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男與小農女的從農之路

秦子媛大學唸的是園藝科系,她即將畢業、邁入社會之前,曾向系上老師徵詢,若不依循學長姐之路,進農政單位或到農場工作,未來還有哪些出路?老師一句「在農業這一塊不能沒有行銷知識」的提點,讓她決定前往新竹,參加外貿協會培訓班。
培訓過程中,秦子媛學了第二外語,以及國際貿易與行銷的基本概念,她原本以為這些知識在農業領域應該很受用,但因協會課程鮮少碰觸農業課題,且多期待學員到外商或電子業工作,機緣巧合下,秦子媛進了臺北一家從事市場調查的外商,與農業拉開了距離。
然而,三年多前,秦子媛決定與交往多年的男友詹凱麟結婚,身為業務工程師的詹凱麟在新竹科學園區工作,兩人的生活圈隔了80 公里遠,加上彼此工作忙碌,她不禁感嘆:「要成立家庭,好不切實際喔!」因此,兩人達成共識,一起回臺中定居,工作、生活。
結婚之後,兩人都決心揮別過去常熬夜、加班應酬的工作型態,但那會是什麼工作?秦子媛說:「天時地利人和下,突然間覺得說,兩個人的交集好像是農業。」詹凱麟的父母在東勢種植柑橘已有30 年,對於自小就會去果園幫忙農活的他來說,返家務農是生命中熟悉且親近的經驗,而秦子媛也因此成了農民,重回農業領域。
靠土地維生要克服重重難題
詹凱麟家原本有一塊四分大的椪柑園,可是若種植面積太小,就無法達到經濟規模,他們回東勢後承租農地,目前已擴充到兩甲地,並開始栽種近年價格上揚的茂谷柑。
他們承租的地以栽有果樹的為主,若自己從樹苗開始栽培,起碼得等五年才能規模化地採收,但有果樹的農地租金本來就比較高,茂谷果園的租金更是一分地一年一萬元起跳。她認為租金問題還是其次,最困難的是農地取得不易,「對於回鄉的第二代來說,若家裡沒有地,這會是門檻最高的地方。」他們還曾經好不容易將衰頹的果園照顧得興盛繁茂,卻在一年過後,拱手還給了地主。
另一個的問題是找工不易。為了確保品質,他們的果樹皆種植在山坡地上,秦子媛算過,採下的橘子從田間載到集貨場,再卸下、倒入洗選果機、裝進籠裡,堆放在陰涼處,前後共需搬運六次左右。詹凱麟苦笑著說:「採收期間一天有六噸的量要搬,而且要在那樣的坡度上搬運東西,是很耗腰力與腳力的。」去年他與父親先後滑倒與扭傷,因為不能讓母親與懷著身孕的妻子搬重物,「所以只能硬著頭皮去針炙,回來繼續搬,隔天再去針炙。」
秦子媛知道這樣下去不行,眼看缺工問題一時難以解決,她只能先在能力範圍內「想辦法讓自己工作輕鬆一點」。他們透過臺中市政府「青年農民營運企劃」的補助,在倉庫上方架設天車,一籠籠的橘子就能不費力地堆疊上去,等待轉甜賣出。
| 青農簡歷 | 
				秦子媛、詹凱麟 從農時間:2014年迄今 特殊事蹟:入選2016年農委會第三屆百大青農,椪柑獲得2016年臺中市優質安全椪柑評鑑競賽第三名 主要作物:椪柑、茂谷柑  | 
		
| 猛男農夫甜橘 | 
				聯絡電話: 0970-168896、0933-797095 地址: 臺中市東勢區東蘭路197-70號 網站: 臉書粉絲專頁「猛男農夫養成計畫」 售價: 家庭式柑橘禮盒 500元/ 5Kg /箱 年節柑橘禮盒 600 ∼ 1,000元(依柑橘種類與等級)/箱 蔬菜箱 500元/箱  | 
		
	辛勞的付出總是要有所得,詹凱麟在從農之初,就決定儘量自己銷售,不依賴通路。他的父親務農數十年,累積了基本客群,加上他們回鄉時也昭告親朋好友,在眾人熱情支持下,頭一年的銷售成績還不錯。
	
	不過,秦子媛形容那時的心情是「如履薄冰」,「覺得這個不是真實的,可能是一時的熱情。」為了確保源源不絕地有新客人來消費,她發揮行銷與農學的專業知識,結合詹凱麟的務農經驗,用臉書「把我們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與大家分享」,並搭配LINE、展售活動,不斷拓展人際關係。她也會觀察客人的回購意願,相當重視回頭客對於產品品質的意見。
	
	專業小農的減藥嘗試
	在這條從農之路上,若將農民分類成「專業的」、「做健康的」與「做理想的」,那麼秦子媛說:「我們就是靠農業維生的專業農,但不是那種很大規模的、有幾十甲的大農,我們是專業的小農。」她認為,從農的出發點不同,「會導致農民選擇不一樣的農法,種不一樣的作物,賣給不一樣的消費者」。
	
	在無法完全採用有機種植的現實情況下,秦子媛還是希望能提供客人更加安全無虞的產品。這幾年他們一直在嘗試減藥,果園不使用除草劑,採用草生栽培,加倍整枝,讓樹體通風透光,就能減少病蟲躲藏,用藥量就能減至一半以下。採收前兩個月就不用藥,拉長安全採收期,並且不使用退酸劑,而是合理、適量地施用有機肥。
	
	秦子媛坦言,即使減藥,還是要達到品質與銷售的平衡,目前他們還沒有辦法靠一己之力售出所有柑橘,有四成仍需依靠盤商,當盤商以「水果賣相不好」而壓低收購價時,她仍樂觀地激勵自己要更加努力,期待有朝一日「即便還是會出貨給盤商,但金額不會那麼舉足輕重,我們就能做想做的事情,就會有機會讓爸爸媽媽比較放心」。
	
	他們的另一項新嘗試是著眼於採收後處理。秦子媛解釋,中部地區的柑橘通常是在七分熟時就會採收,並置放於通風陰涼處,待果皮轉成橘黃色、果肉轉甜後才會賣出。橘子採收時,蒂頭處被剪刀一剪就產生傷口,容易有細菌寄生而出現腐敗狀況。
	
	因為柑橘不是採後立刻進入市場的作物,政府有核准使用四天後就會揮發的殺菌劑來浸泡柑橘,不過他們仍希望能免則免,於是翻閱文獻,以食鹽與自來水為原料,透過機器電解成可揮發的抗菌液「次氯酸水」,作為洗選果時殺菌之用。
	
	更多的嘗試 更加的平衡
	柑橘一年僅採收一次,但銷售鮮果有時間的壓力,銷售價格也易因產量而大幅波動,更別說要承擔天災後的損失。考量到生計不能全壓在一年一度的收入上,秦子媛要自己創造更多元的產品與收入。
	
	他們曾委託合法食品加工廠製作果醬,現在則打算設立小型農產加工室,自主決定果醬加工過程,以保有產品特色,並客製化生產。此外,他們也嘗試與附近小農合作,推出蔬菜箱宅配到府的服務,除了讓顧客可以買到平價新鮮的蔬果,也讓小農多一個銷售管道,並延續在柑橘採收前的品牌曝光度。
	
	這三年多來,秦子媛與詹凱麟仍然試圖找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減藥栽培也要兼及收入與農業理想;多方嘗試則是為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共榮共好——他們始終不忘「求取平衡」的初衷。
	
	文・攝 余世芳 (鄉間4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