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廢棄也能重生,格外品轉戰飼料經濟
刊登日:108/04/29
671
原本是無法進入通路販售的農業廢棄物,以及原本聞之掩鼻迴避的糞便,在不需要的人眼裡,它們都是棄之不可惜的廢棄物。但若擺放在適合的地方,給予有需要的人,對他們來說,這些是能創造高經濟價值的珍寶。
雲林縣斗南鎮農會市占率第一的馬鈴薯、出口日本的高品質胡蘿蔔,以及經斗南鎮農會輔導而飼育出1 公斤賣價達145 元的臺灣牛肉,即是以循環農業為模式,放入農業廢棄物、糞便,重新利用所取得的成果。
格外品只能倒掉嗎?
不合格不代表不能用
在結束兩期水稻或一期水稻一期雜糧種植後,與斗南鎮農會契作的農民會在11月至隔年2 月種植馬鈴薯、胡蘿蔔度冬,一年四季如此周而復始,形成農會契作體系下的「生產循環」。
斗南鎮農會企劃稽核股主任張耀裕表示,要認識農業資源循環整合如何為農會旗下農民創造經濟效益,可從這個生產循環開始。
農地破碎、人口老化及農民收入減少的危機,衝擊臺灣每個村落及部落,尤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進口農產品使得本土農業的處境更加嚴峻。為了熬過這場巨大的產業寒冬,斗南鎮農會於2002 年鎖定以馬鈴薯、胡蘿蔔作為「進口替代與未來出口擴張」的主力作物,並進一步將零碎農地整合、建立專業機械化代耕團隊與規格化田間管理,逐步拉高農業生產品質。
從今日斗南鎮農會的成就來看,當初從最弱勢之處逆境突起的策略是成功了。然而,將所謂「低經濟作物」的價值拉高,也就意味著品質要求相對提高;當農作物賣相不佳,無法進入通路販售的格外品,徒然成為田間廢棄物。
斗南鎮農會供銷部主任沈承賦補充說明,除了賣相不佳外,運送及清洗過程中出現斷裂的馬鈴薯、胡蘿蔔也會打入格外品等級。若以不合格率5%而言,平均每年丟掉300 多公噸。
加上現在氣候變異,冬季颳大風,胡蘿蔔植株一經搖動就無法長得筆直;若遇到暖冬,馬鈴薯不僅不易結球,還容易得到瘡痂病,皆會造成不合格率增加。
張耀裕解釋,這些「只能被倒掉」的格外品,無法當作一般垃圾交予公所清潔隊處理,原因在於縱使是農作物,只要賣不出去,現行法規中視同「事業廢棄物」。
若是送到專門處理事業廢棄物的工廠,這些工廠光是「正港」事業廢棄物都處理不完了,也未必願意挪出空間來消化。張耀裕無奈地說:「難道自己挖一個洞來埋嗎?」無論如何處置,「只要是倒掉,就不是好現象。」對於辛苦種植的農民,對於仍具食用價值的農作物而言,皆是如此。
日本和牛吃稻草,臺灣牛吃格外品
國產飼料提高換肉率
作物種植衍生出的廢棄問題,最後竟是靠畜牧業回收這些格外品作為飼料來解決,而這又導因於另一場危機。
隨著國際飼料價格飆漲、美國牛肉叩關及國產牛肉消費市場日益縮減,斗南鎮農會旗下的肉牛養殖戶自是苦不堪言,並尋求斗南鎮農會協助,此時斗南鎮農會思考的是,如何在極度競爭劣勢下另謀出路。
2009 年,斗南鎮農會成立「肉牛產銷班」,前往日本鹿兒島縣觀摩和牛養殖方法,透過這趟取經,親眼看見不用瘦肉精而吃稻草的日本和牛,竟然有優於美國牛的品質,深受震撼外,也啟發將格外品作為肉牛飼料的靈感,並因此拉開農牧資源整合的序幕。
飼育出可與美國牛肉一較高下的臺灣牛肉,「油花」是關鍵。張耀裕舉例,若只是油脂,1 公斤僅有9 元;然而油花卻能高達900 元,「這是兩個零的差別,至於如何產生油花,需要技術。」
