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農場 呂承祖× 何明昱 糖果番茄的彩色境地

來自小果番茄王國的發想
這裡是「克羅農場」,農場主人呂承祖和何明昱是幾年前從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的七年級生。相較於大多出國留學、投入公務體系或擔負農業研究的同儕,他們走向農業現場,看準溫室栽培的未來發展性,投入創業。
「對我們來說,務農就是一份工作。而我們兩人過去讀書時,剛好一個是栽培作物組,另一個是採後處理組,可以學以致用。」於是,兩人的專業前後連成一線,各有專攻又能合作,為從農創業奠定基礎。從農起初,兩人皆認為臺灣是小果番茄王國,「小果番茄種籽的全球市占率還曾經達到50%,這是最榮耀的時候。」因此,他們決定將生產主力放在小果番茄,進而分析市場競爭力,最終選擇栽種彩色番茄。
同時,兩人也鑽研栽培技術,努力生產出高品質的小果番茄。何明昱進一步提到,國外小果番茄大多做為生菜沙拉使用,因此糖度較低,且果皮較厚、硬,以便於長期運輸外銷;但臺灣人的飲食習慣不同,反而較常將番茄做為飯後水果,所以栽種技術也呼應消費需求,所生產小果番茄的口感與糖度常勝過國外的小果番茄。
於是,呂承祖和何明昱開始規劃種植各色番茄,並將彩色番茄暱稱為「糖果番茄」──他們特地挑選渾圓、形似糖果的品系,讓「糖果番茄」更名符其實;同時,六色番茄各有風味,例如,橙色番茄較甜、深受大眾喜愛;綠色番茄則有蜂蜜滋味,且果肉較Q 而有嚼勁⋯⋯,如此一來,消費者只要買一盒小果番茄,就能一次享受多種風味。
課堂外的農業課
但是,真正跨入農業並不像實驗室內的操作;若沒有實戰基礎,連找土地、工具要去哪裡買、人力管理⋯⋯等不確定因素,都會成為創業順遂與否的關鍵。
呂承祖回憶,兩人都不是嘉義人,但當時研究氣候變化後,發現嘉義的日照時數充足,且日夜溫差大而適合果物生長,因此開始南下找地、準備創業,「不要看這附近那麼多田,因為我們不是本地人,根本很難知道哪塊是誰的地。」為了找地,他們問遍農會、農地銀行和親朋好友,就連每位鄰近村落的村長幾乎都一一拜訪、認識。最後,他們耗時一年才找到合適的土地,並在嘉義縣太保市農會的協力輔導下,跨出克羅農場的重要一步。
「而且我是客家人,連臺語都聽不懂,還得靠承祖。」何明昱補充,他們從外地來、也非農二代,就連租房子、生活費、購買務農工具、搭建設施等都得列入計算,總和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這幾堂「課堂外的農業課」讓上盡農業專業課程的兩人嘗到苦頭,但他們意志堅定──「就跟我們當時考學校一樣,要當第一!」從溫室規劃、品種選擇,到栽種期程、行銷方式等細節都詳細羅列,希望在學校所累積的專業知識,能通過現實條件的錘鍊和挑戰,發揮最大效益。
| 青農簡歷 | 克羅農場 | 
| 
				呂承祖、何明昱 從農時間:2015年迄今 特殊事蹟:入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第三屆百大青農 主要作物:糖果番茄  | 
			
				營業時間:全年無休 聯絡電話:0926-343802 地址:嘉義縣六腳鄉蒜頭村74-35號 網站:臉書粉絲專頁「克羅農場」 售價:糖果番茄禮盒 1000元/ 4盒(每盒一斤) 團購另有優惠  | 
		
	集合科技大軍 打造「省工軍團」
	有了計畫,下一步還得落實田間管理,「我們都很嚴格,第幾天要做什麼事情基本上會列下來,若今年生產的SOP 沒出來,就不要種了。」何明昱解釋,溫室分為兩棟,並同時栽種六至七種不同品種,因此企畫和管理相當重要,「雖然都是小果番茄,但各品系的生產速度、結果量、需要的肥料量都不一樣,所以,管理起來比傳統的小果番茄還要困難。」
	
