧客青睞。如今在食安風暴之後,選用在地食材、堅持手工釀造的新味醬油,將持續飄香下一世紀。 |
文 游婉琪 攝 陳佩芸( 鄉間4312)
上一篇
猛男與小農女的從農之路
下一篇
苧麻編織藝師 阿布斯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0%
我喜歡:20%
很實用:0%
夠新奇:4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