肉牛產銷班中分為架子牛場、肥育牛場,架子牛場主要負責培育出生2 週~ 8 月齡牛隻,「養小牛不需要技術,怎麼養都可以。」張耀裕這麼說,但是8 個月後一旦長到250 公斤,就必須由專業肥育場接手,飼養至600 公斤才能出貨。
這段肥育期,正是能否創造出「兩個零的差別」的重要階段。
芸彰牧場是斗南鎮農會於2011 年輔導成立的專業肉牛肥育場,從成立之初即擔任總經理的張志名說明,在每月出貨20頭牛的循環下,牧場維持飼養約200 頭牛,算起來每天吃掉6.5 ~ 7 公噸飼料。
肉牛食量驚人,伙食費是一筆相當龐大的開銷。張志名表示,6 年多來除了在相當後期餵養少部分進口玉米,以提高牛肉脂肪含量外,其餘時間的配料皆來自臺灣,除了牧草之外,都是食品加工後的副產品與格外品。如此一來,無形中省下不少進口飼料錢,也大幅降低對其依賴,也可作為臺灣飼料產業的參考模式。
牧草、酒廠釀酒後的酒糟,是肉牛日常飼料中的標準組合;以「吃當季,吃當地」為原則,搭配添加稻稈、玉米粒、食品加工廠淘汰的玉米葉及玉米稈、胡蘿蔔、馬鈴薯,增加肉牛營養攝取,提高了適口性,吃得多則換肉率高。
沈承賦特別強調,斗南鎮農會栽種的胡蘿蔔為「向陽」品種,帶有鮮甜口感,而馬鈴薯品種為皮薄、肉質細緻的「克尼伯」品種及澱粉質含量高、口感綿密的「派克」品種,而牛吃進去的即是這些廣受消費者喜愛的品種。
取之於土地,必能回歸於土地
腐熟牛糞變身搶手有機肥
如同作物種植會產生廢棄物,畜牧養殖也得面對動物糞便的處理問題。芸彰牧場後門旁,設置了三段式廢水處理設施處理肉牛排放的糞尿,在經過第一道「固液分離機」時,機器將含有纖維的牛糞用網子刮起來,之後像坐摩天輪一樣往上爬,隨即掉落在另一側的固態集中區裡。
張志名說明,若以肉牛每天吃6.5 公噸飼料來算,至少一半以上會成為糞便,而這也意味著,若未能做好處置,每天將有3 公噸糞便逐日累積。但他並不擔心糞便無處可去,最起碼斗南鎮農會一定會派人來載運,轉化為有機肥。這與農會推行的田間管理政策有關。斗南鎮農會持續向契作農民宣導,少農藥、少肥料,不僅出於積極推廣安全農業的用心,沈承賦說也著眼於過度施用氮肥,將造成作物生長太快,「變虛胖,就容易發生生理障礙。」一年只生產一季,卻要全年供應市場所需的狀況下,品質不好且不耐儲藏。
在減藥、減肥的要求下,考驗的不只是農民的配合度,也考驗土壤有機質含量。張耀裕表示,牛糞的有機質高,斗南鎮農會收集牛糞後,每年11 月提供農民使用。其實牛糞的好,農民都知道。不僅斗南鎮農會前來運送,張志名說,所在村落的農地,多多少少都被芸彰牧場牛糞服務過。
歐豐彬是斗南鎮農民,輪作水稻、馬鈴薯,由於曾從事肉羊養殖,對於糞便可用於提高土壤有機質早有認識。在親友口耳相傳下,即使農舍距離長達20 分鐘車程,也成了使用芸彰牧場牛糞的常客。
只要一逢農閒,歐豐彬就會開著小貨卡載運,至今已持續3 年。載回的牛糞須經過至少3 個月腐熟期,若未發酵完全,反而會傷害作物根系,因此他每隔2 ~ 3 週就用剷土機將牛糞翻一翻,直到熟化。
之所以如此勤於載運與翻熟牛糞,歐豐彬說:「用這個有機肥,吸收力、抵抗力更好,抗蟲害能力更強。」聽起來像是簡短又有力的廣告詞,但事實證明,在少農藥、少肥料下,馬鈴薯的成反而比以前更好。而帶來收益的牛糞,也有著上一批馬鈴薯格外品所貢獻的養分。
文/余世芳 攝影/謝佩穎 (豐年6801)
雲林縣斗南鎮農會市占率第一的馬鈴薯、出口日本的高品質胡蘿蔔,以及經斗南鎮農會輔導而飼育出1 公斤賣價達145 元的臺灣牛肉,即是以循環農業為模式,放入農業廢棄物、糞便,重新利用所取得的成果。
格外品只能倒掉嗎?