	如此一來,數據化、系統化且科技化的管理就更為重要。因為研究出身,呂承祖和何明昱善於使用各類儀器,例如採用定比稀釋器,以電腦控制,精準確認給肥比例;啟動淨水器排除水中雜質,並調整pH值,也因為水質穩定,水管較不會阻塞;以色列滴灌帶則確實給植物應有的水量;溫室還設有天窗引出熱氣,但下雨時又能透過自動偵測器監測並關閉,以免病菌隨雨水落土。
	
	他們還採買各類器材,如水分張力計、溫度計等,蒐集田間資料與狀況,隨時監控空氣、土壤的溫度與濕度;出貨後則拿出糖度計,再次確認品質。
	
	他們讓這十多樣儀器和工具順利成軍,搖身一變成為農場的「省工軍團」,「有這些工具,我們可以很精準判斷,也能盡可能排除主觀因素,用客觀標準來判斷並做出決定。」他們就像把溫室變成一座超大型實驗室,比對蒐集到的資料和結果,再轉化為適地適用的資料庫,便於隨時修改,調配田間管理。
	
	此外,他們也以降低員工負擔並減少人力成本為原則,時常設想每個環節是否已實踐最省力的方式,「例如除草,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扛鋤頭來工作,但我們覺得這樣實在太費力了!」呂承祖秀出日製的鋤草棒,其重量極輕,只要在地上刮過,草便可輕易除起,效率高又省力。
	
	他們也請廠商改良採果用的鞋子,「平常我們都用箱子踩上去採果,但要踩上踩下、又要移來移去,很耗時間。」因此,他們把鞋子做成如同踩高蹺的樣子,套上便可隨意移動採果,相當方便。呂承祖提到,他們想方設法改進每個環節,「因為每個地方只要多省三秒鐘,加起來就會差很多。」
	
	在該省工的地方省工,但在該講究的地方則大膽投注。他們引入臺灣尚不常見、但國外行之有年的「熊蜂」協助小果番茄授粉。何明昱笑說,他們每天巡視果園,便要觀察小果番茄的小黃花上有沒有「吻痕」,藉此觀察授粉率。儘管熊蜂得時常汰換且昂貴,每隻熊蜂平均成本高達70 元,他們戲稱:「死一隻就真的是領便當了!但我們還是希望用自然方式,讓熊蜂振翅,幫助植物充分授粉,也能提升果實大小和風味。」
	
	堅持 才能做出最好品質
	務農之際,習農也並行。呂承祖和何明昱因有專業背景,能搜尋國、內外相關報告,研究品系特性、何時開花或結果等田間必定遇到的問題,隨時補充新知;而田間累積的實際數據也派得上用場,揉合資料後再即時修正。
	
	此外,他們也將每回的栽種進度視為「一件件專案」,團隊每週開會,還會出功課給其他成員,要求每個人各自準備報告、發表想法,以針對每項專案提出討論,進而學習管理,「希望員工不單單只是員工,而是長長久久的夥伴,也能學到東西。」何明昱說。頂著高學歷光環、從外地來此創業,兩人坦言遇到不少困難和質疑,「如果只有一個人單打獨鬥,很可能很快就敗下陣來,幸好我們是一個團隊。」何明昱提到,除了知識上的分享,交流溝通也是一大重點,才能讓團隊的輪廓越來越明顯。
	
	「雖然不可否認,學校理論和實務就是會有落差,例如實務上要結合工業管理、規模經營,已經不是我們過去在實驗室裡,24 小時看著兩、三株植物,顧好就好了。」呂承祖說,既然尚未累積大量經驗,許多嘗試仍在摸索階段,那就要堅持「不二過」的原則,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調整團隊步伐。
	
	而他們除了堅持作物品質,在行銷上也別出心裁,「我們很重視消費者體驗,例如使用有提把的盒子,提著就可以走。」何明昱笑說,他們希望把能做好的事情一次就做到最好,讓糖果番茄外觀的「第一印象」就拿下一百分,其風味又能滿足消費者的味蕾。
	
	未來,他們希望走向農企業,而現在的溫室則做為農業基地,「因為穩紮穩打地做過每一件事,對每個環節都非常了解,才能跟更多合作的農民分享經驗。」除了用糖果番茄增添色彩,呂承祖和何明昱期許,公司跨足貿易等多角化經營,甚至突破更大的市場,從目前的彩虹境地出發,再往前邁出一大步。
	
	文・攝 許鈺屏 (鄉間 4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