不合格不代表不能用
在結束兩期水稻或一期水稻一期雜糧種植後,與斗南鎮農會契作的農民會在11月至隔年2 月種植馬鈴薯、胡蘿蔔度冬,一年四季如此周而復始,形成農會契作體系下的「生產循環」。
斗南鎮農會企劃稽核股主任張耀裕表示,要認識農業資源循環整合如何為農會旗下農民創造經濟效益,可從這個生產循環開始。
農地破碎、人口老化及農民收入減少的危機,衝擊臺灣每個村落及部落,尤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進口農產品使得本土農業的處境更加嚴峻。為了熬過這場巨大的產業寒冬,斗南鎮農會於2002 年鎖定以馬鈴薯、胡蘿蔔作為「進口替代與未來出口擴張」的主力作物,並進一步將零碎農地整合、建立專業機械化代耕團隊與規格化田間管理,逐步拉高農業生產品質。
從今日斗南鎮農會的成就來看,當初從最弱勢之處逆境突起的策略是成功了。然而,將所謂「低經濟作物」的價值拉高,也就意味著品質要求相對提高;當農作物賣相不佳,無法進入通路販售的格外品,徒然成為田間廢棄物。
斗南鎮農會供銷部主任沈承賦補充說明,除了賣相不佳外,運送及清洗過程中出現斷裂的馬鈴薯、胡蘿蔔也會打入格外品等級。若以不合格率5%而言,平均每年丟掉300 多公噸。
加上現在氣候變異,冬季颳大風,胡蘿蔔植株一經搖動就無法長得筆直;若遇到暖冬,馬鈴薯不僅不易結球,還容易得到瘡痂病,皆會造成不合格率增加。
張耀裕解釋,這些「只能被倒掉」的格外品,無法當作一般垃圾交予公所清潔隊處理,原因在於縱使是農作物,只要賣不出去,現行法規中視同「事業廢棄物」。
若是送到專門處理事業廢棄物的工廠,這些工廠光是「正港」事業廢棄物都處理不完了,也未必願意挪出空間來消化。張耀裕無奈地說:「難道自己挖一個洞來埋嗎?」無論如何處置,「只要是倒掉,就不是好現象。」對於辛苦種植的農民,對於仍具食用價值的農作物而言,皆是如此。
日本和牛吃稻草,臺灣牛吃格外品
國產飼料提高換肉率
作物種植衍生出的廢棄問題,最後竟是靠畜牧業回收這些格外品作為飼料來解決,而這又導因於另一場危機。
隨著國際飼料價格飆漲、美國牛肉叩關及國產牛肉消費市場日益縮減,斗南鎮農會旗下的肉牛養殖戶自是苦不堪言,並尋求斗南鎮農會協助,此時斗南鎮農會思考的是,如何在極度競爭劣勢下另謀出路。
2009 年,斗南鎮農會成立「肉牛產銷班」,前往日本鹿兒島縣觀摩和牛養殖方法,透過這趟取經,親眼看見不用瘦肉精而吃稻草的日本和牛,竟然有優於美國牛的品質,深受震撼外,也啟發將格外品作為肉牛飼料的靈感,並因此拉開農牧資源整合的序幕。
飼育出可與美國牛肉一較高下的臺灣牛肉,「油花」是關鍵。張耀裕舉例,若只是油脂,1 公斤僅有9 元;然而油花卻能高達900 元,「這是兩個零的差別,至於如何產生油花,需要技術。」
肉牛產銷班中分為架子牛場、肥育牛場,架子牛場主要負責培育出生2 週~ 8 月齡牛隻,「養小牛不需要技術,怎麼養都可以。」張耀裕這麼說,但是8 個月後一旦長到250 公斤,就必須由專業肥育場接手,飼養至600 公斤才能出貨。
這段肥育期,正是能否創造出「兩個零的差別」的重要階段。
芸彰牧場是斗南鎮農會於2011 年輔導成立的專業肉牛肥育場,從成立之初即擔任總經理的張志名說明,在每月出貨20頭牛的循環下,牧場維持飼養約200 頭牛,算起來每天吃掉6.5 ~ 7 公噸飼料。
肉牛食量驚人,伙食費是一筆相當龐大的開銷。張志名表示,6 年多來除了在相當後期餵養少部分進口玉米,以提高牛肉脂肪含量外,其餘時間的配料皆來自臺灣,除了牧草之外,都是食品加工後的副產品與格外品。如此一來,無形中省下不少進口飼料錢,也大幅降低對其依賴,也可作為臺灣飼料產業的參考模式。
牧草、酒廠釀酒後的酒糟,是肉牛日常飼料中的標準組合;以「吃當季,吃當地」為原則,搭配添加稻稈、玉米粒、食品加工廠淘汰的玉米葉及玉米稈、胡蘿蔔、馬鈴薯,增加肉牛營養攝取,提高了適口性,吃得多則換肉率高。
沈承賦特別強調,斗南鎮農會栽種的胡蘿蔔為「向陽」品種,帶有鮮甜口感,而馬鈴薯品種為皮薄、肉質細緻的「克尼伯」品種及澱粉質含量高、口感綿密的「派克」品種,而牛吃進去的即是這些廣受消費者喜愛的品種。
取之於土地,必能回歸於土地
腐熟牛糞變身搶手有機肥
如同作物種植會產生廢棄物,畜牧養殖也得面對動物糞便的處理問題。芸彰牧場後門旁,設置了三段式廢水處理設施處理肉牛排放的糞尿,在經過第一道「固液分離機」時,機器將含有纖維的牛糞用網子刮起來,之後像坐摩天輪一樣往上爬,隨即掉落在另一側的固態集中區裡。
張志名說明,若以肉牛每天吃6.5 公噸飼料來算,至少一半以上會成為糞便,而這也意味著,若未能做好處置,每天將有3 公噸糞便逐日累積。但他並不擔心糞便無處可去,最起碼斗南鎮農會一定會派人來載運,轉化為有機肥。這與農會推行的田間管理政策有關。斗南鎮農會持續向契作農民宣導,少農藥、少肥料,不僅出於積極推廣安全農業的用心,沈承賦說也著眼於過度施用氮肥,將造成作物生長太快,「變虛胖,就容易發生生理障礙。」一年只生產一季,卻要全年供應市場所需的狀況下,品質不好且不耐儲藏。
在減藥、減肥的要求下,考驗的不只是農民的配合度,也考驗土壤有機質含量。張耀裕表示,牛糞的有機質高,斗南鎮農會收集牛糞後,每年11 月提供農民使用。其實牛糞的好,農民都知道。不僅斗南鎮農會前來運送,張志名說,所在村落的農地,多多少少都被芸彰牧場牛糞服務過。
歐豐彬是斗南鎮農民,輪作水稻、馬鈴薯,由於曾從事肉羊養殖,對於糞便可用於提高土壤有機質早有認識。在親友口耳相傳下,即使農舍距離長達20 分鐘車程,也成了使用芸彰牧場牛糞的常客。
只要一逢農閒,歐豐彬就會開著小貨卡載運,至今已持續3 年。載回的牛糞須經過至少3 個月腐熟期,若未發酵完全,反而會傷害作物根系,因此他每隔2 ~ 3 週就用剷土機將牛糞翻一翻,直到熟化。
之所以如此勤於載運與翻熟牛糞,歐豐彬說:「用這個有機肥,吸收力、抵抗力更好,抗蟲害能力更強。」聽起來像是簡短又有力的廣告詞,但事實證明,在少農藥、少肥料下,馬鈴薯的成反而比以前更好。而帶來收益的牛糞,也有著上一批馬鈴薯格外品所貢獻的養分。
文/余世芳 攝影/謝佩穎 (豐年6801)
下一篇
綠水青山,建構北臺灣的世外桃源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4%
我喜歡:32%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哈妹(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8/17
讚~
妹寶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4/30
好文